中国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休闲
国内外对“休闲”(leisure)进行了不同的解释,通过语言文
字学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休”为会意字,义为“人倚木而休”;
“闲”为假借字,假借本意为“縫隙”的“閒”(门中含月),引申
为“空闲”之义,“休闲”即是指于空闲中使自身得到休息,这种
休息不仅是指身体层面,也涉及精神层面。国外学者认为休闲是一
种从文化与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相对自由的生活。
基于以上各方面内容,我们认为:休闲是在相对自由的时间与环境
下,人们自愿以放松的身心状态进行恰当的活动,从而达到从紧张
的物质和精神压力中得到解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
(二)休闲体育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的休闲体育的概念问题,诸位学者有不同的
见解。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休闲体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
内涵,而是休闲与体育的融合;休闲体育则是指以追求精神自由、
闲适以及人性的回归为目标,适用于个人和社会,使人的身体、情
绪和心理状态保持健康,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的文化性活动。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由性、
文化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对增强体质、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精神
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促成人的社会化等方面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
(三)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在国内外的广受欢迎,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的
增强,促使了休闲体育专业的产生。休闲体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
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休闲体育的专业
知识理论与技能、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研究以及休闲体育产品设计等
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学制为四年,
毕业后将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通过休闲体育专业的学习,高校生
将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掌握休闲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
指导休闲体育、大众健身和体育赛事等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具
备从事休闲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学、咨询指导以及经营开发等
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良
好的学术研究工作能力。因此,简而言之,休闲体育专业是指在高
校中设立的以培养具备从事休闲体育研究、教学、指导、开发等方
面的能力的复合应用性人才为目的的学科。
二、我国休闲体育专业构建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供不应求,
因此,我国一部分高校相继增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休闲体
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7年形成的,但
是当年未进行招生。迄今为止,在我国共有7所高等体育院校和1
所师范类大学增设了休闲体育专业,甚至也有很多学校准备开始招
收休闲体育专业的研究生。
(二)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供不应求,
因此,我国一部分高校相继增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在我国,休闲体
育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7年形成的,但
是当年未进行招生。迄今为止,在我国共有7所高等体育院校和1
所师范类大学增设了休闲体育专业,这些院校正在和已经培养了一
批休闲体育方向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为社会休闲体育的开展输送
了一大批人才。但同时也应看到和注意到,在我国当前休闲体育专
业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来
更好的促进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和休闲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1、专业名称尚未统一
专业名称的统一,是某一专业最终成熟的标志。目前开设休闲
体育专业的院校对该专业的课程命名比较混乱,有的称为“休闲体
育”,有的称为“体育休闲”,有的称“体育休闲娱乐”,等等。胡
小明主张用“体育休闲娱乐”概念来代替“休闲体育”等概念,他
认为“休闲体育’的提法很容易与’竞技体育’的提法相对立,以
致产生这是不同体育形式分类的错觉,而忽略了体育活动整体上休
闲娱乐化的实现。”因此,他主张将体育休闲、休闲体育、休闲活
动、快乐体育、闲暇体育、时尚体育等内容统称为“体育休闲娱乐”。
而马惠娣认为:“以休闲的方式(或休闲的心态)参与体育,谓之’
休闲体育’;以体育的方式参与休闲(或享受休闲),谓之’体育
休闲’。”。由此可见专业名称的尚未统一,不仅会影响休闲体育理
论的深入,还会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上的混乱。
2、 教材编写尚欠权威
任何一种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理论的深入拓展和现实需要为基
础,这就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要求,对休闲体育专业而言,也是如此。
但从目前已开设休闲体育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取得的成
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缺少权威的休闲体育专业教材。教材建
设是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第一步,而因该专业刚刚起步,
其专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得不沿用一些较早出版的教
材,不能完全满足当今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
使用比较多的教材主要有卢峰的《休闲体育学》、胡小明的《体育
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等。前者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的特色不明显,
其中并未涉及具体的休闲体育项目,呈现出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特
点;而后者在内容编排中的理论部分过于宏观化,不少篇章都是该
作者发表过的学术论文,缺乏体系性,侧重于理论分析。可见,休
闲体育专业急需权威的教材来提供“及时雨”。
3、师资力量尚欠缺
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整个休闲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基础工程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而扎实的师资队伍是推进该专业
课程改革、实现高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休闲
体育专业设置得比较晚,很多授课教师都是从社会体育、体育管理
等专业转派过去的,大多数教师都未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从已开
设此专业的各高校师资队伍来看,该专业的建设因其所依托的师资
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武汉体育学院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其
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其运动技术教学资源就比
较欠缺;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则是依托于原社会体育专业
教师队伍,其社会体育理论和运动指导教学能力很强,但需要强化
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能力”。
三、国内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趋势
休闲体育专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市场需求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
体育专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具有无穷的潜力。据粗略调查,
互联网上与休闲体育专业相关的信息高达已高达200余万条;休闲
体育专业不仅已开始进入考生、考生家长以及初、高中学校的视野,
而且已进入到休闲业和休闲体育服务业的视线之内。保守估计,在
未来的10 年中,将会有近200所高等院校开设休闲体育专业,培
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同时,从目前休闲体育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
众多综合院校已把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作为优化专业结构、拓宽社会
适应面、推进校园体育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休闲体育专业由于较
强的社会适应性,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将会受到更多包括体育院
校在内的众多院校的青睐。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到一个相对
较高的层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休闲,重视身心的健康。但是,
休闲体育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还处于十分幼稚的初创阶
段,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加以完善与提高。从2008年第一批休
闲体育专业的人才正式进入高校,中国休闲体育迎来了一个新的飞
跃。伴随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
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对休闲意识也逐渐加强,相信在未来的几
年休闲体育专业能够在国内高校得到全面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去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
作者简介:王超,1988.6-,男,山东省临沂市,中国海洋大学
体育系,2011级体育教育,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