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养虾知识讲座

生态养虾知识讲座

生态养虾知识讲座
第一章投苗前的准备工作
1、池塘消毒:常规消毒法。

消毒3-4天后排干池中消毒水,再进少量水进行底质处理。

2、池塘底质处理的方法:起捕后进行池塘消毒,消毒3-4天后排尽池水,后再进少量水(5-10cm 深)使塘底湿润,然后以每亩(667m2)1000克的用量使用“硝化宝”,用20倍水浸泡活化2小时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最好3天内每天用铁耙将塘底耙动一遍,即可达到清塘的满意效果,紧接着即可进水、消毒、养水投苗。

大大节省空塘时间,提高池塘利用率。

3、底质处理的必要性:乘抓虾后空塘时间,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清理是完全必要的。

在养虾过程中,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的沉淀积累(如剩余饲料、虾的排泄物、动植物尸体、药品及其它残留等)给有害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繁殖环境,给养虾带来难以预测的潜在危险。

通常的清塘方法是在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运用机械或者投入大量的人工将塘底砖泥推到池塘四周的池坝上,此种方法清塘表面上看好象塘底清净了,实际上只是将潜在的危险—塘泥和有机污染物转移到了池塘的四周,有害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一样可以在周围堆积的於泥中繁殖生长后进人虾塘,危害虾的健康生长。

上述方法不仅投资大,而且不彻底,虾塘病害潜在的危险依然存在。

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生物清塘剂“硝化宝”进行清塘,可充分利用该产品的特点,并充分发挥其最好的生物作用;要想营造良好的对虾生长环境,全程养殖一定要定期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池塘中培殖出强大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对有机污染物的沉淀积累进行快速彻底的分解。

消除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抑制或消除有害生物、病毒、寄生虫的繁殖生长,维护池塘环境的生态平衡。

使虾塘变得具有“灵性”、“活性”,提高养殖成功率,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

大大节省空塘时间,提高池塘利用率。

抓虾后进水投药浸泡消毒3-5天后,排干消毒池水,再进水冲塘1-2次,然后利用“硝化宝”清塘剂进行底质处理。

这样准备时间短,基础工作扎实,虾苗安全可靠,生长健康快速,为中、成虾的生长打下了防疫抗病的健康基础。

4、肥水。

肥料的选择及其效果:1、化肥:纯化肥肥水的主要缺点有:化肥氨氮含量较高,经常使用会造成虾塘氨氮的提高,容易起泥皮、长青苔,肥效时间短;培殖的活性饵料适口性差,营养质量低,难消化吸收;2、有机肥:未经发酵处理的有机肥有一定的毒性和污染性,经常使用跟经常使用化肥后果一样。

3、生物肥水制剂:A、生态肥水王(详见说明书):长期使用,可提高底质的生物活性,无泥皮之忧,无青苔之烦。

且生态肥水王培育的活性饵料适口性好,营养丰富全面,肥效持续时间是化肥的5倍以上。

第1次使用时可在每袋生态肥水王用量中加1.5斤氮肥和0.5斤磷肥,快速启动生物有机肥肥效。

B、酶化利生素(详见使用说明书)产品主要特点是含有高活性有益活菌,可以对池塘中藻类等生物进行整合,培养出较好水色。

酶化利生素中含特有的抗病菌、病毒菌株,使用后虾体健康,易生长,免疫力强。

第二章保健养苗
为提高虾苗成活率,必须首先做好保健养苗工作。

怎样做好保健养苗工作呢?除了培殖营养高、适口性好、易消化的活体饵料外,还可在零号饲料中添加“水产饲料酵母”、“多酶宝”和其它营养添加剂,
这样持续投喂10-15天的虾苗体质壮,生长快,成活率可达到80%左右,为中成虾的健康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章营造良好的池塘环境
1、了解氨氮:
氨氮的形成:过量的施用化肥,造成氨氮过多的沉积塘底,虾池中的剩余饲料、粪便、死亡的生物、藻类等经长时间的水解、发酵形成氨氮,一般以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氨氮的形式存在。

氨氮又分离子态氨氮和非离子态氨氮,它们可在水中互相转化,其中非离子态氨氮和亚硝酸态氮为有毒因子,两者中的非离子态氨氮的毒性作用较大且常出现在养虾的实际生产中,我们常说的氨氮就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非离子态氮。

在各项水质因子中,溶氧量、PH值和盐度均对非离子态氮的含量及毒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PH值对非离子态氮的毒性影响较为明显。

当PH值升高1.0时,非离子态氨氮的毒性增加近10倍,因此,在养水的过程中,可通过控制PH值来达到控制非离子态氨氮毒性的效果。

2、氨氮的减少与控制
(1)底质处理:
放苗前,消毒4天后,将池中的消毒水排尽,并冲洗1-2次后,再进10公分水,每亩投放1000克左右的“硝化宝”生物清塘剂,对池底的有机污染物(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进行全面的分解,以减轻和消除有机污染物在塘底的隐患作用。

因此我们常说的清塘,只消毒不清污是不彻底的。

因为消毒只是将现存池底病害的清理和杀灭,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滋生病害的源头—有机污染物,只有泼洒“硝化宝”生物清塘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滋生病害的源头—有机污染物。

(2)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A、是氨氮的主要来源;
B、是病害滋生的源头;
C、是破坏水质的“罪魁祸手”。

随着虾体生长,残余饲料和粪便等有机污染物也就随之增加了。

因此,方元水产生物所研究新开发了专门消化有机污染物改良水质的护水卫士第二代。

通过科学使用护水卫士第二代可消除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3)养虾中后期将水体的PH值控制在8.0-8.6之间,有些虾农在养殖过程中,大量施用生石灰(消毒、调PH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生石灰的过量使用往往会诱发非离子态氨氮和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的毒性,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

晴天中午前后,虾池水体表层非离子态氨氮增多,夜间由于表层PH值下降及对流等原因,非离子态氨氮增加不明显。

所以中午前后开增氧机搅动水体是避免氨氮中毒的有效措施。

3、水质管理:
(1)改善水质
改善水质是明显的感觉水质有问题的时候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是被动的,是“临时抱佛脚”的表现。

改善水质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先进行水体消毒(推荐使用碘制剂或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具有速效、无残留、无任何副作用),消毒2-3天后,使用“护水卫士第二代”可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理想效果。

如遇大量藻类死亡的水质(酱油色、死黑色、乳白色、黄泥色等,水面都有漂浮物)时,可先换水20
公分左右,再消毒(推荐使用碘制剂)2-3天后,使用“护水卫士第二代”1000克左右(亩水面/米水深),配合使用“硝化宝”(特别注意硝化宝用量100克/亩·米)可达到明显改善水质的效果。

等水质改善后再
配合使用“酶化利生素”可有效提高虾体免疫力。

饲料当中配合使用“水产饲料酵母”、“多酶宝”或“方元氨基多维”。

(2)水体消毒:
水体消毒是水质管理的重要环节。

阴雨连绵时间过长,可用有消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或碘制剂每3-5天消毒1次,并坚持内服“酶化利生素”,提高虾体免疫力。

不管连阴雨或者暴雨过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水体消毒,消毒3-4天后,泼洒生物制剂以改善或者维护水质。

晴天,特别是高温季节,应定期(10-15天)消毒。

(3)维护水质:
在养虾过程中,我们应提倡以主动维护水质为主。

维护水质的主要方法,主要是采限定期使用生物制剂“硝化宝”和“酶化利生素”“护水卫士第二代”“枯草芽孢杆菌”。

并根据产品特点(见产品介绍)定期、交替使用。

(4)水质好坏的识别:
理想水色:淡绿色、黄绿色、茶褐色。

危险水色:酱油色、死黑色、乳白色、黄泥色,水面上有较多的漂浮物(根据不同藻类死亡后,呈现不同的颜色,其处理办法见改善水质部分)。

(5)水体温度:睛天高温季节,调节水体温度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低水位的土塘,因水体温度直接影响藻类的正常生长,例如属硅藻门的三角褐指藻、小显月菱藻,最适水温是10-25℃,如超过28℃,藻细胞停止生长繁殖,藻体大量下沉,凝聚结块,最后变白大量死亡。

温度的增高,引发底栖生物、藻类的死亡,对虾赖以栖身的塘底生态出现变化,失去平衡,有可能产生对虾群游、爬沙的症状,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应引起重视。

其它藻类的最佳生长温度亦在25℃左右,因此,调节水温,是保证供应藻类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为对虾营造良好生长环境的重要方法。

调节水温的方法:1、加深池水;2、正午前后的高温时间可用池塘的水进行抽水循环,亦可开增氧机搅动池水。

(6)水体透明度的调节。

苗期的水体透明度:苗期的水体透明度最好在30-40cm_之间调节,在这期间,虾苗主要靠觅食浮游生物和藻类,水体中要求有相应的肥度培养适口性好的活性生物饵料。

中期的水体透明度:中期的水体透明度最好在35-45cm之间调节,在这期间,对虾的主要食源和营养转向饲料,但同时也摄食一些活性生物饵料来补充营养。

中期的对虾已步人快速生长期,对光合作用和水中溶氧量的需求量增大,所以在这期间,水体保证一定的透明度,对提高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和增加水中溶氧量是非常重要的。

后期的水体透明度:后期的水体透明度可在45-60cm之间调节,在这期间,对虾的食源彻底转向饲料,水体中充足的光合作用和溶解氧显得尤其重要。

4、虾池环境的突然变化与对虾的“应激反应”: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受天气变化、用药、换水、管理不科学的影响,会给对虾的正常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如池内的浮游生物、藻类的突然死亡、水色变浊,短时间内突然的升温降温,盐度的突然升高,PH值的变化过大;过量使用低劣并带有残毒的化学消毒剂等都会使池塘的藻类、原生物类、桡足类等对虾的基础饵料灭绝;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全部被杀死。

虾池长期施用化学药品,特别是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