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之15赵铁山(南有吴昌硕,北有赵铁山)

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之15赵铁山(南有吴昌硕,北有赵铁山)

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之15—赵铁山(南有吴昌硕,北有赵铁山)一、简介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以字行,亦署惕山、错铁、旧铁、汉痴、絅斋、孑然、柴翁、心隐庵主人等,山西太谷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早在20年代,赵铁山就享有'南吴北赵'。

'大江以北无出其右'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华北第一支名笔'。

他在书法艺术上独特的创新成就以及他的人品和作品达到的比较完美的统一境界,在当年以及多少年之后都是有口皆碑的。

二、生平经历1、少时勤勉,名声渐外赵家祖籍是交城人,明朝迁居太谷,其父赵维舟弃官从商,以其出色的才能经营棉布、丝绸、茶叶而使家道日隆,在商贾林立的晋中地区也颇有点名气。

赵铁山从小受业于私塾,在经史书画,古辞文学方面得名师梁一斋,史卓如传授,又受两位举人出身的兄长桂山、云山的教勉,在金石书画方面自幼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加之铁山先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苦练不缀,他的书法在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中年后更是名声大震。

2、淡泊功名,隐士生涯赵铁山先生一生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目睹清政府的腐败,看淡了功名仕途。

1908年,赵铁山赴考,榜列一等第一名,因不屑给主考大人呈上拜师之厚礼,殿试降为一等第二名,做了一个吏部文选司和农工商部庶主事。

任期不到一年,恰逢兄长桂山患病,铁山借故请假回乡探亲,放弃了令他屈才抑志的六品京官,回归故里。

从此,他深居简出,终日博览群书,潜心金石书画,度过大半生的隐士生涯。

3、弃官归家,两方闲章弃官归家后,赵铁山刻了两方闲章。

一方是'官与板桥差一品;名与板桥同一字'。

板桥即郑板桥,乾隆进士,曾任官滩县知县,后亦退隐故里,倾心于书画,是当时名震遐尔的扬州八怪之一。

板桥是七品,铁山是六品,正好'差一品'。

郑板桥名郑燮,铁山名昌燮,正好又是'同一字'。

一方是'半生白日此中颓'。

'此中'指他的书斋'心隐庵'表明了他将自己的后半生倾心书画的决心。

4、书香世家,传世之作赵铁山先生一生以书法著称于世,致力于碑学和帖学的研究。

由唐上溯到汉魏六朝,凡名家碑帖无不勤勉临池。

他的书路很宽,篆隶真行,四体皆精,留下大量的书画作品。

当时山西盛行墓志铭石碑文,著名的碑文大多由铁山先生书写。

其中有名的墓志铭有《山西雁门道道尹海澜许公墓志铭》、《江苏试用道次廉曹君墓志铭》、《成都夏勉吾墓志铭》、《张君子宽墓志铭》、《曹母常恭人墓志铭》。

著名的传世牌匾有临汾古楼的'声寄河汾'、太谷大观楼的'浮云齐'隶书匾额、'山西省银行'魏楷门楣石刻以及太谷凤山龙泉寺水镜台南额'赢洲风范'等。

石印刊行的作品有《心隐庵四体书》、《错铁双勾楷书》、《说文建首叙》、《炯斋书急就章》、《续千字文》、《太谷县志辑略》等。

5、爱国文人,民族气节赵铁山先生一生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不屈的民族气节。

铁山先生生前就非常仰慕傅山先生的人品和气节,他在与友人游屈涠山访青主先生遗迹后所写《傅青主遗墨跋》中,热情洋溢地赞许傅山先生的气节,可与苏东坡相辉映。

九一八事变后,国破家亡,百姓遭殃。

此时,忧国忧民的铁山先生在他的日记里用四言诗的形式抒发了内心的呐喊:'中国今日,唯你与我,今日中国,亦为你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以我保你,以你保我。

你我不分,中国一人。

中国有人,中国共存。

'铁山先生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民众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他呼吁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抵御侵略者。

铁山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中国文人,也是一个有国格血性的中国文人,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成就了他一生的高风亮节。

6、愤然而拒,诈死避扰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向我华北地区大举进攻,同年11月,太谷即将沦陷。

天上日本人的飞机狂轰乱炸,地上逃难的百姓四处逃散,店铺关门,兵荒马乱,一场灾难降临了。

这时,太谷商会的戴全斌(后为伪维持会长)找到了铁山先生,说:'日本人占领太谷,大势已去,劝先生还是跟商会的同仁一起迎接日本人吧。

'铁山先生听了严辞拒绝。

待戴全斌走后,当即将全家人疏散四方,他自己也与友人武尧卿一道避难于太谷城外15里的东山底村。

不久转避候成村武仁甫家暂居。

太谷陷落后,日本人组织维持会,欲请德高望重的赵铁山先生出任维持会长,企图利用先生的声望,强化统治,被赵铁山严词拒绝:'我老迈赢弱,又恨不能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告诉你,铁山誓不与侵略者共戴天日'。

不久,赵家在太谷东城的棉布庄'静丰得'被日军炮弹击中,墙倒屋塌,铺面前院毁于一场大火,财物被洗劫一空,并传出铁山先生在炮火中炸死的消息。

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铁山先生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指使身边的人对外声言铁山先生已在大火中殉难,加之在侯城密避,市人和多数家人都不知实情,对铁山的死讯皆信以为真。

赵铁山先生殉难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西安,社会各界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组织了'赵铁山、张鹤峰、陈芷庄三先生殉国纪念会',蒋介石、冯玉祥都送了花圈致哀。

追悼会还出了会刊'赵铁山先生小传'。

尔后,又被转载于抗日进步刊物《革命人物》第七集上。

这篇小传系刘永德先生所写,文章慷慨陈词,赞扬了铁山先生精湛的书法和崇高的气节。

西安开追悼会的消息又传回了太谷,铁山笑着对家人说:'昔明帝以为洪承涛殉国,曾隆重致祭,不料洪投降了清朝。

今**之活祭,要比洪承涛强多了,我没投降日本人嘛!'7、重回旧地,隐居终老铁山先生在侯城避难,安然无恙,待情况稍见安稳,于一个傍晚微服改装,悄悄迁回'静丰得'后院隐居。

'静丰得'前院的东街铺面,在炮火中倒塌,残门断窗用砖头堵死,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一堆无人居住的残垣废墟。

'静丰德'后院有一个小门与后街暗巷相通,可以出入,就连当地人也不知道这个出口,日本人就更不易发觉了。

铁山先生化装回城后就住在'静丰德'后院里,他于居室门上自拟一副对联,'不死且消闲岁月,藏峰犹避旧名声',过起了与日寇不共戴天的隐士生涯,整整八年一直隐姓埋名,誓死不见日本人。

他每日洗砚磨墨,笔耕不辍,执著地在书法艺术的大海里遨游,追求着新的突破,攀登着新的高峰,其书法渐入完美的境界。

可惜赵铁山先生最终没能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由于不胜国破家亡之痛,积愤成疾,罹患食道癌,于黎明前的黑暗中(1945年五月二十九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

三、为孙中山先生撰写挽联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病于北京辞世。

山西太谷铭贤中学名誉校长孔祥熙请同邑赵铁山以铭贤中学之名义撰写了一幅挽联。

铁山先生用隶书写正文,用魏楷落款,整篇长联写的工整沉稳,雄浑有力,成为一件非常精湛的书法艺术作品。

当这幅长达124字的挽联在孙中山先生公祭大会悬出之后,震动了京都书壇。

著名书法家康有为观看后赞道:'大江以北,无出其右。

'1926年,赵铁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上被评为华北第一名。

在当时曾有'南吴北赵'之说,南吴指书画大师吴昌硕,北赵指的就是三晋书法名家赵铁山。

四、赵铁山书法艺术的三个阶段赵铁山是崇碑的书家。

他的书法发展轨迹,从十岁开始跟随梁一斋练习楷书开始到去世共经历了六十余年的时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十岁到三十岁:在这期间,赵铁山的书法由接受启蒙而逐步渐臻成熟,楷书根基已十分牢固,尤其精于小楷。

此时,他开始广泛涉猎历代名家碑版,如《皇甫诞碑》、《华山庙碑》、《夏承碑》、《曹全碑》、《郑文公碑》等诸多历史名碑版。

第二阶段:1907年到1926年,即赵铁山三十一岁到五十岁。

在这一时期内,赵铁山的魏楷、汉隶、小篆都在古人的基础上焕发出了新意。

书法作品尤其以欧体、魏碑两种书全较多。

隶书已由汉隶诸多名碑中凝炼出自己的面目,结体精美,笔力沉稳,随心所书作品,都有很高的意境。

赵铁山在书法方面的名气也更加为时人所熟知。

第三阶段:1927年到1945年,即五十一岁到六十九岁。

冶百家于一炉,四体皆精,心手双畅。

在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原因,赵铁山从五十一岁开始自拟《卖字定价》,形式分为匾额、楹联、横披、中幅、册页、手卷、碑额、墓志等,书体有缪篆、古籀、秦篆、隶书、楷书、行书等。

六十岁以前,书写墓志、碑额较多,日常应酬作品也很多,时常是踵足盈门。

六十岁以后,赵铁山题跋居多,如跋王觉斯画、跋傅青主遗墨、跋宋岳珂书米海岳砚史墨迹、跋金农画梅等,大都是书文双壁的珍品。

赵铁山以碑化帖,笔法以端正、方整之中别生韵致,凝练之中更见神采。

以他高深的学识修养,宽博的书路,独特的风格,进入人书俱老的化境。

这三个阶段是赵铁山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三个阶段。

'天纵'加上他自己后天的努力,也印证了塾师梁一斋老夫子的慧眼。

五、赵铁山的书法成就1、融汇百家,自成风格的隶变秦代赵铁山的隶书承袭了清代的风尚,先从《礼器碑》入手,并且他自己所临习的版本都装订成册,标明临习的遍数,最后还要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赵铁山深得《礼器碑》逆勒瘦挺、圆劲疏秀的要旨,并且广泛临习汉隶诸多有代表性的名碑刻,如《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史晨碑》、《乙瑛碑》、《嘉平石经碑》、《石门颂碑》等,集各家之所长于一身。

在字的造型、体势、气韵、布白各方面都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出入变化,纯熟于心而自然发于笔端。

既能纯守一家,又能汲取诸家所长,变化极多而又处于自然。

赵铁山隶书的变化不下十种,每一种变化都有足够的份量。

这充分使我们认识到,多彩多姿的汉隶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绚丽的艺术宝库。

赵铁山书写隶书,能够做到随心所欲的变化,足可以看到他对汉隶书法艺术的积累之深。

2、美如碧玉的小楷赵铁山的楷书,从欧阳询《醴泉铭》、《皇甫诞碑》入手,心追手摩,深得欧阳询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力险劲,结构独异的真髓。

代表作有《太谷县旧志辑略》、《曹君子言墓志铭》、《旧铁书续干文》、《元配温宜人权厝志》、《成都夏君勉吾墓志铭》等。

《元配温宜人权厝志》是赵铁山拟何绍基笔意的作品,作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

作品无论从点画、结体、用笔等诸多方面分析,都可以看出赵铁山对何绍基笔法的用功领悟之深,可谓入木三分。

赵铁山从十九岁时开始学习魏碑,用功最勤的有《郑文公碑》、《崔敬邕墓志》、《张黑女墓志》等。

他致力于北碑书法艺术的研究,深受清道光以后碑学之风兴起的影响,上溯汉魏。

他临池之功的用意也颇深,对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人的碑学论述都仔细研读,将他们的论述求证于自己的笔底,并进一步生发出自己的见解,取名家之所长而揉为一体,呈现别具一格的魏碑风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