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处理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处理


末端原因 混凝土中砂含杂 质较多
确认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 砂、石质量及 检验方法标准
确认人
确认时间
试验确认
黄祥可
2015.3.10
通过检测之后得出数据,混凝土中采用的砂杂质含量满足 使用要求。
结论:非要因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5:
确认方法
末端原因
确认标准 箍筋绑扎满足 规范及图纸要 求
不均匀沉降
混凝土内外温 差
振捣方法不到位
混凝土裂 缝的产生
方法 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不 当
保护层过大或过小
养护方法不到 位
箍筋间距过 大
混凝土中砂含 杂质较多
7
要因确认
经过小组的讨论分析得出10个末端因素,制定要因确认计划表:
编号 1 2 3 4 5 6 末端原因 技术交底不详细 施工机械性能较差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材料 混凝土中砂含杂质较多 箍筋间距过大 振捣方法不到位 方法 调查分析 现场确认 现场确认 黄祥可 邹中华 陈亚萍 类别 人员 机具 确认方式 调查分析 现场确认 试验确认 负责人 葛新新 蒋清宇 高磊
对策二的实施:监督作业人员按振捣工艺施工
1、做好现场监督工作,如有振捣不均匀或振捣有遗漏位置及时提醒作
业人员; 2、监督作业人员要按照振捣工艺施工,如要做到“快插慢拔”及振捣
器插点均匀排列等。
对策二的实施效果
小组在对策二实施后,于5月23日在现场对混凝土面随机各抽查了250
点,混凝土裂缝比例下降至2.8%,达到了目标值的要求。
确认方法
末端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不 当
确认标准 坍落度满足要 求;混凝土公 司复检
确认人
确认时间
试验确认
高磊
2015.3.18
QC小组成员在浇筑混凝土之前 测试混凝土的坍落度过大,不 满足要求,送混凝土公司复检。
结论:要因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4:
确认方法
7% 6% 5% 4% 3% 2% 1% 0% 活动前 目标值 活动后 3% 2.20%
6%
活动前 目标值
活动后
实施效果对比柱状图 通过为期60来天的策划和实施,小组成员对活动后混凝土表 面裂缝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共抽查500个点,累计出现裂缝11个
点。出现裂缝几率为:11/500×100%=2.2%。
3.184.9
高磊 邹中华
2
振捣方 法不到 位
监督作业人员 按振捣工艺施 工
混凝土振 捣均匀, 不再冒气 泡
1 、做好现场监督工 作 2 、要做到“快插慢 现 拔” 场 3 、振动器插点要均 匀排列
3.204.4
陈亚萍 蒋清宇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4月15日
9
对策实施
对策一的实施:试验室计算出合适的配合比 1、通过试验室计算出合适的配合比,与混凝土供应商沟通,选用合 理的选用合理的砂石颗粒级配、最佳的砂率和水灰比,控制好路途运 输的时间; 2、混凝土浇筑前先进行坍 落度试验,检查是否满足要 求; 3、浇筑前后检查模板是否 有缝隙,安排护膜工检查。 对策一的实施效果 小组在对策一实施后,发现混凝土浇筑完之后,无气泡冒出, 并于5月20日在现场对混凝土面随机各抽查了250点,混凝土裂 缝比例下降至1.6%,达到了目标值的要求。
小组活动费:1200元
创造效益:6320+16590+4300-1200=26010元
社会效益
通过本次QC活动,不仅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得到了提高,且 混凝土表面观感质量及企业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赢得了业 主、监理单位的一致好评。
11
巩固措施
1、加强自我学习,加强对工人质量意识的教育; 2、项目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施工,直到工人理解 质量要求,并按照项目要求进行施工; 3、加强过程监督,要求每一道施工工序都达到质
10
效果检查
通过本次QC小组活动,本工程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几率由
活动前的6%降低到2.2%,小于活动目标值3%。
楼栋
调查部位
裂缝出现频数
抽查点数
2#
混凝土面裂缝
7
250
3#
混凝土面裂缝
4
250
合计:出现裂缝几率为11/500×100%=2.2%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6月25日
确认人
确认时间
现场确认
保护层过大或过 小
李常乐
2015.3.10
QC小组成员在浇筑混凝土之
前,对钢筋进行排查,以及 拆模之后进行检测,发现均
满足要求。
结论:非要因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8:
确认方法
末端原因 混凝土养护方法 不到位
确认标准
确认人
确认时间
陈亚萍
2015.3.14
QC小组成员在浇筑混凝土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确认,发现作 业人员未按照振捣工艺施工,振捣点排列不均,出现漏振捣现 场。 结论:要因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7:
确认方法
末端原因
确认标准 满足《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 》
现场确认
检测单位检测
葛新新
2015.3.12
QC小组成员在到达龄期之后
进行检测,发现混凝土强度 及养护等均满足要求。
结论:非要因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9:
确认方法
末端原因 混凝土内外温差 大
确认标准 气温变化较小 ;无大体积混 凝土浇筑
确认人
确认时间
序号 检查项 目 蜂窝 麻面 露筋 夹渣 裂缝 其它缺 陷 合计 现场调查统计 缺陷点数 5 9 6 5 30 出现不合格点几率 5/500×100%=1.0% 9/500×100%=1.8% 6/500×100%=1.2% 5/500×100%=1.0% 30/500×100%=6.0%
1 2 3 4 5
技术交底不详细
葛新新
2015.3.10
项目在施工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多次培训教育及技术
交底,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QC小组成员对
现场工人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混凝土浇筑的 要点,其及格率已达到100%。 结论:非要因
制表人:葛新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2: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振捣方法不到位
8
制定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两个要因,经过QC小组成员的积极讨论,
制定如下对策表:
序 号 要 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 点 时间 负责人
1
混凝土 配合比 不当
试验室计算出 合适的配合比
精确控制 配合比
1 、选用合理的石子 颗粒级配、最佳的砂 率和水灰比 2 、混凝土浇筑前进 现 行坍落度试验 场 3 、检查模板是否有 缝隙 4 、混凝土公司改进 技术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阳光环站新城QC小组
课题类型:攻关型
发布人:葛新新
发布时间:2016年3月
目 录
1 2 3 4
工程概况 QC小组概况
7 8 9
10
要因确认 制定对策 对策实施
选题理由 现状调查
设定目标 原因分析
效果检查
巩固措施 总结及今后打算
5
6
11
12
1
工程概况
概况:包含5-1#楼、5-2#楼、5-3#楼、5-5#楼、5-6#楼、高压配电 室及一层地下室,其中5-1#~3#、5#楼为16层住宅;5-6#楼为15层住 宅。 建筑面积:约34802.37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27390.87平方米, 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7411.5平方米。 结构体系:5-1#、5-2#、5-3#、5-5#、5-6#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高压配电室为框架结构。 地址:福州市火车南站北侧
以下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效果检查过程中在现场拍摄的工 程实景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混凝土面层裂缝已得到有效控 制,表面观感良好。
经济效益
通过本次活动开展,降低了裂缝出现的几率,提高了混凝土
的质量合格率,避免或减少因质量不合格返工造成的材料和人工 的浪费。根据我项目部施工质量情况前后进行比较,节约成本: 人工费: 160元/工日 基层清理、架子搭设搬运及修补后 场地清理所需工日:0.5工日/层 160元/工日X0.5工日/层X79层=6320元 材料及修补费:210元/层 210元/层X79层=16590元 检测费用:860元X5栋=4300元
2.阳光城对工程质量及观感要求高。
项目部决定组建QC小组,运用 QC活动对此问题进行攻关将对 已出现的混凝土结构裂缝情况进 行排查、分析形成课题结论,以 对后期混凝土裂缝缺陷加以控制 和预防。
4
现状调查
2015年1月16日至2015年1月23日,我项目QC小组对已经完成拆模
的5-1#楼、5-5#楼1-4层及地下室的混凝土面进行了检查,并针对现场调 查的500个点,进行蜂窝、麻面、露筋、夹渣及裂缝等分类统计,根据 调查结果,绘制了如下表格:
确认人
确认时间
现场确认
箍筋间距过大
邹中华
2015.3.20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现场均对钢筋进行严格新
审核人:李常乐
制表时间:2015年3月22日
末端因素6:
确认方法
末端原因
确认标准 现场施工时按 照振捣工艺施 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