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和合文化建设和合校园—兴山县昭镇初级中学和合文化建设解读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彰显学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熏陶人、教育人、激励人、规范人、引导人、塑造人等诸多功能,是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
昭君中学本着“以昭君文化为依托,努力寻找切入点,着力打造个性精品”的原则,逐步实施“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达到以环境文化熏陶人,以精神文化凝聚人,以制度文化激励人,以文化活动提升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愿景,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提出实施和合文化,建设和合校园的构想。
一、“和合”文化缘起中国古代“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和合”之意的阐释最早出自《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教”,能使百姓安身认命。
“和”、“合”两字在《管子》、《墨子》等书中开始连用,并体现了基本的“和合”思想。
《管子》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习故能楷,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
”认为“和合”是民众应遵循的原则和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形成新的合力。
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
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而不同”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
此外,“和合”文化还强调仁爱精神。
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子则提出“兼爱’,即“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这些都构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核。
“和合”文化更强调和谐。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的“和为贵”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价值肯定。
孟子明确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从而把“人和”推到新的高度。
“和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求融合各方的观点,解决面临的问题,以达到新的境界。
正是“和合”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一种融汇与和谐,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
二、“和合”文化与昭君文化的关系关于昭君和亲这一历史事件,由于自晋以来历代史家文人的评议和吟咏,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出自和亲,其核心就在于“和”。
昭君出塞则是一种平等的联姻,昭君之前不乏“和亲”先例,但都没有形成一种文化,究其原因,当时的和亲只是为了解除政治危机、化解民族矛盾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其结果并没有因“和亲”而达到长久的安定、团结,“和亲”之后的战争依然频繁,边患仍未解除。
而昭君和亲一事,则与汉朝前期和亲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次和亲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和结果的一致,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和”的精神。
董必武在吟咏昭君诗中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昭君出塞和亲,使她成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符合民族团结的大义,契合了中华民族“和”的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昭君和亲,顺应了当时汉匈民族求和、求安的历史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汉匈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扩大了汉匈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昭君和亲所带来的60年的边镜安定和民族团结,极大地增强厂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完全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
三、昭君中学与昭君文化的特殊情结:昭君镇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里、兴山老县城所在地,位于县境中西部、长江支流香溪河的中游,神兴旅游专线公路、209国道和312省道纵贯南北,水陆交通便利,是湖北省“两山一江”黄金旅游线的重要集散地。
全镇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万余人。
昭君中学创办于1968年2月,原名白沙河中学(原高阳镇妃台区,即王昭君的故里),1971年9月附设小学,更名为白沙河中小学。
1979年秋季中小学分办,1992年,学校迁址向家河,更名高阳镇中学。
伴随三峡工程的加快,学校于2002年8月整体迁入现址甘家坡(现昭君镇,王昭君的出生地昭君村就在附近),2009年10月更名为昭君中学。
昭君中学地处昭君故里,我们学校实施和合文化既是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更能有效践行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办学水平之目的。
四、学校实施“和合”文化的构想“和为贵,合为美”,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
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
以“和合”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能体现学校的个性,又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
●学校发展理念: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学生负责治校理念:立足长远,持续发展工作理念:合作合群合拍,互尊互信互让2.办学目标:办全社会尊重的学校。
3.办学思路:依法治校,师生为本,文化引领,和谐发展。
4.发展愿景:深入挖掘昭君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切入点,理性分析,实施切合学校实际的独具地域特色的和合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发展内涵。
5.校训:和●合6.校风:求真务实与时俱进7.教风:常教常新教人求真8.学风:学而不厌学做真人●和合文化内涵:【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为学生负责】教育肩负着育人兴邦大计,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国家教育方针提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落实方针,作为基础教育学校更是肩负着神圣的职责,基础教育的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为所肩担负的工作负责,即做负责任的教育,为学生负责也就是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
这是我们提出“为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的缘由。
★为学生负责要落实的内容1、为学生负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开发智商、培养情商、潜能特长、身心健康等;2、为家长负责:以前家庭里有几个孩子,家长可以因孩子的不同而有选择的寄予希望,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寄予一身,因而我们在具体办学和教育中要把“敬业爱生”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3、为社会负责:就是不给社会输送“危险品”学生,着力培养“合格+特长”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公民。
★为学生负责的要求开发智商:智育的开发要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实践操作等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等,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培养情商:情商的培养主要从德育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着手。
知是第一位的,知,即认识,了解,是行的理论基础,指导和规范着行;情,即感情、情绪,是实现行的潜在动力,大量事例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感情是否融洽,情绪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意,即意志、毅力,它是衡量学生在实现行为规范的要求完善自己的行为时,是否作出了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的标志;行,即行为、表现,它是知、情、意的完美体现和归宿。
潜能特长:由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素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
因此,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身心健康: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为学生负责的目标:开发智商: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人;培养情商:具有良好品德习惯和行为修养,懂得爱国、敬老、尊重、理解、包容、诚信、友善、感恩、节约、奋斗等;潜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机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项特长,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阳光自信。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
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
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
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
它包括学校的教代会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综合评价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
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
具体包括大家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首先是教师文化。
一方面我们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