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观“中国好声音”有感烟草在线专稿作者:何永秋更新日期:2013年1月17日【字号:大中小 | 颜色:浅深红| 打印】烟草在线专稿引:如果我说这个夏天最火的电视节目是“中国好声音”,你一定不会反对。
在选秀节目已经为人们所诟病,连湖南卫视都放弃这一娱乐形式的时候,浙江卫视引进了一个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
节目只播出两期时,便已排行各娱乐节目之首,一路走来,广受好评,也备受争议。
笔者认为不管如何,它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一:以往的选秀节目中,选手的排名免不了受长相的影响,而它却打出了声音第一的口号(不管最终选手的成绩有没有受长相影响,至少在口号这一点上它赢了,而且前面几期导师盲听转椅的操作方法确实体现了声音第一的做法)。
第二:改变了选手和评委之间的关系。
评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毒蛇”,而是老师,选手也不再是楚楚可怜的弱者,成了学生。
选择的权力变成了双向的,评委一旦转身选择了选手,主动权就到了选手手里。
想想这多符合普通观众的心思,选手代表草根,代表了亿万普普通通的观众,凭什么我们只能当弱势群体,让人家选来选去,我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选人家?选择从来都是双向的,在这里我们做到了。
第三:评委真的很给力。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秀节目总是请一些音乐制作人或二线的歌手当评委。
这些人有多少观众基础呢?看看这里的评委,且不说刘欢这样骨灰级的歌唱家,那英这样的天后级人物,就是哈林、杨坤也是在歌坛摸爬滚打多年,拥有的歌迷不计其数。
也许你在电视机前见过那英的豪放与不拘小节,但你见过刘欢跟人“掐架”,争抢选手的壮观场面吗?评委本身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加上他们相互“掐架”的表演,节目不火才怪。
其实“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是因为它完全打破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给了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让我们再看看同时期的一些选秀节目,在它的围追堵截下,都变得黯淡无光。
就说说“声动亚洲”吧,首先它的旗号打的比“好声音”大,它打的是亚洲的旗号;其次,选手实力不弱于“好声音”的选手,因为他们是好几个国家选出来的尖子选手;再次,评委的阵容很强大,孙楠、左麟右李、张宇等都是歌坛的大哥级人物,可以说不逊于“好声音”的评委。
但是它还是跟很多选秀节目一样彻彻底底的输给了“好声音”。
其实归根结底它们只输给了两个字——“创新”。
他们还是在走以前选秀节目的老路子,根本没有突破常规的思维,寻找出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东西。
所以当一个充满了创新思维的新节目对它们发起攻击时,它们便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只能束手就擒。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创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轨迹。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英国人却把它制成大炮,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拉开了那段屈辱史的帷幕。
在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道路上,革命先烈们做出了诸多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一种新的思想——共产主义思想,一个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中华民族才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也才有了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
文化大革命之后,面对我国落后的经济现状,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施了一个前所未有并且彻底改变中国经济面貌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这才有了我国经济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在面对棘手的香港、澳门问题时,他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不仅让香港、澳门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时也让祖国赢得了尊严。
在面对社会主义是该选择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这一难题时,他同样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著名论断,正是这一论断,肃清了我国经济建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才有了如今我国GDP排名世界第二的骄人成绩。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对各行各业都是那么的重要。
纵观烟草行业30多年来,历经风风雨雨,我们实现了工商税利无数倍的飞跃,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却也一直饱受非议。
从重金属超标到天价烟的出现,从烟草院士的争议再到科技进步奖的弃权。
外有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围追堵截,内有控烟人士和控烟组织的穷追不舍。
我们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
若不改革创新,烟草行业将走向何方?所以作为烟草人,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努力实现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烟草员工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于税务管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的若干思考字体:【大中小】税务管理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因为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既尊重前人而不泥古,总是循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前行;因为创新具有兴利除弊的特质,既革除陋习又去粗取精,总在现实人承受能力许可下前行;还因为创新具有旗帜导向作用,如拓荒牛开路,有路径就有进步,有实干就有突破。
但是,创新难!处于艰难的转型期,创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本文所调研的创新,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事求是总结近几年税务管理创新的成绩和不足,搞清楚创新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效益评估,从而推进创新,畅通渠道,纲举目张,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的质效、盘活管理资源,推进依法治税,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如果只是把创新作为时髦的权宜之计,就会走走停停;如果创新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理念上,就会陷于空想和坐而论道。
这是作者的初衷。
一、关于创新的概念、特征和作用近年来,谈创新的思路和实际的做法不少,但对创新的概念及内涵似乎缺少研究,以至于“你也说创新,他也说创新,创不出新时回到了老路”。
那么,创新是什么呢?总括起来,创新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能动性活动。
大的方面说,创新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精神、社会的多元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行为的活动。
小的方面说,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是人脑的基本功能,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意识、精神和客观结合积极进取的天赋。
创新的目的:一是个人的需要(衣食住行),二是团队和社会的需要(凝心聚力、文明创建、优化服务、构建和谐)。
在这里,创新的主体是人的自身(一是个人,二是团队或组织);创新的客体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和人自身的科学和规律);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指人的思维和理念不断向发展的积极方向动态改变;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使事物向新的方向、有效的方面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创新的特征是价值的取向性、明确的目的性、综合的新颖性、高风险高回报性。
创新的作用有三点:即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深化对形形色色事物的认识;提高对外在客观的驾驭能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
不管任何人,任何单位,都必须在原有已知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条件和外部环境氛围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改变。
这种改变只有通过实践。
实践是检验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水平、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尺。
环境是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其优劣影响个体和团队创新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原有已知基础决定个体和团队创新发展的未来类型、速度与水准。
二、关于管理创新的特性、程序和类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创新是动力源泉。
但创新不是瞎猛乱撞,不是任性胡来,而要把握规律,积极进取,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税务管理创新的特性是:组织的系统性,强调创新涉及诸多因素的综合互动、整合;联系的网络性,创新不是一、两个部门的硬机构,而是众多部门主体互动形成的“软实力”;制度的基础性,体制和制度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创新的制约,从人、财、物和心理、行为上影响创新的效能;培训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创新的重要环节,系统的研究管理创新、经常进行有质效的培训、不断进行上下左右的交流、启发,日积月累的改进,使之在新平台上持续进步。
管理创新遵循的程序是:理念创新,创新的先导。
没有创新的理念,就没有创新的行动。
发动群众充分解放思想,带领群众在高起点上追求价值目标、拓宽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创新的支撑。
当今国家、单位、个人进步与落后比较,整体和个体运用科技能力进行创新,是竞争的焦点和软实力的体现。
遇到挑战和竞争,别无选择,只有加固科技支撑!制度创新,创新的保证。
权责分明、精简高效,人财物系统优化,不断围绕提高整体功能进行制度创新,是质量和效率的保证。
机制创新,创新的动力。
人是最关键的要素。
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使德才兼备、思维敏捷、敬职爱业的人才展示才华,是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创新,创新的源泉。
无论个人或团队能够取得成功,总是与物质、精神、文化相互伴随同步发展的。
文化是走向成熟、迈向成功的精髓和标志。
通过各种形式培养、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法律观念,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管理创新的类型是:(1)原始创新:包括从无到有的创新;(2)集成创新:从零碎到集成、从局部到整体;(3)借鉴创新:引入经验,移植培养,借鉴升华实现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是其中的四个关键问题。
三、税务管理面对的环境和背景需要创新当前,我省处在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大环境下,建立长效的新税收征管机制,形成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稽查互动“四位一体”的良性机制非常必要。
邢台市尽管处于建设临海经济的边缘,但经济欠发达的困境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
从分税制改革以来14年的税收总量分析看,1994年2.96亿元,2006年19.25亿元,平均增幅在16.9 %以上。
尤其是近4年平均增幅在20 %以上。
形势的发展,促使我们的税收管理面临两个转变:即由单纯围绕完成任务、粗放管理向掌握税源、科学精细管理转变;由初级简单的就税收论税收向更深层次参与政府经济政策调控、关注经济税源与税收对应关系转变。
这是因为:从全市外部环境讲,税收征管遇到严峻挑战。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经济成分多元化、结构复杂化,来自区外、省外、国外的投资项目增多。
一些纳税人受利益驱动,偷逃骗避税的手段日趋隐秘化、智能化,需要进一步整合创新现有管理方式。
二是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收管理,尚有相当多干部不适应。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创新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数据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程序不到位,都会影响业务流和信息流的正常运行。
从我们税务机关内部讲,近几年始终在三个矛盾规律中徘徊前进:一是每年税收计划任务和实际税源变化的矛盾规律。
任务只升不降,税源动态变化,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使实征税款最大限度接近实际税源;二是“刚性支出”缺口增大和当地阶段性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变化不大的矛盾规律。
受考核指标体系的僵化作用,当下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市,越只能是引进“夕阳项目”,能耗大、附加值低、周期长、见效慢,还要为改善投资环境逼着上一些公共设施,支出增大而实际税源总量增幅不大,必然收支不平衡,造成区域税收差异的尖锐矛盾;三是条条块块的工作要求和“软实力”偏弱的矛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