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八 、一 前言
本标准代替DB37/T1013-2008《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本标准与 DB37/T1013-200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名称中的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改为"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增加和修改了原标准 "术语和定义"的内容(第 3章); ——合并了原标准 "最高管理者职责 "和"管理者承诺 "(第 5 章〉; ——增加了 "节能意识 "和"资金"的要求(第 6 章); ——将原标准 "运行控制气(第 7 章)和 "监测、分析和改进 "(第 8 章)调整为 "过程策划 "(第 7章)、"运行控制"(第 8章)、"内部审 核"(第 9章)和"管理评审"(第 1 0章〉,并对其内容进行了修改; ( 1 )删除了原标准 "能源管理方案气 "(第 7章),增加了"节能改进 方案"(第 8章); (2) 合并了原标准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第 7 章)和 "合规性评 价"(第 8章); (3) 将原标准 " 应急准备和响应 "(第 7 章)整合到 "不符合、纠正 措施和预防措施 "(第 8 章); (4) 将原标准 "回收再利用"(第 7 章)整合到"余热余压"(第 8章)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节能协会、山东质量认证中心、德州市节能 监察支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裴伟荣、王世岩、王登彩、尹洪坤、代兵、高 明清、徐峰、任香贵、张涛、王国栋、李 泼、慕晓燕、张士波。 本标准于 2008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本标准旨在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规范能源管理行 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任何类型与规模的工业企业均可使用本标准,其他类型的用能 单位可参考使用。本标准对使用对象统一表述为 "用能单位气建立和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选择。能源 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用能单位中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 与。通过该标准的实施,用能单位能够 :建立节能遵法贯标机制,主 动获取并自觉落实节能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其他要求;建立全 过程的能源管理控制机制,促进能量系统优化匹配,能源管理活动 规范有效、不断改进;建立节能技术进步机制,主动收集、识别并 合理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先进技术,实现节能技 术进步常态化;建立节能文化建设机制,使全体员工节能意识不断 增强,节能制度不断积淀完善,节能行为不断规范。 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 PDCA 管理模式贯穿于本标准, 把握贯彻好这些思路和方法,对用能单位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至 关重要。所谓过程方法是指利用资源并通过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 出的活动,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可直接形成下一过程的输入。为使 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必须系统地识别能源利用中众多的相互影 响、联系的过程,策划、实施管理控制活动。管理的系统方法是指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评价,把相互作用的一组管理 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策划并配置资源进行管理,形成协调 联动的有效运行机制。PDCA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活动 分为四个阶 段,即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内 容是:围绕能源方针,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和所需的过程;对策划的 结果予以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其运行模式如图I所示。
本标准强调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标准和政府其他要求 是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国家、行业和地方推荐性 节能相关标准是节能管理、技术和方法实践经验目的综合成果,本 标准鼓励用能单位在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采用适用的推荐性节 能标准;某些国内外已普遍应用的成熟的节能管理技术方法,用能 单位也宜及时追踪分析、论证国应用
能源管理体系是用能单位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能单位按本标 准建立实施能源管理团体系应融合于本单位管理体系。但应特别注 意的是,能源管理体系文件与其他管理体系文件是否整合,并不能 说明能源管理体系是否融合于本单位管理体系,关键是本标准各项 要求是否在用能单位管理体系中得到落实。 本标准贯彻了《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23331-2009〉的要 求,并针对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离、节能潜力大、能源利用流程长、 环节多、关系复杂等特点,引导工业企业:分析识别能源利用过程, 辨识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围绕这些过程及其联系与相互作用, 分析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因和条件,系统地策划、实 施能源管理控制活动;针对重要能源因素策划实施节能改进方案, 把节能技术进步机制纳入能源管理体系,通过技术进步加强能源管 理;在建立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确定基准、标杆,制定目;标、 指标,细化绩效考核;明确监视测量是对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实施 有效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节能监察机构对 企业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节能监察、节能监测、能源审计等发现 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作为能源管理体系改进的重要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体系文件数量、所投入资源等, 取决于体系覆盖的范围、企业的规模、消耗能源的类型及数量、能 源利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术语和定义、能源 管理体系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策划、运行控制、内部 审核和管理评审。 本标准是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实施能源管理的通用要 求,其他类型的用能单位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用能单位 : a)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 证实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 相关方确认其能源管理体系与本标准的符合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 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 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587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15587、GB/T19000 和 GB/T24001 中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 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能源 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 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3.2 清洁能源 是指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一 次能源,主要包括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3.3 可再生能源、 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 石能源。 3.4 新能源 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 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 质能、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 3.5 余热 是热工艺过程中未加以利用被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的热能。 3.6 余压 是工业设备排出的有一定压力的介质。 3.7 能源管理体系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用能单位的管理体系,是其管理体系的 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能源方针并管理其用能活动。
注: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目标,并实现这些方针和目标的 一系列相互关联要素的有机组合,包括组织结构、职责、惯例、程 序、过程和资源。 3.8 能源管理负责人 由最高管理者任命的,负责能源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 3.9 能源因素 在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 产生影响的原因或条件。 3.10重要能源因素 在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全过程中,对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 具有重大影响的能源因素。 3.11能源方针 用能单位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的宗旨和方向。 3.12能源目标 用能单位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 要求。 3.13能源指标 为实现能源目标而设定的量化可测量的具体要求。 3.14 关键岗位 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用能设施设备操作岗位 3.15能源基准
用能单位为建立能源、目标、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确定 的某一历史时期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水平。 3.16能源标杆 用能单位参照同类可比活动,可得的最佳能源利用水平和最佳 节能实践。 3.17能源管理绩效 用能单位实施能源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3.18 节能改进方案 用能单位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用能单位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 a) 覆盖全部与能源利用有关的过程,识别这些过程,并确定其 顺序和相互关系; b) 确定为保证这些过程有效运行和系统优化所需管理活动的准 则和方法; c)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策划、 运行、控制和改进的需要; d) 监测、分析并改进这些过程和管理活动。 4.2 文件要求 4.2.1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