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做实体制机制,推进改革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激活改革、创新“双引擎”,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创新发展,逐步形成增长中高速、产业中高端、消费中高级的发展新格局。
同时,我们也感到,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必须进一步做实体制机制创新这篇大文章。
一、近年来改革创新的做法和成效
四年来,我市始终聚焦“赢在全面深化改革起跑线”“增创转型创新发展新优势”的目标,把改革作为最大红利来抓,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来抓,结合实际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围绕国家层面试点下“先手棋”。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平台抓改革创新。
深入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两型综合评价体系,率先推进资源节约机制、环境综合整治、排污权交易、餐厨垃圾治理、绿色建筑推广等多项改革创新举措。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制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三年行动计划》和《若干意见》,着力打造创新谷,目前已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近60个,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
湘江新区从规划编制等10个方面构建统筹协调机制,湖南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布局了恒大童世界、国际健康城、湘江欢乐城、智能驾驶测试区、高铁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各类创客空间和基地40余家,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
二是聚焦智能制造抓改革创新。
率先推出并实施《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成立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发布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
以政策体系为支撑,着力构建“1+X”的政策体系,即1个“行动计划”和《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若干政策措施。
以制造企业为主体,在三一重工、华曙高科、威胜集团、中联重科等230多家企业启动智能制造试点,总体效能提升30%以上。
三是聚焦专项试点抓改革创新。
统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养老服务业、地下综合管廊等30多项“国字号”改革试点落地,起到了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如,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推出“四增两减”城市更新模式,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支路网密度,减少人口密度、开发强度,改造棚户区553.6万平方米,增加公益用地105.54公顷;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中,围绕市场交易升级工程、现代物流提质工程、电子商务建设工程、终端消费促进工程等实施项目156个、总投资248亿元。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中,制定市、区(县)、乡(镇)、社区(村)四级标准化体系,在全国率先建成服务网络。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主动仗”。
一是落实“三去”任务,增强供给效率。
去产能方面,水泥厂全面退出,煤炭产业全部关闭,烟花爆竹企业2016年退出200家以上,鼓励和支持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加快海外并购或重组,如山河智能拟出资20亿元收购加拿大飞机租赁公司。
去库存方面,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2016年实现商品房销售近3000万平方米,住宅库存去化周期缩短至5个月。
去杠杆方面,实行政府债务分类预算管理,完善借、用、还机制,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大力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近四年新增上市公司14家,总数达60家,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
二是紧扣降低成本,减轻供给负担。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改增”整体减税50.9亿元,市本级取消、停征、免征、降标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40项、政府性基金7项,为企业降费减负6.43亿元。
三是突出补齐短板,促进供给协调。
着力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精准考核办法,引进服务业大项目,建设服务业集聚区,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贡献率达55%。
着力补齐开放型经济短板,加快湖南湘江新区、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东西比翼、双核驱动”发展。
围绕政府自我革命啃“硬骨头”。
一是率先实施权力清单制度。
我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编制公布权力、责任、流程三张清单,市级行政职权由9706项精简规范为3612项,精简61.7%;300个审批事项(含子项)的总办理时限从法定的5583个总工作日减少到1930个总工作日,审批整体提速65.4%。
先后四批次下放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27项,赋予了基层政府和产业园区更大的主导权。
二是率先实施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以打造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业环境最优、体制机制最活的“四最园区”为目标,率先全省对14个国家级、省级园区整体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园区权力、责任、流程“三张清单”,大力推行“一口受理”“透明办理”“网上办理”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