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四种考验,应对四种危险“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
执政考验是所有执政者都面临的重大考验。
执政,手中有了权力,能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统领一切,改变一切。
政权变不变,关键看执政的素质、品德、能力。
如何“执住政不失政”并且“执好政不乱政”,这是执政的考验;毛泽东同志指出,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此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苦。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业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执政经验,掌握了执政规律,提高了执政艺术,把握住了执政方略,但又面临着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上,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要经受执政的考验,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二是改革开放考验。
如何在变化中把持住根本,不糊涂、不迷失、不昏头,这是改革开放中的考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富民强国的重大举措。
中国自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在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尤为突出,并出现了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难点,必须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以解决。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心,以深化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对改革开放不能动摇,要经受住困难、风险、教训的考验。
三是市场经济考验。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中国要发展,靠的是市场经济的推进。
离开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讲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资源配置的最佳组织方式和制度形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市场机制同时又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种种缺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和全新的课题。
如何更好地把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需要我们摸索、探索,吸取国内外的新经验。
也就是说,如何把趋利避害的市场原则与高扬信仰的党性原则有机结合,既推进市场经济又不失共产党的宗旨,这是市场经济中的考验;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推动生产力的优势,又要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的弊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付出巨大的理论勇气,而且需要高强的实际驾驭能力。
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了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敌对势力在政治(政治制度)、思想(普世价值)、文化(个人主义)、经济(技术货币贸易安排)、军事(戴李康、东南西)等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渗透和颠覆活动,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考验。
显然,经受住外部环境的考验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面对这“四种考验”如不能交出满意答卷,“四个危险”就会降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做着和尚也不念经,今朝有酒今朝醉,得过且过,这是精神懈怠;做事假大空,只会逢迎讨好、相互吹捧,不能推动科学发展,也不能促进社会和谐,这是能力不足;高高在上做老爷,颐指气使,惟我独尊,这是脱离群众;做官为一已私利,亲朋好友同学老乡一起“利益均沾”,甚至玩“一些小动作”把戏,这是消极腐败。
“四个危险”。
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是每一个执政党都会面临的危险。
精神是思想、是意志、是灵魂、是风骨、是支柱、是原动力。
精神懈怠,是党员干部在精神层面出了“病变”,主要是革命意志衰退,理想目标偏移,进取精神减弱,不再或很少有当年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和革命朝气、锐气,拍脑袋行动(盲动)、随遇而安(F)、随波逐流(跟不创)、无所作为(混),甚至只把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作为人生追求(对抗组织决议)。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
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的捧场。
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
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当前,精神懈怠已成为一些党员干部的“通病”、“大病”、“重病”,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党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讲这个问题,也是总书记向全体党员敲响的一记警钟。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在这个课题上有忧患意识。
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
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决策能力、指挥能力、统筹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等等,一句话,就是执政能力。
世界在深刻变化,形势在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深入,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党员干部与时俱进,就要不断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和水平,克服我们面临的能力不足的危险。
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党执政以后,容易滋长脱离群众的危险。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着油水关系,猫鼠水关系、蛙水关系,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忘记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2.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官本位主义严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小视、轻视、藐视、鄙视群众;在作风上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庸俗)个人主义滋长,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在生活上贪图享受,甚至骄奢淫逸、腐化堕落,败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我们的党员干部面临着孤立、脱离群众的危险(到底代表谁)。
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主要表现在用权不公,不能秉公用权,而是权力私有化、以权谋私。
中国共产党执政掌管的国家政权,面临着被腐蚀的危险。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蔓延。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
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政治建设和预防腐败的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克服“四个危险”要在“四个考验”上实现:一、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要在经受“四个考验”中提升精神境界。
所谓精神,简单地说,就是支撑一个人信仰、道德、伦理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以及表现出来的活力。
“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
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
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
一个人失去了精神,就成了没有思想的躯体,就不可能有昂扬的锐气和成功的事业。
有诗人言:“如同布匹,精神也需要洗涤,蘸着昂扬的色彩,荡洗懈怠、萎靡、迷惘和疲惫。
”澎湃的激情、饱满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归根结底源于精神状态如何。
不过,精神在于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
境界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反映,不同的人,地位、身份、处境,条件不一样,境界也各异。
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境界,境界是一种“意识形态”,人活着确实不容易,要活出点“境界”来很难;用诗人的观点看境界,境界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展露的是人生状态的宁静、豪迈、恒远,切合于生命的本色;用当官从政者的观点看境界,境界是做人(诚实)、做事(认真)、做官(清白)的高尚品质,是检验、对待、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利益的“试金石”。
境界是一种信仰(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种精神(干一番事业)、一种追求(雁过留名)、一种风格(不捋使命)、一种情操(问心无愧)、一种态度。
人生有了境界作精神支柱,就能在瓮牖绳床中体验到生之快乐,就能在颠前中踬后中保持活的尊严,就能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荒凉中寻到绿洲。
对人生而言,有了它,生活就有滋味、质量;工作就有方向,动力;政治上就坚定、坚守;言行举止就有色彩,高雅。
人生才有意义、价值。
最大的危险是意识不到危险。
我们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要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未来不到40年的时间里带进现代化。
巨大的社会转型隘口,发展的矛盾问题“世所罕见”、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前所未有”。
蛟塘的挑战是什么:四大挑战,一是维稳的任务艰巨,二是发展的任务艰巨,三是基础设施补课的任务艰巨,四是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任务艰巨。
如何克服倦怠情绪保持旺盛斗志,以坚强的决心和勇气在深化改革中不断闯关夺隘,这是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作出回答和见诸于行动的。
可是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确实存在“精神懈怠”的现象。
有的觉得自己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斗了半辈子,如今苦尽甘来,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了,应当好好享受生活了就对组织阳奉阴违;有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经受不住物质利益诱惑,看着周围一些人富起来了,想着自己也应该顾及自身利益躺在功劳薄上不思进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大大削弱;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腐朽思想侵蚀,以权谋私,追名逐利,生活腐化,共产党人应有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涣散(不想办法、没有办法),个别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丧失了一个党员干部应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可以说,最危险的懈怠莫过于精神的丧失,最不能有的丧失莫过于精神的丧失。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没有精气神,人就会灵魂空虚(求神问鬼带珠),活着就相当乏味,处世就没有品位,干事就难有滋味。
精神,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不可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靠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同化);支撑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是一种政党的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继往开来,靠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新时期三大法宝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中华民族是从不缺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从不缺精神的。
应看到,在“四个考验”中要经受住每个考验都要有精神支柱,有精神作支撑,否则“四个考验”就要倒下来、塌下来、垮下来。
在“四个考验”中把精神境界提升了、升华了,精神懈怠的问题就会被一一破解,这是一个治本的问题。
所以说,在“四个考验”中克服精神懈怠,应是第一位的。
二、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险”要在经受“四个考验”中抓读书学习。
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应同肩负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这是我们党战胜来自经济、政治领域和自然界风险挑战的根本所在、依托所在。
但是,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一些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不强;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一些党员干部的观念跟不上、知识跟不上,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一些党员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统筹利益关系的能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