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简报(2012年)一、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优良,在申报书的计划目标下,本课题组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研究。

各子课题分工明确,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以首席专家为例,课题组于2012年-2013年重点集中在对中国文化大、小传统问题,以及中国文化大传统与玉石文化的研究,以期拓展和超越既有文明历史框架,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找到意识形态的动力与整合方式。

除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多次分赴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考古遗址进行田野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具体而言,上述两大问题的进展如下:第一、对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反思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位人类学家对文明之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大、小传统的概念,前者指代表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文化传统;后者则指代表乡村与民间、由民众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界所接受,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不过,由于其研究主要立足于西方传统之上,因而将这对概念移植到中国时,其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

鉴于此,项目负责人叶舒宪教授从中国本土传统出发,针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多层叠加、复杂多变的复杂情况,从相反的方向对上述概念进行了及时改造:将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时代视为文化大传统。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如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老子与口传文化大传统》、《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重新划分文化大小传统的学术伦理》、唐启翠《“旂铃”与“圣人振铎”神话——从文化大传统探寻“工史”如何“书世”》等。

第二、中国文化大传统与玉石文化与西方文明相比,玉石在中国文明中不仅有着悠久的起源,且长期承担着宗教、政治、审美等多重功能,因而博物学界历来有“西方重金,华夏重玉”之说。

从现有资料来看,早在公元前八千年前,华夏大地上已出现玉石崇拜的萌芽。

对于中国前文字时代的神话而言,这些史前美玉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具有“物的叙事”的文化表述意义。

不过,由于长期受文学本位神话观的限制,迄今已届百年的中国现代神话学一直未能对史前玉石神话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上述现状,课题组运用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对早期中国文明的最重要特点——玉石文化做了前沿性研究,代表性成果有首席专家叶舒宪教授《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

该书参照西方学界的泰斗级著作《金枝》的比较研究范式,从中国视角进入,针对中国上古神活和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展开探讨,突出“玉器时代”和“玉石之路”在建构东亚文明过程中的文化基因作用。

作者以大传统、小传统、玉石、玉教、神话历史等为关键词串联诸篇文章,全书分“神话历史的编码与解码”、“玉器时代与玉石神话”、“文学人类学与文化再启蒙”三编。

该书从八千年以来的文化大传统视野,探寻它对形成中华认同所发挥的文化基因性作用,从而形成两个观点:1.在统一的国家行政版图形成之前很久的史前时期,是何种神话的信念在东亚(而且只在东亚)的广大地域范围里获得相对普遍的认同。

2.玉石神话的传播和认同,如何超越具体的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拓展出一整套以祭祀礼乐为基石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后来的中华认同的形成,自夏商周到秦汉的国家统一起到关键的奠基性作用。

第三、对中国“神话历史”的研究自古希腊以降,历代知识界对“历史”与“神话”采取二分的方法,认为前者代表真理与理性,后者则是早期人类的主观想像。

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古史辨”派神话学,则将这种二元划分推向了极致。

本项目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土特征,在对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神话历史”这一新的命题,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完全的和弥漫性的神话特质,“中国神话”与“中国历史”水乳交融,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目前课题组重点围绕“十三经”、“二十四史”等经典,对其“神话历史”特质逐一进行剖析,并在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神话历史”丛书。

继已出版的首批书目外,2012年8月又推出韩国学者林炳禧专著《韩国神话历史》。

此外,项目负责人叶舒宪教授还发表《班瑞: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黄帝名号的神话历史编码》等系列论文。

第四,视域突破: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市场化”实践。

有别于传统的人文学科,在申报该课题之际,课题组就强调本研究要与传统的“书斋型”或“文学型”神话研究不同,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注重从活态文学、文明起源、仪式叙事、族群关系和文化资本等方面研究神话,让神话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穿透力,成为本土文化符号的丰厚土壤所在。

因此,中国的文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文化关照方式:相对于社会学注重对文化产业的统计调查,传媒和广告界注重直接运用,文学理论注重对“消费社会”的纯理论思辨和人文批评等路径,文学人类学更强调从人类表述自我的符号层面探究“符号经济”的学术根脉与实践可能,从而为当下的符号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些视角、资源、方法和研究个案。

本年度,由首席专家为编著者,各子课题负责人及重要参与者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与符号经济》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该书问世后,《中国出版》、《信息时报》、《羊城晚报》,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等媒体,纷纷评论与报道,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这也是本课题一次优秀的“市场”与“公众”亮相。

二、课题组的学术交流与活动1、配合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进行课题交流与讨论。

由于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项目负责人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领导及成员,故而,配合本课题内容及进展。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6月8日—12日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

大会以“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为主题,课题组成员与海内外学者们共同就文学人类学的“大传统”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和深入的讨论。

围绕年会主题,会议设四个分题:神话与历史;口传与文本;遗产与历史:物的叙事、图像叙事、仪式叙事;族群与历史:多元互动——从单数的历史到得数的历史;“四重证据法:人类学视野的多学科知识整合与中国研究经验”。

通过这次年会,课题组重点关注人类学视野对既有文史哲分科制度的突破和再认识,侧重讨论文化“大传统”观念对既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和拓展,倡导“在中国发现历史”、“从过去展望未来”。

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传承特点出发,“重估大传统”乃基于中国文学人类学独有的学科意识、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而提出;“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则重在强调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整合性和突破性。

这种研究旨趣与方法标志着文课题组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2、配合课题深入与扩大其学术影响,积极进行本课题的学术拓展与引导作用,促进学院派的本土文化自觉。

课题组主要成员策划及再次在“教育部中国高校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中进行集中交流与商讨。

随着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文学人类学的不断壮大发展,经过前期充分论证,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的重庆文理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2012年度中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申报中获得成功,“教育部中国高校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于8月7-12日顺利举办。

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近60名青年教师成为首届学员。

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则借在“培训班”授课之际,再次集中研讨,并与学员们充分交流,不断完善课题思路与进展方式。

具体而言,课题组围绕文学人类学基本理论和前沿探索,如打通文史哲的“大传统”和“神话历史”研究,文化的符号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教育等,向学员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集中教学。

课题组在这次交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2013年的研究计划与具体内容。

3.配合课题研究的焦点问题,课题组主要成员策划并参加“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高峰论坛”。

2012年8月7日,“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高峰论坛”在重庆永川举办。

此次高峰论他以“文化表述”为主题。

“文化表述”一直是中国文学人类学关注的问题,也是该学科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有力学理上依据。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有效解释目前的研究对象和理论问题,以及该项研究的可传播性。

出于传播的考虑,课题组不希望将中、西方理论彼此生硬地翻译,而是采用简易的、便于表述和传播(翻译)的方式,由此希望用新的理论、概念把我们看到的对象提升到一个过去没有的地位。

首席专家叶舒宪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徐新建教授、彭兆荣教授;课题组成员汤小青教授、杨骊博士等等纷纷围绕这一重要问题发言。

4.本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彭兆荣教授和徐新建教授分别获得两项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

作为本课题的有力补充与参照,这两个课题在本年度也都分别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具体问题研究做出了更深入的探讨,促进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国内建制工作。

三、阶段性成果(一)项目首席专家叶舒宪教授成果1、论文28篇(其中CSSCI刊物10篇,A&HCI 刊物1篇)(1)《从玉教神话观看儒道思想的巫术根源》,《哲学与文化》(台湾)2012年第6期。

(2)《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转载。

(3)《神话学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2年第期转载。

(4)《四重证据法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5)《人类学时代的文明反思——再谈当代思想史的人类学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班瑞: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

(7)《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

(8)《老子与口传文化大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7日。

(9)《台湾矮黑人祭——探寻海岛神话历史的开端》,《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0)《龙-虹-璜: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中华读书报》2012年3月21日。

(11)《蛇-玦-珥:再论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18日。

(12)《珥蛇与珥玉》,《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3)《二龙戏珠的原型》,《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

(14)《天熊溯源:双熊首三孔玉器的神话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4日。

(15)《神话学: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跨越》,《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