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意拳站桩

意拳站桩

拳站桩摘要意拳站桩意拳站桩为中国武术家王芗斋先生所创,是意拳的基本功夫,可分为养生桩与技击桩,均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训练,以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

其基本要点是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通畅自然。

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种方法只是被人们当做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主要特点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因此,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要坚持锻炼,虽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点、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因此这种简单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根据不同的体质、病情、年龄、性格、禀赋、生活习惯等,给予调配不同的姿势和意念活动,因此这种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疗效,又易于提高疗效。

五、由于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相关联、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活动。

所以它又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的练功方法。

既可休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特别是站式),因此不仅适用于医疗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使原来体质较弱的人逐渐强壮,使强者更强。

防止衰老、却病延年,从而轻松愉快地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中复杂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1]四个阶段第一险段为初步实践阶段,也叫感性认识阶段。

由于人们习惯跑、跳、广播操,社会流行拳术等肢体移位运动,不习惯于外形相对静止的运动。

所以,开始站桩多数人感到种种不舒服,上下肢及肩,头、腰出现酸、痛、劳累。

有的急于思动、心乱如麻,觉得站了好半天,一看表才三分钟。

有极个别的出现头晕、头昏、心跳加快,此种情况有的是闭眼造成的,练功时睁开眼自会消失。

也有的因急于求成,过分追求麻、热、胀感而出现肌肉紧张、僵硬,或者因憋气;提气、收腹,追求种种方法的呼吸,引起呼吸短促、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血压波动。

只要注意松静自然,上述不适即可消失。

本阶段的功感是比较弱的,麻、热,胀感的出现往往只在上下肢局部出现,或麻、热、胀只出现其中之一、之二,有的上肢或下肢反应不平衡。

如出现肌肉跳动、抖动、皮下蚁行感、凉冷感,皮肤发痒也是常见的反应。

第二阶段为站桩功的入门阶段,也是由感性人士像理性人士的过程。

由开始站桩的不习惯逐步习惯,由开始的种种不适到慢慢适应。

麻、热、胀的功感渐渐强烈,由第一阶段的局部功感发展到了整体,由片面到了全面。

同时还会出现周身暖流感,轻松愉快、欣欣之意,越站越想站,感到有说不出来的乐趣。

练功中自觉不自觉地出现面带微笑,眼前突然出现明亮,有的在晚上或黑暗处能看到手部、面部出现微光,练功后感到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消化能力增强,容易饥饿、食量增加、睡眠好、灵敏度高、步履轻快稳健、内部充实,耐热、耐寒、持久力强。

站桩功过后稍作活动,骨节作响,两手之间出现既吸引又排斥的现象,能够发放外气。

本阶段各种病灶反应明显缓解,有的消失、痊愈。

此时有一问题为“气血上头”:站桩功到了本阶段,周身都有明显的气血运行感以后,从练功者的主观上不让气血(麻、热、胀)上行到头部,而客观上麻、热、胀的反应必然往头部发展。

麻,热,胀上头以后,有的并没有不舒适的反应,有的感到不舒适,严重的则感到头部胀痛、昏晕、恶心,眼前出现金花,血压波动。

反应有的轻、有的重、严重影响练功时,可以暂停一下。

首先不必耽惊受怕,多则十天八天,少则三五天即可过去,恢复常态;其次,不管原来站的什么姿势,都要变成双手掌心向下的,“伏按式”,意念:“两腿如入地,两脚如生根”,或是“细雨淋下”,引导它从头部往下行,其三,多练动功“鹤行步”、“脚下如淌水”;其四,多练坐桩,意念:“两腿两脚如浸放在温水中”。

这样基本上可以解决头部不适的反应。

第三阶段是疾病的反应阶段。

由站桩功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过渡往往是突然的,身体各种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反应出来。

凡是患过风湿的,到了这个阶段局部或全身出现凉气、凉汗,有的打冷战。

还有的感到双腿、双臂长短不齐,这是神经和气血不平衡形成的;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栓塞等病的患者,反应血压回升,头部紧、胀、疼痛,种种不适。

其他五官及各内脏病症都有增重反应。

外伤在伤口愈合以后,原伤处发痒。

针刺感、阵痛感、气血运行冲撞感。

上述种种是内部病灶的反应。

亦有的是身体某处有病变,平时没有感觉,或尚未被检查出来,只要到了本阶段,都有反应。

有的同志,尤其是中老年病患者,站桩久了,会出现下肢瘀胀。

也有的男性出现遗精,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正常。

当天气变化,气温不正常,练功者情绪受到外界影响,生活失去规律,家务劳动。

工作、学习劳累,饮食失常时,也都会引起病灶反应。

祖国医学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出现种种反应,都是站桩功-的作用所致。

练功者不必多虑,少则几分钟、几个小时,多则几天或十几天即可过去。

也有的多次出现反复,直到痊愈。

另外在练功中也常常出现不自觉的运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气血运行障碍引起的,肢体、内脏器官失调引起的,受到外因诱发的,舞蹈病。

出现这些动象以后,仍首先不用怕,其次,默念“放松、安静、不要动”,慢慢韵就会安静下来。

最后,不管它,任其自然,等内部调整平衡,动象自然消失。

人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有—定的周期规律,叫生命节律。

在生命节律的高潮期,人体力大、精神旺、情绪好,练功后功感反应强烈,身上有麻、热、胀的反应。

而到了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精神不振、困乏无力,情绪也不正常,不愿练功,即使练也不上功,功感差(身体条件好的反应不明显)。

站桩功第三个阶段又遇上生命节律的低落期,练功者的种种反应会更加明显,但不必害怕,这是生命运动的必然。

站桩功的第四个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也是身体强壮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皮肤肌肉层的疾病可以接近治愈。

本阶段的功感比较强烈,或麻、或热、或胀的综合反应都是整体的、全面的和均衡的。

如整体浑圆感、电麻感,周身温热感,飘然感等异常感觉。

到了本阶段,练功者周身任何部位都可以发放外气,出现光圈。

站桩功的第二阶段,为道家说的“人仙”阶段,本阶段可算是“地仙”和“天仙”阶段了。

到了本阶段,就算是练到了站桩功的第一层功夫,叫皮下肌肉通。

在此基础上,让麻、热、胀往所有的内脏器官发展,这叫站桩功的第二层功夫,叫内脏器官通。

本层功夫先让胃肠通,继而肾脏通,其余顺其自然。

每次练功都要把五脏,六腑内视多遍,内视时,若有若无,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引起内脏器官的不适。

第三层功夫为骨髓节节通,让麻、热、胀灌通骨节、进入骨髓。

本层功夫为洗筋易髓。

姿势站式站式练功的方法较多,治疗应用范围也比较广。

初学练功的人,只要身体没有严重疾患或特殊情况(如肢体残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两脚八字形分开,广度与肩宽,两脚着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于脚掌稍后处。

两膝微曲,最大限度不过脚尖(少曲或不曲应视病情而定)。

上体保持正直,臂半圆,腋半虚,肩稍后张,使心胸开阔,呈虚灵挺拔之势。

双手手反映相对,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臆下,掌心向上,有如抱一大气球,头正或稍后仰,目闭或自然睁开(多用于练功开始阶段),嘴微张。

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状态。

(2)扶按式:两臂稍抬起,手指分开稍变曲向斜前方,双手位于脐际,手心向下偏外方。

有如扶按在飘浮水中的大气球上,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3)撑抱式:两臂抬至胸前,松肩,肘关节稍下垂,双手与胸相隔一心,手指他开,手心向内做抱物状或手心向外做撑物状。

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4)分水式:两臂稍变曲并向左右侧自然伸展,双手保持在脐横线以下,手指分开,手心朝前有如分水。

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5)休息式:第一式:双手反背贴于腰部,或将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与提抱式同。

第二式:两臂抬起,两肘变曲,搭伏在相当于胸高的栏杆上,两脚前后相距约四横指。

前脚满掌着地,后脚脚尖自然着地,两脚可不定时的轮换。

第三式:臀部轻靠桌边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

或双足并立,脚跟提起。

双手插入上衣袋内,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贴腰。

左脚在前,全掌着地,左腿直立或微曲。

右脚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为轴,缓慢、自然的转动。

头微左歪(最多不超过一拳头)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侧使右侧处于松懈、舒展状态。

如是,左右(手)前后(脚)作不定时轮换。

坐式意拳大师王玉芳一般适用于病情虽然较重,但身体又有一定负担能力(如暂时不适于作站式的重关节炎等),以及肢体残缺的患者。

另外它也可作为以站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端座椅边,身躯直立,闭目、嘴微张。

两脚平行或八字分开(相距约四拳头),脚掌与脚跟均着地,两膝变曲约九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圆,腋半虚,全身放松。

第二式:两脚向后收,脚跟离地作裹八字状。

两膝弯曲四十至五十度,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手指分开,反映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内作抱物状或掌心向外作撑物状。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着地或稍离地面,双手放于大腿根部,或两臂抬至胸前约一尺,作抱物状。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卧式一般适用于重病,或不适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为以站式或坐式练功为主的一种辅助功法。

第一式:身体仰卧、嘴微张、两腿平直分开(不超过肩宽),或两膝微曲,足跟着床,双手放于小腹部位,肘着床,腋微虚。

全身放松。

第二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肘着床,腋微虚。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肘着床,两膝微曲。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四式:双手放于身体两侧,或两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状,两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脚面下压)或两膝微曲,足尖回勾。

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行走式对一般患者多作为一种辅助功法,但对肝脏患者,练功初期多与站式等并重使用。

第一式:两手插上衣袋内,拇指露出,两腿微曲,双肩向后舒张,腋半虚,上体呈懒洋后倚状,闭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轻松舒适的感觉时,一只脚开始作欲动欲止,欲止欲动的懒状前移(一拳左右),迈出左腿时,头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

如是左右**替前进,有如趟泥。

第二式:双手反背贴腰或自然伸向身体两侧,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半伏式一般对于消化系统有病的患者疗效较好,可作为单纯或辅助功法。

第一式:双手扶按在椅背上,或双肘搭扶在桌面上,闭目,左腿在前稍弯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倚,腹部放松,头部可轮换向左右偏侧,两腿可交替使用,第二式:两脚平行分开,两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第三式:将棉被垛于床沿,两脚平行分开,或一脚微向前立于床沿,两臂半圆撑开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额自然着于拳上,其他要求与一式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