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战略大布局
在以经济为导向的这个世界中,作为经济血液的石油显然是生死犹关的命脉,世界石油的价格直接指导着这个世界经济的兴衰,石油的供应充足有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去年8月国际原油价格打破一个接一个历史记录,直逼每桶50美元。
价格上涨的速度引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恐慌,许多专家们忧心忡忡地指出,油价如果在40至50美元之间长时期不退,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其规模可能与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的三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相当。
去年4月,中国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说,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近1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36.5%,预计今年将超过1亿吨。
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石油产量很难有大幅度增长。
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
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2004年已经过去,外界认为中国原油进口已经直逼50%。
这个世纪将会是石油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石油领域的竞争将会白热化。
过去一个世界著名的战略家曾言道“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北部,谁就是控制了世界的心脏”。
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的世界中呈现的却是另一副景象,有人说:“谁控制了世界石油的源头,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在这个世纪交替之间,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接连打了三场石油之战,用钢铁与鲜血的热战注解了石油的价值。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独霸,同时也是能源消费第一大国。
据悉,美国平均每天消耗掉约2000万桶石油,占世界总需求量的近1/4。
石油在美国的总体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近达到一半,是美国经济血脉,其中一半以上依赖进口。
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致命影响。
美国进口石油量如此之巨大,而其实美国并不是一个贫油国家,美国的石油储量到2002年1月为止,已探明达220亿桶,在世界各国石油储量中名列第12位。
可是美国仍需大量进口石油来支撑经济,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美国的国家战略。
有人认为美国故意不开采大量的本土资源,而是诉求以外,这个无疑就是美国长远的战略性考虑。
中国的石油危机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呢?前年江苏与浙江闹油荒,就本人在浙江宁波地区所见,只见高速公路上停放着一辆接着一辆无法启动的柴油车,就是勉强开进加油站的车子,也是排着一溜长队,其实加油站根本就无油可加。
中油公司的负责人摇着头说:“毫无办法”。
可怕啊,就在去年广东又再现这样的油荒情景。
我们中国的石油危机已经威胁到了脖颈,再进一步无疑就是全国物流停止,中国被停止。
根据去年6月26日新华社报道说:“由于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产油区局势动荡,加之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渠道单一,而中国原油储存设施严重不足,2002年全国原油储罐库容合计为3800多万吨,均是企业生产和经营性周转库容,理论储存能力不足30天。
”不足30天的石油储备,直逼中国国家安全,试想我们万一需要武统台湾或者一场对外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那么很有可能的后果之一,就是面临着国际性的经济制裁,也很有可能被超级大国所封锁,而到那时中国的经济将面临着彻底崩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淮说:“中国石油战略的重点过去是如何找油、采油。
即使涉及走出去战略,一般也以参与勘探、开发和获取份额油为主。
在中国新的石油战略中,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化解市场的风险。
”固然参与市场竞争是解决中国能源危机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方法
能解决中国的长远石油战略需要吗?显然在这个石油争夺越来越紧迫的时代,市场竞争也只能解一时之急而已,而绝不可能治本。
于是乎中国的战略大布局呼之而出。
从近期中国的战略走向来看,我认为中国正在创造三大支点,这三大支点具有非常远大的远景目标,我将在下面逐条分析。
一、联合俄国
1992年12月,中俄两国领导人签署《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相互视为友好国家”。
1994年9月,江主席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访华,双方在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应普京总统的邀请对俄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共同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这些条约一张接着一张,一张更比一张确定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
而在去年,中俄两国一致性解决了存在的领土纠纷问题,中俄关系将会在将来更进一步发展,这个几乎是无疑的事实。
在2001年7月签定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第一条确定双方为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于第八条确定,缔约双方不参加任何损害缔约另一方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联盟或集团,不采取任何此类行动,包括不同第三国缔结此类条约。
缔约任何一方不得允许第三国利用其领土损害缔约另一方的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于第十一条确定缔约双方反对可能对国际稳定、安全与和平造成威胁的行为,将在预防国际冲突及其政治解决方面相互协作。
于第二十条约定,在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以及打击有组织犯罪和非法贩运毒品、精神药品、武器等犯罪活动方面进行积极合作。
这个条约虽然还不具有联盟性质,但就其的概括与意义来讲,已经接近于联盟。
二、拉拢印度
2002年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印度总理辛格进行“历史性会晤”,双方已就边界问题达成协议,作出了解决两国根本性的矛盾的第一步。
印度《亚洲世纪报》10日在头版的一篇文章中援引分析家的话说:“这次的握手将不会停止,似乎将永久地握下去。
”
双方总理于11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确定了中印关系以后具体的走向。
过后,印方再次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并且被双方外交部门提上研讨。
这次访问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认为这是中印两大国进行密切合作的一个开端,更有认为其意义极其深远。
三、台湾问题与朝鲜半岛平行经营
以“六方会谈机制”作平台,使之美国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与对话。
而以“六方会谈机制”作平台,从而再影响到台湾问题的解决进程,其中也有中国无法选择的外部因素,首先在日本与美国的《日美安保条约》与《周遍有事法》中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之重合。
中国作为在东亚传统的地区势力,相对来讲对影响朝鲜半岛国家会容易点,我们可以看到,在六方会谈机制里,作为美日阵营的韩国,已经明显与那个阵营产生裂痕。
而在中国台湾地区,最近也与大陆频繁地互动,和平统一的前景出现一丝转机。
当然在“六方会谈机制”里台湾问题只是作为个暗棋在双方的价码中
走动,比如美国与日本就时不时地跳出来,暗助下台独气势,而期待中国在半岛问题上有所妥协。
在地域上他们就是东亚一块,所以难以避免重合。
以上三点,就是中国现在正在走的大致战略走向,而其意义是:
一、解决台湾问题与稳定朝鲜半岛,是以“六方会谈机制”为平台进行角力,使之影响周围各国与各势力,化解半岛危机,离间韩国与美日阵营,从而把美日势力推到朝鲜海峡的对岸。
为今后对南海的经营与保障海路原油线奠定基础。
二、北联俄国,使之中亚地区处于中俄两国可控制范围,以战略伙伴关系指导同进共退,这个是以“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作平台,尽量争取中国在东南亚方面与台湾问题解决的战略时间,不让西边发生大规模的干扰,保障西边石油进口与原油管道畅通,就是其目的。
三、南联印度,稳住南亚局势,逐步加深与印度的关系,期待与印度合作经营南亚,这也是一个争取战略机遇期的方法之一。
从而解除中国南部的威胁,阻挡敌对国家对中国的合围战略。
经过这样的经营,我们就可以设想一下过后的战略格局。
北边为俄国的领土,与俄国联盟显然北边无忧,西边是俄国的传统势力区域,有中俄联合牵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敌对国家的势力入侵。
南边与印度合作,使之敌对势力不能把印度作为遏制中国的对手,进而可以联合经营南亚地区,创出个双赢局面。
而中国可以集中精力,直接在东南亚营造出自己的势力区域,再而在南海扭转领土危机。
对于南海周遍国家的经营,中国显然也已经着手开始,这个在对菲律宾50亿美元贷款中可以看出一点眉目。
然后借助中亚的中俄联盟从陆地进入中东,同时借助与印度合作,从海路进入中东,双管其下。
这些战略大布局,首先我认为原油就是这个指向的驱动力,围绕这个主干逐渐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分配,这样的布局方式很实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成绩是:一,在“六方会谈”下,韩国已经与美日联盟出现裂痕。
二,台湾问题出现一丝转机。
三,中俄合作深化,在边界划定过后,北边相当安定,西边成为中国重要的原油管道进入口,在“上海合作组织”下面,军事合作也在积极地展开。
四,与印度初步达成分界协议,双方签定联合声明,已经具有了一个相当良好的开端。
在中国对于西南北三方的布局中,已经大致可以看出战略格局的轮廓,而在东边中国也有所收获,韩国与中国关系将更加依存,台湾问题也出现解决的希望。
这些,就是中国正在走的或者即将走的战略方向,联俄联印屏蔽西南北三个方向,奋力经营东南亚,最后全面进军中东,而石油危机就是中国战略大布局的第一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