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期刊排行

法学期刊排行

表三:中国法理学高影响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由表三不难看出,30年来50篇法理学高影响论文排序中,按年份考察,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2年以前,近14年的时间没有1篇入选;第二阶段为1992-1994年,分别有1、1、3篇入选;第三阶段为1995-2001年,分别有5、6、7、6、5、6、5篇入选,稳定分布;第四阶段为2002、2003、2005年,分别有3、1、1篇入选。1992年以前发表的论文没有一篇进入法理学高影响论文排行表,这或许与当时的学术习惯有关,即更关注体系完备专著、教材等著作类文献的出版。这一现象大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改变,论文开始作为学术交流焦点的载体得到了重视。1995年以后高影响论文的时间分布较为稳定,平均在6篇左右,这表明学术论文作为学术研究创新的一个最重要载体已成为了法学界的一个共识。而2002年以后数字的下降则更多的是受文献半衰期的影响,即2002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仍然会在检索截点后(2008以后)的时间内发生持续的影响。尽管就一般论文而言,发表后的2年是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但对那些在学界影响广泛的高被引论文而言,它们的被引寿命肯定会更长。根据表三,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个法理学高影响论文的被引寿命周期指标,即检索年份2008减去发表年份1997,大致为11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4)
25
陈端洪
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
中外法学
1998(4)
26
漆多俊
论权力
法学研究
2001(1)
27
公丕祥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法学研究
2000(6)
28
贺卫方
传媒与司法三题
法学研究
1998(6)
29
范忠信
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
中国社会科学
1997(3)
30
姚建宗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2)
31
周汉华
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
法学研究
1999(5)
32
苏力
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
中外法学
1995(5)
33
沈宗灵
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
外国法译评
1995(1)
34
袁吉亮
论立法解释制度之非
中国法学
1994(4)
35
苏力
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一种国家学说的知识考古学
上述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问题在于,它们大都缺乏客观数据的支撑,免不了“缺乏科学依据”和“主观武断”的嫌疑。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种“能够客观评价作者、期刊、论文这三个重要的学术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科学判断中国经济法学30年经验教训”的研究工具,而最好的选择正是引证分析方法。引证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文献指标,一方面反映了该科学文献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又通过标准量化的科学文献规范为后来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扩散的传播便利[4]。
10
苏力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法学研究
1996(3)
11
孙笑侠
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
法学
1998(8)
12
信春鹰
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
2000(5)
13
孙笑侠
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
法学研究
2001(4)
14
苏力
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
中外法学
2000(1)
15
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挖掘反映法理学学术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发现中国法理学高影响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及期刊分布,纵览三十年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焦点,找出中国法理学研究三十年的发展脉络。而要实现上述目的,研究方法的科学设计不可或缺,具体阐述如下[8]: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在国内各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自1978年至2008年的全部法理学学术论文。
关键词:法理学高影响论文引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在于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吸取,真正体现继承和创新这两大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2008年以来,大量论著开始涉及该主题,视角大致包括三个:其一,从法理学本身的角度来回顾和反思。如李龙认为,当代中国法理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法学领域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广泛的交流,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大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实现了新的飞跃[1]。其二,从法治实践的角度来回顾和反思。如齐延平认为,与30年的改革开放同步,我国法治也经历了一个理论不断革新、制度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正处于中国法治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间界点上,理性地回顾经验、反思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其三,从整个法学学科的角度来回顾和反思。如冯象认为,中国法学,至少其前沿精英,就应当在拒绝学术腐败的同时,培育强烈的政治意识,关注民族利益,敢于担当历史责任。如此,法学才能够触及历史真理,即上升为史学而承载民族精神,加入一个伟大的学术传统[3]。
(二)数据来源
本文引用数据的来源是CSSCI和CNKI。
本文转载数据的来源是《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仅全文转载计算在内。
时间截点是2008年12月31日之前的所有数据。
(三)公式设计
论文影响力=被引综合分(满分100)+被转载综合分(满分6)+参考值。
被引综合分:按被引用数从高到低排序,被引用数排序为第一的为100分,接下来按被引用排序依次打分。考虑到主要目的是分析法理学高被引论文的学术影响力,本文分配了不同的权重:CSSCI被引用为0.6,CNKI被引用为0.4,而理由在于CSSCI指标更能反映出论文在学术市场的接受度。
在法学领域,已有学者开始利用引证工具。基于CSSCI被引数据,苏力分析了当前法学研究领域的高被引作者的著述情况[5],凌斌概述了中国法学的整体引证[6],成凡关注了中国法学研究对外部学科知识的引证情况[7]。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主要强调CSSCI数据库,而对CNKI数据库则基本忽视;对作者、期刊、学术机构也都进行了分析,但对最终反映学术思想的产品——“学术论文”,则缺乏深入地阐述。这些问题在法理学研究中同样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更为严重,值得关注。
表二:中国法理学在千篇最具影响法学论文中排名情况
排名
数量
总计
1-200
46
151
201-400
28
401-600
29
601-800
29
801-1000
19
由表二看出,在一千篇最具影响法学论文中,法理学共有151篇论文入选,占总数的15%,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排在1-200名的法理学论文最多,共有46篇;201-800名之间分布均匀,大致是每两百入选29篇;排在801-1000名的论文开始逐渐减少,总共只有19篇入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千篇最具影响法学论文的前10名中,法理学论文入选6篇,占60%之多;在千篇最具影响法学论文的前50名中,法理学论文入选13篇,占26%;在千篇最具影响法学论文的前100名中,法理学论文入选25篇,占25%。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中国法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法学中的一个“显学”,法理学的学术创新在法学学科受到学术同行的关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法理学开始在法学学科内部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
1996(3)
36
公丕祥
国际化与本土化:法制现代化的时代挑战
法学研究
1997(1)
37
蒋立山
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分析
中外法学
1995(4)
38
石泰峰 张恒山
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39
苏力
判决书的背后
法学研究
2001(3)
40
苏力
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
何渊:中国法理学最具影响论文排行榜——基于主流数据库(1978-2008)的引证分析
发表时间:2011-2-7 13:51:00阅读次数:34所属分类:未分类
何渊*徐剑**
摘要:结合两大引用数据库CSSCI和CNKI,两大文摘数据库《新华文摘》和《复印报刊资料》,采用被引用和被转载两项指标,挖掘反映法理学学术影响力的高被引论文,力图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纵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理学的研究焦点,从而试图为今后法理学的学术发展形成共同的文献基础。
被转载综合分:《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次计4分,《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次计2分。
参考值:本文还设立了一个参考数据,即在综合计分接近的情况下,将评奖指标予以计入。考虑到检索便利、数据公开、全国统一等检索先决条件,目前研究只将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列入考察范围。
二、数据分析
根据综合打分,本文得出了一个中国法理学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前50位的综合排序:
马长山
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
法学研究
1999(1)
16
顾培东
中国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法学研究
2000(3)
17
王晨光
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与“错案追究制”的误区
法学
1997(3)
18
王晨光
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
法学
1998(8)
19
童之伟
再论法理学的更新
法学研究
1999(2)
20
陈端洪
法律程序价值观
中外法学
1997(6)
21
苏力
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
中国社会科学
1997(4)
22
马长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