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及概念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一般分为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水环境承载 力的计算。
指标权重的确定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 最广的方法之一。 为了兼顾决策者的属性偏好及准确反映客观信息,付桂珍、 胡雄光等采用了基于AHP—熵值定权法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指标的 权重。
7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1、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 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应用统计方法或其他数学
方法计算出综合指数,实现对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计算综合指数常用方法有:向量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
主成分分析法。 2、模拟技术与优化技术混用的系统分析法
该方法灵活性较强,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
方式
人类对水资源 开发利用方式 等直接影响到 生产生活对水 环境的作用强 度
水环境 质量标准
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旨在保 护人群健康,维护生态平衡
水环境 承载力
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 自净能力
5
它反映了水环境所能容 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 容量的差异, 直接导致 水环境承载力的不同 水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水环境 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节、抵抗 各种压力与扰动能力的根本所在
5、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现实存在为前提,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和
结构,模拟不同发展方案下人口总量、经济发展和承载力之间的 动态变化。 优点:能处理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复杂时变的系统问题, 可操作性强; 缺点:参变量不好掌握,有时易导致不合理的结论,只能用于中 短期发展情况模拟。
10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水环境承载力涉及环境、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等各个方面,指 标繁多,且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工作在于确定反映“社会-经济-环境 -人口”系统发展的指标体系。
研究和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水环境的特性、水环境承 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遵循科学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层次性 和实用性的原则,并考虑正向指标(越大越优)和负向指标(越小 越优)、发展指标和限制指标的平6 衡。
11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12
2
水环境承载力—内涵
➢ 满足人类生活质量要求水环境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要 满足一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
➢ 水体纳污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即为相应的污染物容量; ➢ 满足上述条件后水体可支持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 ➢ 水体自我维持、自我调节与纳污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3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
• 水环境承载力
1
水环境承载力—定义
狭义: 等同于水环境容量(即水体纳污能某一特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满足特定环境目标下,以及区 域水体能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并可以可持续发挥作用的前提 下,所能支撑的人口、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能力。 ➢ 区域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 ➢ 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开发活动的支持强度。
➢ 自然水环境,包括水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表现、水 环境的容量等
➢ 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内部结构问题 ➢ 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协调耦合关系 ➢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 ➢ 寻求进一步开发水环境的承载潜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的
有效途径和措施
4
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
人类生产
8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3、多目标最优化方法 采用分解-协调的系统分析思路将水环境承载系统划分为
若干子系统,并采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刻画,子系统模型之间 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 4、单目标最优化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只是一种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方法,在 此项研究中较少见。
9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