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一、兴趣、爱好与学习学生一旦对某学科的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对这门学科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促使他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去学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一)兴趣、爱好——人才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如果说人才是果实,那么兴趣、爱好就是幼芽。

爱护幼芽,才能得到果实。

兴趣与爱好是紧紧相连的,但也有区别。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则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有爱好一定有兴趣,而有兴趣可能有爱好,也可能没有爱好。

兴趣、爱好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长的“起点”,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习的挚友”,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开足马力。

有了它,才能使学生的智慧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它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的学习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尤其是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一个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没趣味的、沉重的、令人烦躁的负担。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境地。

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某种学科的兴趣,是使其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证。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因某种事物或学习过程本身和内容的特点直接引起。

如内容的新颖性,引人入胜、生动有趣的讲解,学习的成就,都可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也许孩子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这种事物未来结果感兴趣,而支配自己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

这两种兴趣都是学生必需具备的。

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又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毅力和恒心。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也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学生要善于使这两种兴趣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从觉得有趣到获得乐趣到产生志趣是兴趣发展变化的规律觉得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一般来说,它是由事物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往往是由好奇心引发产生的。

好奇心是学生对新异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

好奇心主要表现在好问、好动上,它的特点是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

是兴趣产生的第一阶段。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在有趣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定向活动。

乐趣产生的标志就是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乐趣往往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求知欲一旦产生就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机。

乐趣的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是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是在乐趣、好奇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产生职业感。

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致废寝忘食,专注地学习,它有助于学习创造性地进行。

志趣产生的标志是在广阔兴趣上有了中心兴趣。

在乐趣的基础上,学生易有广阔的兴趣,即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

而中心兴趣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着浓厚而又稳定的兴趣。

学生多方面地摄取知识,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培养起中心兴趣。

因此,兴趣则对学习产生吸引力。

有了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则能表现很大的活力,使兴趣持久稳定地发展,使学习效能大大提高。

(三)学生兴趣的培养第一,培养学生兴趣的广度。

这就是说,要学生兴趣的范围广阔,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广泛的兴趣可促使学生去接触和注意多方面的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才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挥效用。

培养的方法是引导学生接触多方面的事物,使其见多识广,而不要“孤陋寡闻”。

第二,培养学生的中心兴趣。

这是指在广阔兴趣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主要的兴趣。

不要什么都爱好,什么都不专。

没有中心,就没有发展方向,也就没有特殊的成就。

中心兴趣使学生获得深远的知识,发展某个方面的特殊才能,使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稳定性兴趣。

这主要是指兴趣的时间上的稳定。

有了中心兴趣,就要培养和发展它,使它保持稳定。

而不能见异思迁,经常转移。

有的学生常常是一种兴趣迅速地被另一种兴趣所代替,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事业上很难有所成就。

第四,使学生兴趣产生效能。

这是指使兴趣对活动产生效果。

也就是说兴趣要起推动学生去积极行动的作用。

有的学生对什么有兴趣,只停留在期待和等待上,不积极行动。

这种兴趣缺乏推动力量,对人的成长没有实际效果。

有的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能积极、主动地想尽办法去进行了解,以求满足好奇的欲望,这对人才的成长产生实际效果。

第五,兴趣要与勤奋努力相结合。

要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较大的效果,既要调动兴趣,又要使其勤奋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不感兴趣,但只要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学习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便会激起对这些知识的兴趣。

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可以促使他进一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所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既离不开学习兴趣,也离不开勤奋努力,兴趣与努力不断互相促进,才能使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

经过努力产生的学习兴趣,是稳定持久的。

二、愉快的情绪与学习的热情(一)情绪、情感与学习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如快乐、热爱、兴奋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驱使人积极地去行动。

需要有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作为动力,推动人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一个科学工作者只有对科学怀有满腔的热情,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一个学生也只有在愉快的情绪情感下,才能畅通无阻地接受知识、解答难题。

假若学生情绪情感不好,经常表现的是不安、愤怒、恐惧、急躁、害怕和痛苦的话,不仅影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挥,而且也影响身体。

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是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绪情感比作是汽车的燃料,此话是有道理的。

孔子就将学习分为知学、好学和乐学三个层次,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学就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热情。

只有进入“乐学”这一层次,才能做到在学习上自强不息。

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情,就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愉快情绪,有意识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极的情绪。

(二)学习的情动力学习上的情动力,是指以情绪、情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学习动力。

例如好胜心、学习热情、荣誉感等。

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情动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其他的各种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的反映,它是由学生的心理需求平衡所造成的。

学生在学习上的情动力,分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和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

如振奋、热忱、紧张、勇敢是积极的增力性的情动力,而抑郁、悲哀、沮丧、灰心、厌烦和消沉则属于消极的减力性的情动力。

减力性的情动力对学习具有消极的作用,应该尽量避免。

以情动力表现出来的非智力心理因素,经常依附在其他心理现象中发生作用。

学生的成功体验或失败体验是在不同追求中体现出来的。

比如,有的学生渴望成功,有的学生力求避免失败。

追求成功者往往选择一些难度与他的能力相当的任务,力求成功并在成功中体验愉快;而避免失败者选择的任务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目标太高会导致失败,目标太低,即使成功了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快。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情,提出适当的奋斗目标,让学生尽量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进学习的情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绪—情感—情操是感情发展的规律心理学上根据情的强度把感情分为情绪、情感、情操三大类。

从个体的发展来看,人的感情形成总是由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操的。

1.情绪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

它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有机体在吃、住、穿、性等生活方面的需要能否达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

情绪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外部表现特别显著,特别容易观察,比如:喜悦时或大笑的时候,眼睛半闭或全闭;惊讶时两眼张开,愤怒时双眼收缩。

展眉表示欢欣,皱眉表示愁苦,扬眉表示得意,横竖眉表示愤怒,低眉表示慈悲,垂眉则为欢乐。

耸鼻是轻蔑的表情。

愉快时张口露齿,藐视则启露犬齿。

人不高兴时,面部拉长,发脾气时,俗称翻脸。

人的头部也能表情,点头则同意,应许;摇头则否认、反对、不愿意;垂头表示悲哀;低头表示屈服。

就是声音也能表现情绪,叱咤表示愤怒,尖锐的叫声表示惧怕,笑声表示快乐。

至于请求、感叹、否认、烦闷、讽刺、鄙视都有一定的音调。

作曲家就是利用这个道理,把庄严宏伟、奋发图强、勇敢热情等情绪用音乐表达出来。

至于人们的手势,在谈吐、演讲、舞蹈中都能表示一定的情绪。

爱好、快乐、嫌恶、愤怒、欲求、恐惧和悲哀是七种最基本的情绪,是人人皆有的。

这七种基本情绪也称原始情感或低级情感。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的色彩,人的情绪是以不同的心境、激情、热情状态显露出来的。

(1)心境心境是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情:某个同志由于某一事物所引起的情感,常常会较长时间地持续,并且扩展到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上去。

在这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好像被这种情感笼罩着,这就是人们的心情状态。

例如,当一个人具有喜悦的心境时,往往对其他事物都会发生愉快的情感,相反,当他具有忧愁的心境时,也会觉得事事不称心。

“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就是对心境的概括描写。

引起某种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工作或学习的成败、顺利或挫折。

一件事成功了,满怀信心,带着欢欣愉快的心情,会感到天下无难事;事情失败了,内心愤愤不平,看见儿童游戏,会惹他生气,听人家在谈论,疑心别人在讥笑他。

第二,身体的健康与否也会影响心境。

身体健康的人,往往精神振奋,热情洋溢,对人态度和悦;身体衰弱的人,容易精神萎靡,心情悲观,对于一切都缺乏热情,觉得这也无聊,那也讨厌。

第三,环境条件的变化,时令节气也会影响心境。

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心境就快乐、欢跃;夏日炎热,心境容易烦躁、懒散;冬天寒冷,雪花纷纷,心境容易抑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