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过敏原检测447例分析蔡姝王庆山庄培英李素荣中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学院鞍钢总医院(辽宁鞍山114002)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随着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发生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患病率近年有所增加,其病因主要是由于过敏原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相应特异性Ig E类抗体产生,引发变态反应,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产生[1]。

作者从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采用IV 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对447例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现将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1临床资料447例患者血清均来自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皮肤科门诊、呼吸科、儿科就诊病人,其中门诊病人407例,住院病人40人。

男性患者280例,女性患者167例,年龄1~80岁。

临床表现和诊断:多数患者以皮肤荨麻疹、慢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表现为哮喘。

112方法同时测定食物性过敏原和吸入性过敏原。

静脉采血3~4ml,分离血清。

采用美国A L ER CH EK公司生产的IV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

检测系统由一只反应管性成,检测原理为反应管中含有一系列表面包被有单一过敏原或过敏原混合物的塑料段(反应段),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IgE抗体就可以与它们分别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沉淀下来。

在反应管中加入抗Ig E尿素酶结合液,反应16h,漂洗后加入底物/指示剂,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应,就出现可见的由黄到紫的颜色变化。

操作:先用注射器反应管吸入血清。

反应100min。

洗涤,注射器反应管吸入尿素酶结合的羊抗人IgE,反应16h。

洗涤,加含溴甲酚紫指示剂和尿素底物,显色90min内观察反应管颜色变化,黄色不变为阴性,颜色由黄色变为紫色为阳性。

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2结果447例患者血清过敏原IgE阳性的有411例,阳性率为9119%,其中对1种过敏原阳性反应的为88例(2114%),对2种过敏原阳性反应的有127例(3019%),2种以上阳性的有62例(1511%)。

吸入性阳性为272例,阳性率为6612%,屋尘阳性反应率为1216%;尘螨、粉螨为1812%;普通豚草为818%;蒿属植物为1418%;点青霉、交链孢霉、黑根霉为616%;榆树、柳树、杨树为512%。

食入性阳性为102例,阳性率为2418%,其中鱼、蟹、虾阳性反应为1618%;大豆、花生为414%;牛奶、蛋白、蛋黄为214%;猪肉、牛肉、羊肉为112%。

由此可见,吸入性阳性率高于食入性。

3讨论本文结果显示,本地区常见的过敏原是屋尘、尘螨、粉螨、蒿属植物、艾蒿、鱼、虾、蟹、大豆、花生等,可能是本地区引起慢性荨麻疹的主要过敏原。

吸入性过敏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食入性,提示本地区环境状况可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2种及2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的比例高于1种过敏原,结果与朱威等报道相一致[2],表明用这种方法可在大部分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明确的过敏原,而同一患者血清对多种过敏原产生阳性反应可能与患者是过敏体质或者患者正处于高敏状态有关。

IV T体外过敏原检测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与传统皮肤实验相比,患者无需多次注射过敏原,痛苦大大减少,无急性超敏反应发生可能,更加安全可靠。

I VT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是一种体外的酶免疫分析方法,可以独立检测各种常见的过敏反应,检测系统可由于选择的过敏原不同而性合成多种形式,避免了逐个单项测试所带来了盲目性和对患者带来的费用负担。

结合地区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特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过敏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

一方面可为临床诊断和脱敏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患者日常生活中饮食忌口、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王玉琼,李兰娜115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分析[J]1广东医学,2003,24(5):50312朱威,赵威,赵琛,等1慢性湿疹和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1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93-941(收稿2008-10-11)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丁美霞1李广美2鞍山市中医院1(辽宁鞍山114000)中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学院鞍钢总医院2目前,我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日益增多。

随着病程的发展,肾脏受累的可能性与受累的程度也不断上升。

通常情况下血尿素和血肌酐的测定值正常时并不能排除肾脏的受损,而尿常规蛋白测定结果为阳性时,肾脏的损伤往往已达到不可恢复的阶段。

尿微量白蛋白(M A)的测定已越来越多地用做肾组织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临床意义也已日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

1尿微量蛋白的定义尿总蛋白排泄正常,尿常规检测中蛋白质定性试验为阴性,但尿中白蛋白排泄却增加,即称之为微量白蛋白尿,它的#206#Chinese M edical Journal of M etallur gical Indus try,April2009,Vol126No12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

白蛋白(Albumin)占血浆总蛋白量的60%,分子量为69kD,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

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量的白蛋白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到体外。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具有滤过功能,膜孔直径为515nm。

A lbum in半径为316nm,正常状态下A lbumin很难通过肾小球基底膜。

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的病变,均可导致Albumin的排出。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液中白蛋白一直处于20~200mg/min的持续排泄浓度,或者晨尿的白蛋白量位于20~200mg/L之间。

当肾脏受到损害时,尿M A排出会增加。

我们认为尿M A排出增加的机制可能与膜上的硫酸肝素合成异常相关。

2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尿M A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扩散法、免疫电泳法、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3尿MA的临床检验意义311尿M A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作用D N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早期存在可逆性,如果能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肾脏损伤有可能恢复,肾损伤的确诊有赖于肾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但必须做侵害性的肾活检,我们通过检测DM患者尿M A帮助其在肾组织早期损伤的诊断。

正常尿中有少量白蛋白存在,肾脏损伤早期,M A滤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肾小球滤过膜负电荷的选择性丢失。

因此尿M A可以做为诊断DN和肾功能损伤的指标之一。

312尿M A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脑、肾及血管损伤的标志,因此它被认为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

尿M A 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和死亡增加密切相关。

尿M A与全身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非酶糖化蛋白质聚集在肾小球基底膜,使肾小球滤过屏障通透性增加,出现尿M A,同时也积聚在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壁上,致大动脉中层脂质堆积和微血管病变。

尿M A的出现不仅是急性应激反应的结果,而且与全身血管功能不良,从而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急性心肌梗死(AM I)时应激反应引起血管急性损伤,会出现短暂性尿M A增加。

尿M A的测定对A M 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因此尿M A不仅是判断临床D N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心血管病变的一个预测指标。

313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尿M A检测的临床意义尿M A是DM患者肾脏和血管结构发生改变的早期表现,是早期诊断DN的重要依据,也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新近报道,D M患者心脏功能明显降低可能与其发生冠脉病变和心肌病变有关,出现尿M A的T2DM患者,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不全严重,可促进冠心病发生和发展,导致左室功能明显受损。

(收稿2008-10-08)获得性B(类B)引起正反定型不符1例夏杰1夏冰2鞍山市第四医院检验科1(辽宁鞍山114001)鞍山市中心血站检验科2献血者:男、28周岁;经健康查询合格,符合献血标准,无输血史。

2007年7月来我站献血。

经检验科血型鉴定正、反血型不符,送至本站血型室进一步鉴定,经血型室鉴定此献血员为A型,其红细胞上有获得性B抗原,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1材料抗-A、抗-B单克隆定型试剂(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070303);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070513);抗-H单克隆抗体(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060801);抗-AB单克隆抗体(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 20060530)。

112方法献血者ABO血型鉴定。

唾液型物质测定:取献血者唾液经煮沸10min,离心取上清液分别与标化抗-A、-B、-H混合,反应5min后,与相应的A、B、O红细胞反应后观察结果。

用PBS(pH=5)制备酸化抗血清与献血者的红细胞反应,观察结果。

2结果211红细胞A BO正反定型结果见表1。

结果说明红细胞上含有A、B、H抗原,其中A抗原强,B、H抗原弱,同时献血者的血清中含有抗-B抗体和冷凝集素。

212唾液型物质试验结果献血者唾液中含有A、H型物质,而无B型物质。

表1献血者红细胞ABO血型鉴定温度抗-A抗-B抗-AB抗-H A c B c O c自身室温+++++++++++w++++w+w 4e++++++++++++++++37e++++++++++-+++-+w213酸化抗血清试验见表2。

表2酸化抗血清试验项目酸化抗-B血清抗-B献血者红细胞-+B型红细胞+++++++结果说明,献血者红细胞不与酸化抗-B血清反应。

214随访与家系调查询问献血者2个月前曾经有肠道感染疾病史。

其父母血型皆为A型。

通过以上试验分析和家系调查,最后判定献血者血型为A型,红细胞上有获得性B抗原。

#207#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第26卷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