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中国水利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门新型的学科———生态伦理学(Ecothics)诞生。
192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哲学家施韦兹(法国)在其著《文化哲学》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构想。
1949年,哲学家莱奥波尔德(英国)出版《大地伦理学》,建立了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构架。
此后,相继有《树木应该有它的位置———论自然物体法律的权利》(斯通,1972年)、《动物的权利和未来的生殖》(弗恩贝尔格,1974年)等与生态伦理相关的著作问世,推动西方生态伦理学热潮的形成。
生态伦理学的崛起,对西方人们的价值观甚至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人们逐渐接受《大地伦理学》的观点:“一切事物趋向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而当它与此相反对时,它就是错误的。
”于是,从出版《寂静的春天》(1962年)到《人口爆炸》(1968年)及《增长的极限》(1972年),从颁布《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到《21世纪议程》(1992年)及《约翰内斯堡宣言》(2002年),从成立“环境防御基金”(1967年)到“地球之友”(1969年)及“绿色和平组织”(1971年),在认知层面的推动下,实践层面的生态意识逐渐走向主流。
《蒙特利尔决定书》《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原则声明》等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国际公约,以及各国政府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从思想、物质、制度等不同维度昭示了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观的新跨越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时俱进的世界强音人类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其标志是“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詹卫华1,邵志忠2,汪升华3(1.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100053,北京;2.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530007,南宁;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北京)摘要: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完善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以加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为具体实践,以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为切入点,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体系与制度体系,大力开展水资源与水文化理论研究,积极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respect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 Weihua,Shao Zhizhong,Wang ShenghuaAbstract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ub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most stric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its pilot,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quatic ecosystem,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struction ,water conservancy scentic are carried out.It must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legal system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increase water resources and culture census efforts to actively publicize the concep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y creating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Key word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X171.4+TV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123(2013)04-0007-03收稿日期:2013-02-17作者简介:詹卫华,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特别关注7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4水渐兴起。
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人类环境宣言》的发布揭开全球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联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
2.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承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972年,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成立;1994年4月,《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它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强调我国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6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路航标。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庄严承诺。
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消极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听从自然,以达到简单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是需要遵循自然,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努力实现三和谐:人-人和谐、人-社(社会)和谐、人-自(自然)和谐。
生态文明要求既不能简单地去“改造”自然,甚至“主宰”“统治”自然,但也不能畏惧自然、屈服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
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转变重GDP轻环境、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升华,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的具体举措。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1.水生态文明是人们积极改善人水关系的系统集成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水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与有效保护,积极改善与优化人水关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包括人类因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安全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法律制度、文化形态,以及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
2.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保证整体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
人类一切干预、改造水环境的行为,必须以不破坏水及其流域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
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开发、利用与无限索取,还必须保护水环境,要亲近水、爱护水,与水和谐相处,与水共存共荣。
在对待水资源的态度上,要尊重水环境的完整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平等地对待生命,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将善良、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水的生态关系中去。
3.水生态文明观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先进生态文明观水生态文明代表着在传统水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先进生态文明观。
倡导水生态文明,是促进加强保护、恢复、发展、利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逐渐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共荣共进的生态文明。
要彻底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体可以无限度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追求GDP而不计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成本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和控特别关注82013.4中国水利水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产物。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推进器和生态文明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其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先进科学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涉及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政策法规标准和科技创新等水利工作,内容十分丰富,要求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集成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