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 谈 形 近 字 的 教 法

浅 谈 形 近 字 的 教 法

趣味识字使学生变得更快乐赣榆县厉庄中心小学刘燕子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而形近字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如这难点不突破,就会经常出现错别字,阻碍识字率的提高,影响小学生的读和写。

低年级识字中,学生易写错形近字,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笔画相同而位置不同,如:“士、土”。

②形状相似,只有一两笔的笔形不同,如“外、处”等。

③形旁不同,声旁相同,如:“跑、抱、饱”等。

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细微差别缺少分辨能力,对形近字的区别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容易写错别字。

抓住这个特点,本人在长期担任中低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形近字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对形近字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效果不错。

一、辨字写字,紧密结合。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手段,要使学生提高识字率,应是读写结合,以写为重点。

我在教学字形较难,容易写错的“难—雄、弟—第”等时,很注重加强写字练习。

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在黑板上一笔一笔地用楷书示范,使学生看清这个字是怎样写成的,并认识它的“面貌”。

然后要求学生一笔一笔地说出笔画的名称,数出笔顺,边念笔顺边书空。

再采用多种形式练写:用手在桌上写,手心上写;或两个同学转身互换在背上轻轻地写,让那个被写的同学仔细辨别是否写对;教师再指导在田字格里写;教师念,学生听写。

再启发学生找出异同点,最后让学生辨形组词,用词说话。

经过反复练写、辨形、组词、说话,学生对这些容易写错的形近字,当堂就可以正确而又熟练地写下来。

二、巧设游戏,强化记忆。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形近字,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教学进行巩固区别。

如教“住、往”;“刻、孩、该”等形近字时,我制作一些卡片,把六个同学分成两组,到黑板上做“找朋友”合字比赛游戏。

第一组同学拿着部首“刂、子、讠”;第二组的同学拿着“亥”字,老师在一旁从中指点,看看哪一组同学用最快的速度把字合并起来。

然后让台下的同学判断正误,发现台上的同学找错了就及时指正。

因为小学生好胜心强,因而他们举手发言十分积极,注意力很集中,有效的巩固提高学生区别形近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

三、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小学生缺乏系统、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加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为他们所理解接受。

小学生对形近字写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字义的理解不透彻,回生快,使用起来就容易搞错,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这种特点采用了通俗、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识义、辨形。

如区别“挑、跳”这两个形近字时,以直观教法,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使学生知道要“挑选东西必用手”,所以“ 扌”旁便是“挑”。

“跳高”需要足来跳,所以“足”旁是“跳”。

在区别“抱、跑、饱”这类形近字时,根据汉字的组字特点和不同字义编出易懂有趣的儿歌:“用手包紧‘抱’,有足才能‘跑’,食包肚子‘饱’”。

这样学生易学好记,既记住了字形,又悟出了字义。

四、分析字形,教给方法。

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变学生学会为学生会学。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指导学生独立分析字形结构是教给学生自学识字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巩固识字的技能技巧,减少写错别字的有效途径。

我每教一课生字,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的基础上,把这课生字分组排列起来,通过形近生熟字的对照,用色笔标出不同而易错的部分,然后,指导学生用部件自己练习分析字形,辨别各组形近字的字形结构、异同点。

再放手让学生互相交流不同的巧妙记字方法。

这样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效果甚好。

如教“睛”字后,就把字形与它相近的“清、请、情、晴”这些字板书出来,并用色笔标出不同偏旁。

再根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色,启发学生用不同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来辨别这些形近字。

“氵”旁与水有关“清”,“讠” 旁与语言有关是“请”,“忄”旁与心有关是“情”。

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又有助学生掌握辨字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识字的技能技巧。

本人通过以上叙述的几种方法,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较浓,敢说,爱说,主动发言的人数日益增多,真正体现了”双主“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对形近字的辨别能力大有提高,错别字也大大减少。

用乐趣提高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识字质量赣榆县厉庄镇中心小学刘燕子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教儿童识字,如何让他们嫩够快速而又有效的分辨形近字呢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注意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汉字的字形相似性,既有客观的一面,就是说它们确实在字形上相似;也有主观感觉的一面,准和谁二字里的冫旁和讠旁,有的人可以容易地区别它们,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会把它们混淆“巾”对“币”说:儿啊。

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价百倍了。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

我却有三室俩厅。

“个”对“人”说: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根手杖几寸步难走。

首先从汉语拼音出发来区别。

在汉语拼音中,有几个字母的形状十分相似,初学拼音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搞错。

下面给你介绍几种辨析的方法。

1. 区别基本笔画位置的方向。

如b、d、p、q,它们都带有一个半圆,b 和d半圆在下,p和q半圆在上;b和p半圆在右,d 和q半圆在左。

u和n刚好相反,u的缺口朝上,n的缺口朝下。

2. 区别笔画的多少。

如m比n多一笔,ü比u多两点。

3. 区别笔画的形状。

如w和u,w的下面是尖的,而u的下面是圆的;w和m,w的缺口在上,下面是尖的,m的缺口朝下,上面是圆的。

4. 形象辨析。

把字形特征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记。

如把n看作一道大门,把m看作两道大门,把k看作机关枪,把h看作小椅子,把r看作小豆芽,把y看作是树杈。

5. 编顺口溜帮助辨析记忆。

如“一扇大门nnn,两扇大门mmm,收听广播bbb,脸盆泼水ppp,弯钩朝上f f f,弯钩朝下t t t,一根小棒l l l,马儿跑来ddd”。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形近字、音近字(甚至同音字)等也随之增多。

在学生的作业中,各种各样的错别字也频频出现。

就其原因而言,当然是多方面的,如汉字本身的特点,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先前知识的迁移……从教学角度来说,为了尽可能减少错别字的产生,老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辨析形近字。

1、口诀辨析法这一类字由于字形相似,学生分辨不清,误用甚多。

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找出其细小的差别,同中求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编一些容易记的口诀或歌谣来抓字的特点,帮助记忆。

例如,“已、巳、已”三个字,字形极似,只有笔画长短的变化,属于“一看就会,看过就忘”一类词,误用率相当高。

死记硬背收效甚微,反复强调既让学生烦又于事无补。

不如让学生抓住三个字的不同之处,编个口诀记一记。

经过学生讨论,得出“张口已,闭口巳,半开半闭就是已”三句口诀,既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高,口诀记住了,动用时就不容易出错了。

又如“渴和喝”,误用率也极高,教学时编个口诀就容易多了,如“渴了请喝三点水,喝水张开大口嘴”,这样,喝和口建立了直接联系,渴与水建立了直接联系,口诀记住了,使用时自然得心应手了。

2形旁辨析法这类字往往是由一个声旁发展而来的,,它们的读音相同或相近。

如:撩、燎、僚、镣嘹、缭、潦……可以引导学生从形旁辨别,“撩起”用“手”,“星火燎原”的“燎”与“火”有关,“官僚”的“僚”从“人”,“嘹亮”需张大嘴巴,从“口”旁……这样让学生自己去琢磨,错别字自然就不会产生了。

又如“衷、衰、哀”这三个字,字形极其相近,教学中可让学生找出不同点,联系字义辨别。

“衰”字中有“中”横着,就可以看作“衰老得倒下了”;“哀”字中有“口”,就是“张大嘴巴苦苦地哀求”;而“衷”有“中”,就是“衷心”了。

3谜语辨析法我们在识字中可以把形近字编成谜面,如“梢、稍、捎”——“枝头微带春讯”,“噪、燥、躁”——“大声叫嚷干着急”,“拆、折、析”——“打开就散,分开就断”,“迅、讯、汛”——“快报消息涨水期”。

这样,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掌握了形近字。

例如学习“骏”字,学生首先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浚、峻、梭、唆、俊”等,然后引导学生说话:“骏马的骏字是以前学过的崇山峻岭的峻字去掉山字旁换上马字旁变来的。

”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的,同时对生字的感知记忆也是清晰的,识记效果是好的。

学生一旦再遇到两个形近字,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视觉同步的思维,继之则是流畅地语言表达,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流畅性会得到提高。

2、为形近字编小故事一般地,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对其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的训练来培养的。

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认读、识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会用——将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为此我们教学时常常在引导学生找出形近字(音近字),并口述其区别后,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这些形近字编小故事。

还拿学“骏”为例,学生找到形近字“浚、梭、峻、唆”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编。

这样学生字,不仅将字、词、句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了教学内容的条理性和完整性,还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其完整、准确、流畅地表达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