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有关问题研究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有关问题研究

青年与社会2014年2月中 第5期总g551期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有关问题研究 

高 原 

(本溪广播电视大学,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将利用影响力受贿行为入罪,文章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 

构成进行了分析,与受贿罪、斡旋受贿罪进行了一定的区分。对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现行立法尚存在不足,需进行立法上的 

完善。 

【关键词】利用影响力受贿;构成要件;区分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述 《刑法修正案(七)》第13条修正:在刑法第388条后增 

加一条作为第388条之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 

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 

务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 

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 

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 

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 

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2009 

年10月16日,“两高”公布的《补充规定(四)》将该条罪 

名确定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要是根据我国刑法中的 

犯罪构成四要件来确定的,包括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和客 

观方面。 

(一)主体。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 

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及离职 

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 

首先是近亲属的界定。关于“近亲属”的范围,笔者认 

为,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确定“近亲属”的范围较 

为妥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的近亲属包括:夫、 

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只要与该国家工作人 

员(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存在上述关系的,可以界定为其 

近亲属。具备该罪的主体资格。 其次是其他关系密切的人。两高在2007年出台的《关 

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基本问题的意见》中有“特定 

关系人”的规定,即包括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情妇以 

及其他共同利益的人。 

再次是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在离职以后, 

该工作人员凭借其在职时的影响力,索取或收受请托人财物, 

为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才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所要规 

制的。 

(二)客体与对象。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为人索取 

或收受财物,利用的是关系密切人的职务影响——通过国家 

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国家 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所以,职务行为的正当性才应 

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对象:我国刑法规定及理论通说都 

对贿赂作了“财产性”的限定。笔者观点,在对贿赂的界定 

中,利益说更为周延且妥当,所有与职务行为作对介交换的 

利益都可成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对象。 

(三)主观方面。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观方面应当是 

直接故意,表现为该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某国家工作人员的 

关系密切人,与该国家工作人员有着特殊的关系,足以让第 

三人相信其能够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或该国家工 

作人员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 

职务上的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即认识到其是在以某种方式 

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138・2014.V0L.551.N0.05 并且希望请托人能够给付财物或自己会主动向请托人索贿。 

(四)客观方面。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应 属于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 

亲缘关系、情感关系、利益关系等而衍生的与他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行为方式:(1)是行为人利用了其 

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行为人直接对国家工作人员 

产生影响,使其为或不为某种行为。(2)是通过国家工作人 员的职务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3)是行为人索取 

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问题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区别。我国刑法所 

称的斡旋受贿罪,即《刑法》第388条之规定:国家工作人 

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 

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 

财物或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处。该罪同利用影响 

力受贿罪的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犯罪主体不同。斡旋受 

贿罪是身份犯,其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利用影响力 

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 

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第二,利用的条件不同。斡旋受贿罪 的主体必须是利用其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 

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其 

利用的条件是基于其职权或者地位对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形成 

的政治或经济上的制约条件;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主体利 

用其与国家工作人员有近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这一条件, 再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为 

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其利用的是基于密切关系而产生的 

条件。第三,是否独立的犯罪不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独 

立的犯罪,斡旋受贿规定“以受贿论处”看,即明确该规定 

依照受贿罪论罪处罚,可知该规定只是受贿罪的一种形式, 

没有将该规定视为独立的犯罪。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同受贿罪共犯、其他犯罪教唆 

犯的区分。在能够认定行为人同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受贿的 

情况下,即使行为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其他密切关 系人,并利用其影响力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对行为人 

也应认定为受贿罪的共犯为宜;但是,当现有证据不能证明 

行为人存在同国家工作人员存在共谋,但其行为符合利用影 

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时,应当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利用 

影响力受贿罪。 

四、结语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定,将对权力产生有效的约束, 

让权力在更为规范的轨道上运行,以减少腐败,使权力成为 更有限但更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权力。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确定,还有一个更直接也更广泛的意义, 

就是能够净化社会上风气,让规则的运行更加清晰而公正。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设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更加有所 

作为。 

作者简介:高原(1982一),女,本溪广播电视大 

学,助教,研究方向: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