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 第5期 [ 收稿日期] 2010- 09- 12 [ 作者简介]乌兰傲都( 1984- , 男(蒙古族 ,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事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研究. 关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的几点思考乌兰傲都 (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方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的是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 尤其是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升级。
然而, 如果深入分析就会看到, 尽管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然存在, 特别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问题还十分的突出。
如今, 我国已进入了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别的国家, 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所在。
因此今后的一段时间, 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必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 关键词]产业结构; 优化; 升级; 策略 [ 中图分类号] F062. 9..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文章编号] 1004- 5295( 2010 05- 0018- 05 .. ..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 以及每个生产部门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
例如三类产业的结构,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结构, 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结构等。
它的基本含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从.. 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 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中, 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他相应的.. 结构效益。
二是从.. 量的角度静态地分析与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资源条件下, 按照一般的产业结构发展规律, 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配置, 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发展的过程。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较为低级的状态向较高级状态转换的动态发展过程, 也是产业结构向高知识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的过程。
其中, 创新在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相对应,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 调整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 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的过程。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描述的是产业依次出现、扩张、最终走向消亡的过程。
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会受到内因与外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 但即便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化。
(一需求结构的优化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 社会各个消费群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 以及由需求所决定的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因此, 不同消费群体对不同产业(产品消费需求结构的优化、不同产业(产品对资本投入投资需求结构的优化、国内产业(产品满足国际市场的出口需 18 求结构优化等, 都是需求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
(二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 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应的比例关系, 以及由供给所决定的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结构。
因此, 自然资源的禀赋及其供给结构的优化、投资结构的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的优化、生产技术结构的优化等一系列优化, 都属于供给结构优化的范畴。
(三技术结构优化技术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构、技术创新和引进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劳动生产率结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构等, 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术关联结构。
因此, 优化技术结构, 就是要对产业间和产业部门间的技术装备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结构、劳动生产率结构、资源使用效率结构等一系列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四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出口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比例结构, 以及由国际贸易所决定的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 对初级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贸易结构的优化、对高附加值产品(服务和低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优化等, 都属于国际贸易结构优化的重要范畴。
(五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国际投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本国资本流出, 即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投资(对外投资 ; 二是国外资本的流入, 即国外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外国投资或外来投资。
国际投资结构是对外投资和外国投资的比例结构, 以及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及其各种派生的结构指标。
所以我们认为对外投资与外国投资比例结构的优化、对外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分布结构的优化、外国投资在本国不同产业之间分布结构的优化等, 都属于国际投资结构优化的重要范畴。
二、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几年, 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明显(表1 , 且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 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就业结构变化大于收入结构变化。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27. 1%下降到2008年的11. 3%, 就业比重由60. 1% 下降到39. 6% ; 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由1990 年的41. 3% 和31. 6% , 分别提高到 2008年的48. 6% 和40. 1%,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21. 4% 和18. 5% 分别提高到2008 年的27. 2% 和33. 2% 。
其次, 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 并呈现内部结构升级特征。
从大国经济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看, 均存在着由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 进而向技术集约化的结构升级规律。
在目前中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 大约有75%来自于重型制造业。
从将来的发展趋势看, 在.. 十二五及2020年以前,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还会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二五期间还会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在2020年前后达到最高值(大约为55后, 将开始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在当前基本稳定, 2010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2010年后, 工业增长速度的回落或许会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发生转折的标志。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重新加快, 终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则会出现平稳下降的可能。
表1 中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重( 1990- 2008 (单位: % .. 年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1990 27. 1 41. 3 31. 6 60. 1 21. 4 18. 5 1991 24. 5 41. 8 33. 7 59. 7 21. 4 18. 9 1992 21. 8 43. 4 34. 8 58. 5 21. 7 19. 8 1993 19. 7 46. 6 33. 7 56. 4 22. 4 21. 2 1994 19. 8 46. 6 33. 6 54. 3 22. 7 23. 0 1995 19. 9 47. 2 32. 9 52. 2 23. 0 24. 8 1996 19. 7 47. 5 32. 8 50. 5 23. 5 26. 0 1997 18. 3 47. 5 34. 2 49. 9 23. 7 26. 4 1998 17. 6 46. 2 36. 2 49. 8 23. 5 26. 7 1999 16. 5 45. 8 37. 7 50. 1 23. 0 26. 9 2000 15. 1 45. 9 39. 0 50. 0 22. 5 27. 5 2001 14. 4 45. 1 40. 5 50. 0 22. 3 27. 7 2002 13. 7 44. 8 41. 5 50. 0 21. 4 28. 6 2003 12. 8 46. 0 41. 2 49. 1 21. 6 29. 3 2004 13. 4 46. 2 40. 4 46. 9 22. 5 30. 6 2005 12. 2 47. 7 40. 1 44. 8 23. 8 31. 4 2006 11. 348. 7 40. 0 42. 6 25. 2 32. 2 2007 11. 1 48. 5 40. 4 40. 8 26. 8 32. 4 2008 11. 3 48. 6 40. 1 39. 6 27. 2 33. 2 .. ..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19(一三大产业之间比例失衡, 且内部结构不合理表2 产业结构与人均GDP的关系 .. 人均GDP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美元产值劳动力产值劳动力产值劳动力 70 48. 4 80. 3 20. 6 9. 2 31 10. 5 150 36. 8 63. 7 26. 3 17 36 19. 3 300 26. 4 46 33 26. 9 40 27. 1 500 18. 7 31. 4 40. 9 36. 2 40 31. 4 1000 11. 7 17.7 48. 4 45. 3 39 37 .. .. 数据来源: 库兹涅茨. 各国的经济增长[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200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了39. 6%。
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见表2 , 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 1958 年时,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 31. 4%。
钱纳里模型显示, 当人均GDP达到600美元时( 1964年,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4. 8% 。
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 1990 年下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加权平均为36% 。
可见, 无论是与一般模式相比, 还是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都明显偏高。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城市化程度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包括户籍制度、经济发展战略、工业技术结构、城乡福利保障制度差异、文化风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