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浅谈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浅谈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徐颖,任翠(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堂来进行的,所以课堂教学就承担着思想政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任务。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主要包含认知、体验和情感升华这三个阶段。
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会产生认知需要、劳动需要和道德精神需要。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这三种目标分别指向这三个阶段的三种需要。
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主要是靠正确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来指导。
本文则从学生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学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来阐述如何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同时也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
”[1]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其需要入手。
那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满足哪些需要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要想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首先要对这一社会或阶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组织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探究和操作,最后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获得情感道德的升华。
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为认知的需要、劳动的需要和道德精神的需要。
而社会多元化和教师角色的多样化则要求教师必须全面和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了解高中生的每个层面的需要,然后将这些需要具体细化到每个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中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一个结构性体系,它由不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构成,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结构是一个三维目标的结构,它是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构成。
”[3]这些目标指向学生的不同方面的需要。
学生的认知需要在知识目标的实现中得以满足。
学生的劳动需要在能力目标的实现中得以满足。
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得以满足。
因此,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制定思想政治课堂的三维目标,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有方向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准确设定和达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满足学生认知需要学生形成一种思想观念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这些认识进行整合和辨别来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并外化成外在的行为。
学生在对外来的事物进行辨别和选择的时候就产生了认知需要,那么怎样满足学生的这种认知需要呢?总的来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有两点:一是知识内容,二是德育内容。
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就必须依靠知识目标的指导来进行。
根据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状态来看,高中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但他们对外在世界的看法还不成熟,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方法还很片面,他们是独立与依赖共存的个体。
他们需要对外在事物认识,对外在事物判断和对外在事物选择。
这个时候的他们存在一种强烈的认知需要,这种需要满足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知识目标实现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高中生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知识目标为五条: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要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相关知识。
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目标是以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实现的。
教学目标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培养学生知识方面素质的规格性要求。
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与学生的认知需求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知识目标指向学生的需求。
我们从教材的知识内容来看,必修一《经济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围绕经济领域的常识制定,旨在满足学生认识我们国家经济体制和物质文明的需要。
必修二《政治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主要围绕政治领域的常识制定,旨在指导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
必修三《文化生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围绕文化领域的常识制定,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我们国家先进的文化知识。
而选修教材则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选择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的德育性,又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只有明确具体可行的知识目标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制定正确的知识目标呢?确立知识目标首先应该是从全面的角度来考虑,在关注全面这一原则中我们应意识到知识目标的范围不应局限在教材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下的新的一些观点和知识来进行拓展以达到知识的全面性。
恩格斯说过:“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4]所以立足现实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再突出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强调。
最后也应遵循知识目标的可行性原则才能有效指导教育活动,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二、适度把握和完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满足学生劳动需要高中生作为社会的个体已具备参与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能力,但是他们由于经验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践行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这时他们就产生了劳动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一需要,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知识内容的传授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其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的能力形成总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而教师对高中生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过程来实现的。
教师若想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必须紧紧围绕着思想政治教学的能力目标来进行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是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素质的规格性要求。
而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则是将课程目标具体细化。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课程的能力目标为六条: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开拓未来的主动性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其依法行使权力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发展其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经常会采取不同模式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
我们从教学模式这一角度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模式是自主学习模式、问题探究模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等。
教师在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时会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能力目标,而这一模式更适宜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和发展这一能力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将来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高。
探究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所确立的能力目标偏向于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合作学习的这一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所制定的能力目标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
而从教学方法这一角度我们又可以添加灵活的手段。
“方法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之间的联系中介,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5] 但对于每一种模式我们都要灵活运动教学方法,其中现在最普遍运用到的就是信息技术。
科技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在飞速前进,我们也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学生经常在课下使用电脑进行资料收集,教师课上也会用到多媒体教具,所以教师也应把指导学生具备掌握信息技术的这一能力加入到思想政治教学能力目标的行列。
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外化就是指在其思想对外界做出的行为表现,所以正确地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能力目标进行制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满足学生的劳动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制定能力目标应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这一角度,使该能力目标具有务实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然后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的情况制定目标,使该能力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最后也要全面地科学地制定能力目标,做到能力目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正确树立和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满足学生的道德精神需要教师对高中生的培养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情感道德的升华。
一般来讲,人的需要分为两种:一是物质需要,二是精神需要。
学生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同时更需要一种情感上的皈依,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应该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要想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该目标分为七条: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热爱祖国和人民,树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公民意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6]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热爱和平,尊重世界的文化发展,关注全人类的公共发展。
对这些内容,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来具体化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中,使该目标指向学生的精神需要。
我们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分析教学目标。
必修一的《经济生活》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经济领域的知识,通过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来培养高中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念。
必修二的《政治生活》课程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授政治领域的知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来培养高中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必修三的《文化生活》则是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和文化领域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文化创新的能力,使学生热爱我国的文化事业并正确地对待世界各族文化。
必修四的`《生活与哲学》课程则是指导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规律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紧密围绕这些内容来制定。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结合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确立。
教师应在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制定目标。
制定该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注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实际可行的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原则。
而具体的目标实施则需要我们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二者科学的统一。
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在课堂实践中的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针,”[6] 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提示教师教学,调控教学活动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