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摘要]学生宿舍文化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方面。
本文在探讨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对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意义
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流行性、思想行为真实性等特征,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学生宿舍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以宿舍学生为主体,以物质、认知及制度等为内容,涉及宿舍活动的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公众意识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是经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一种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宿舍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物质文化,主要指宿舍器物种类的选择、位置摆放、装饰形式及环境卫生习惯等;制度文化,主要指宿舍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诸如宿舍公约、宿舍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宿舍主体成员间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精神文化,主要指宿舍文化活动中,主体成员间形成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价值观念的群体形象,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积极作用。
它具有区间性、日常性、独特性、流变性等特征以及导向性、育人性、规范性、调适性、激励性等功能。
正由于学生宿舍文化具备上述鲜明的特性和丰富的内涵,这就使得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从思想方面、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无不受到宿舍文化的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与消极,有益与有害,往往交织在一起。
而由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众文化的渗透,使得这种双重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重要保证
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更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分享信息资源的重要场所。
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无形中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反之,劣质的宿舍文化氛围,会使学生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虚度光阴,随之不良习惯就会出现如抽烟,酗酒,打牌、沉溺于电子游戏之中,使宿舍乌烟瘴气。
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制力差的学生会慢慢被影响,从而走向消极的方向。
由此可见宿舍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二、学生宿舍文化有助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培养健康心理
宿舍是大学生居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整洁的宿舍环境会使学生感受到温馨,精神上的紧张会得到放松,充分的休息,缓解学习的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健康人格的培养,也离不开良好环境的熏陶。
如何学会与他人共处,沟通,理解和宽容,适应环境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然面对的问题。
构建和谐共处、互相信任、
关心、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塑造出关爱他人的人格和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
反之,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不利,甚至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学生宿舍文化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公寓是大学生张扬个性、活跃思想、自由言论和活动的场所。
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在学生中普遍使用,随之各种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诱惑都在影响着大学生。
参差不齐的多元文化、道德品行如高尚与庸俗、勤奋与懒散、节俭与挥霍、关爱与自私等各种在宿舍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重大影响。
涉及日常的为人处事、生活态度、对人生的看法乃至对国家社会的认识。
所以,积极健康的、奋发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学生宿舍文化阵地建设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学生宿舍文化阵地的建设扩大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辟素质教育新阵地,是传统教育方式的有利补充,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的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理念深入人心,为学生今后做优秀的和谐社会建设者奠定了基础。
五、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思维方式、学习观念、情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更强调自我选择。
加之高校公
寓相对开放的住宿模式,也大大激发了新一代大学生表现自由、独立天性的欲望。
“个性张扬”是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意识的一大特征,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同时,宿舍文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设计、组织、参与来完成,因而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具有自主性,其积极性也易于发挥。
可见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是良好的学风、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途经;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思想品质及正确的价值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兆娟.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传承,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