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浅析碳排放现状_成因及管理对策

2010年12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12,2010285浅析碳排放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杨波(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全球暖化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碳排放为主要原因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挽救自身的必然选择。

本文阐述了碳排放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了碳排放管理策略,以期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管理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类由于消耗化石燃料而导致大量碳排放,引起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植被破坏、生物锐减,致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威胁。

环境污染日益得到各国的重视,2007年,"巴厘路线图"的通过,各方表示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就202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目标和发展中国家减缓排放行动达成协议;2009年12月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

如何在发展经济和环境污染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碳排放现状分析18世纪后期,蒸汽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从此,人类经济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也迅速增长,由此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急剧增长。

196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仅为9439551千吨碳,到2008年增长到了30377313千吨碳。

总体而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从行业分布来看,由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电力和交通运输部门,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70-2004年间全球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工业(不包含水泥行业)、交通运输部门,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63.09%-72.96%,并且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增长也较快,总体来说,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较大。

从地区分布来看,由于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起步早,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国家,据《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分析,1900-2004年间,工业化国家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80%。

其中,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全球累计排放总量的58.98%,美国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累计总量的28.03%,是中国的3.5倍,非洲累计排放量最少,仅占2.56%。

但从2008年数据来看,中国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2%,俄罗斯占6%,印度占5%,巴西占1%。

"金砖四国"总计占全球碳排放的34%。

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有快速上升之趋势。

三、碳排放原因探析碳排放量的多少是由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经济发展、能源效率、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但是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作用不同。

刘强、庄幸等(2008)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的46种产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些出口产品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4.4%。

究其根本,也是经济发展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只是国际分工的原因,导致了碳排放的转移。

朱勤、彭希哲等(2009)综合考虑了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贡献率最高,达到152.73%,其他各因素贡献率值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出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

朱勤、彭希哲等(2010)从消费压力人口视角探讨碳排放问题。

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市化率、人口规模三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影响明显,且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大于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模式等人文因素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我国碳排放新的增长点,技术进步对我国现阶段碳排放的解释力有限。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碳排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其次,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率、出口贸易、产业结构等对碳排放影响较小。

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效率提高,技术水平进步对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

四、碳排放管理对策分析(一)政府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为了减少碳排放量,世界各国推出了碳排放管理对策,英国的"低碳城市"模式与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走在前列。

英国的低碳城市规划有以下特点:(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量降低,并为此提出了量化指标。

(2)低碳城市的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

(3)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

(4)低碳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5)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

日本提出的"低碳社会"模式,具体来说,有如下特征:(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的灵活性。

日本低碳社会规划考虑了两种情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低碳社会实现途径中体现了各部门共同参与。

(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的多元化。

(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

法国制定了一系列结合税务和投资的环保措施,从农业、交通、住房建设、能源运用等方面入手,制定积极应对策略,如计划在2020年把有机农业所占土地面积比例从现在的1%提高到20%;政府计划对旧车增收保险附加费,对购买节能型新车给予优惠;在2020年前,将空运的碳排放量减少到50%;考虑征收碳税;从2010年起,降低所有新建住房的能源消耗,并对旧房进行改造,最大幅度地降低旧房的耗电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减少碳排放,颁布了一系列规划方案,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 能耗比2050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各省、地区也全面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设计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拟题了碳税征收策略,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引导企业生产出口低碳产品,鼓励并支持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完善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

(二)学术界碳排放管理对策研究在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对碳排放管理做了大量研究,龙惟定、白玮(2009)认为主要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不断增大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比例,调整产业结构,抑制"三高"产业发展,制定节能标准,鼓励节能技术引用,倡导节能行为。

段红霞(2010)阐述了低碳经济的实质和内涵,分析了低碳发展的驱动力,并提出了以下碳排放策略:(1)建立能效标准和排放规章制度。

如建筑节能标准、高效率的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用电器和商业能效标准等等,以促进能效提高达到排放效果。

(2)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排放。

比如征收碳税、制定总体排放限额,授予企业按照规定数量排放的权利。

(3)制定信息相关的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生产者生产节能产品,消费者偏好低排放的产品。

解振华(2010)分析了气候变化问题及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发展低碳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拟题了以下碳排放管理措施:(1)继续深入开展节能排放工作,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2)加快发展低碳技术,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3)发展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

(4)加强林业建设,增强森林碳汇。

(5)加强能力建设,加快促进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人员队伍建设,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李旸(2010)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选择,提出了下面的碳排放对策:(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2)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排放。

(3)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

(4)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5)开发碳汇管理,推进生物固碳。

(6)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对于碳排放策略,政界、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但是,发展低碳城市为多数推崇,这只是排放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本,有以下有效策略值得推荐:明确碳排放目标;提高能源效率;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制定节能标准;创新低碳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低碳发展思想宣传,引导低碳生产,倡导低碳消费;加强自然生态建设,增强森林固碳,生物固碳;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统计,检测和考核体系。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NO.12,2010286我国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郝国青(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运营周期长及投资不完全可逆的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估是各级政府进行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近几年呈现出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市级政府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现状分析五、结论与建议气候变化已威胁人类生存,节能排放工作推广已势在必行,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排放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中找到平衡点,是目前的重要任务。

(一)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合理排放目标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加上人口基数大,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制定排放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既要满足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要防止环境过度污染,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制定合理排放目标,并把总量目标细化,层层落实。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清洁生产我国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一些高能耗行业导致了大量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淘汰高能耗产业,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有以下措施: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例如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电子折本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弃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以及科教文卫行业等等;需要控制发展的产业,比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水泥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三)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煤炭能源比例过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过低,是目前我国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一大挑战,也是我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未来排放压力巨大的重要原因。

我国必须制定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路线图,推进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如清洁煤、核能、水力、太阳能和风能,支持节能排放技术研究与创新,如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排放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等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预期排放目的。

(四)建设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增加自然碳汇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以氧气的发生器和二氧化碳的吸附器,减碳能力强大,一颗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全球森林年固碳1196亿吨,约占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的46%,森林面积的变化将会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存量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