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教学_【PPT课件】
进展迅速, 常于数小时(<6小时)达高峰 (2) 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 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轻微, 呈渐进 性加重, 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
临床表现
2. 大脑前动脉
皮质支闭塞 对侧中枢性下肢瘫 大小便功能障碍,面部少有受累
深穿支闭塞 ➢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
辅助检查
CT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1. 神经影像学检查 CT检查, 24-48小时梗死区可出现低密度灶
早期检查可排除脑出血 病后2~3周“模糊效应”--CT难以分辨病灶
辅助检 查
MRI显示右颞\枕叶大面积脑梗死(A: T1WI, B: T2WI) 右侧外侧裂池明显变窄, 脑沟几乎消失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 梗死后数小时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四肢瘫痪,延髓麻痹、昏迷、常迅速死亡 脑干基底部闭塞,出现闭锁综合征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 交叉性瘫痪
内听动脉闭塞 同侧突发性耳聋、耳鸣、眩晕
临床表现
6. 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脑干梗死最常 见类型 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 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N脊束核与对侧交叉脊髓丘脑 束) 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疑核)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与小脑受损)
特殊类型的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 完全闭塞,表现为病灶对侧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向 病灶对侧凝视麻痹 脑分水岭梗死:由脑内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 局部缺血所致。又称为边缘带脑梗死。低血压是引起本病最 常见的原因。一般症状轻,纠正病因后病情可有效控制。 出血性梗死: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后。梗死灶内血管壁损 伤、坏死,若血管性内血栓溶解或其侧支循环开放等原因使 血管血流得到恢复,则血液从破损的血管壁漏出。 多发性脑梗死: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供ebral Infarct
脑梗死(CI)
概念
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 导致 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与脑软化
➢ 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脑栓塞等 ➢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5%
概念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CT)
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
脑动脉主干与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与血栓形成 使脑局部血流减少与供血中断 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 →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组织萎缩, 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 大病灶→中风囊 急性梗死病灶由中央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后者由于 存在侧枝循环,上有大量存活的神经细胞,如能在短时间(3-6小时) 内恢复其血流,该区的脑组织损伤是可逆的。超早期溶栓的病理学基 础。
临床类型
1. 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为
(1) 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 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严重\完全
(累及内囊膝部与部分前肢)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 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及摸索动作、强握反射
临床表现
3. 大脑中动脉
主干闭塞 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均等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 优势半球→完全性失语, 非优势半球→体象障碍
皮质支闭塞 偏瘫及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 非优势半球可出现对侧偏侧忽视症等体像障碍
3.经颅多普勒(TCD)发现颈动脉与颈内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血栓形成
4.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黏液瘤 \二尖瓣脱垂
5.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血脂、血粘度、血糖、 凝血相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诊断
发病年龄多中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部分可有TIA发作史
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突然,多在半小时或3天内达到高峰 有相应脑动脉供血区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病理&病理生理
1. 病理
脑缺血性病变病理分期
超早期(1~6h): 病变区脑组织常无明显改变 急性期(6~24h): 缺血脑组织 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 胞明显缺血改变 坏死期(24~48h): 大量神经细胞消失, 胶质细胞坏
变, 中性粒细胞\淋巴\巨噬细胞浸润, 脑组织水肿 软化期(3d~3w): 病变区液化变软 恢复期(3~4w后): 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 脑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 MRI弥散加权相(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 可在数分钟内显示缺血改变
辅助检查
DSA显示闭塞大脑中动脉 DSA:可发现血管狭窄、闭塞、血管畸形等,
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 MRA、CTA可显示血管病变,且无创,费用低
辅助检查
2. 腰穿检查 不能做CT检查与临床难以区别脑梗死或脑出血者 脑压与 CSF常规正常
多无明显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 CT检查在24~48h后出现低密度影, CSF多正常,
MRI检查早期显示缺血病灶
诊断与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1) 脑出血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
脑出血
发病年龄 多为60岁以上
多为60岁以下
起病状态 安静或睡眠中
活动中
起病速度 数h& 1~2d症状达到高峰
数10分至数h 症状达到高峰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2.动脉炎 3.先天性动脉狭窄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血高凝状态
病理与病理生理
1. 病理
病变血管 依次为- 颈内A 大脑中A 大脑后A 大脑前A 椎-基底A
脑梗死发生率 颈内动脉系统约占4/5 椎-基底动脉系统约1/5
闭塞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炎 \血栓形成与栓子
临床表现
3.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深穿支闭塞 上、下肢一致的偏瘫 一般无感觉障碍和偏盲
临床表现
4. 大脑后动脉
皮层支闭塞 对侧同向性偏盲 累及优势半球,可出现失读、失写、失计
深穿支闭塞 丘脑综合征 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 轻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临床表现
5. 椎-基底动脉
高血压史 可无
多有
全脑症状 轻或无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压高症状
意识障碍 通常较轻或无
较重
神经体征 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主干& 多均等性偏瘫(基底节区) 皮质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