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版共62页文档

《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版共62页文档

厦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厦门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效地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厦门市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定要求,遵循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并结合厦门市规划管理的具体情况编制而成。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厦门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一切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

第四条各项工程建设应按已批准的城市规划法定图则、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执行;尚无经批准的上述规划的,按本规定执行。

建设工程用地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

第五条根据厦门市建设实际和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特别控制区和一般建设区。

城市旧区、城市特别控制区及规划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其它区域必须编制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或法定图则,并经按批准的规划执行,否则不得进行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建设。

第六条各类专业性用地建设项目的建设应符合已批准的专项规划和已颁布的专业技术规范及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第七条厦门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两个系列。

第八条厦门市城市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层次。

城市设计的编制应贯穿于法定规划的各个层次。

城市特定地区的规划应编制法定图则。

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层次应编制具有一定专业内容与深度要求的专项规划。

第九条城市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市规划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包括:1、城市规划区范围;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3、城市建设用地。

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第十条近期建设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

编制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内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不得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应包括:1、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空间布局;2、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3、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安排;4、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5、确定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6、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第十二条厦门市分区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

各分区规划的范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组团和布局结构确定,其边界线应参照河流、海域、山脉、道路等地形地貌的分界并结合行政区划确定。

第十三条分区规划的内容应包括:1、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2、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4、确定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5、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路线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规模与布局;6、分区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件,以及包括相应说明的附件。

第十四条专项规划由市规划部门或会同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包括道路交通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供电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防卫设施工程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等。

第十五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或会同区人民政府、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编制。

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确定各地块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的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7、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强制性内容;8、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

图件由图纸和图则两部分组成,规划说明﹑基础资料和研究报告收入附件。

第十六条城市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城市一般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人民政府、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组织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幼托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8、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图纸。

第十七条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可由规划部门根据实际要求细划若干部分,分阶段编制与审批,缩短编制周期。

第十八条法定图则由市规划部门组织编制。

法定图则应对法定分区内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的布置等进行规定。

其成果包括图表及文本两部分。

第十九条详细规划和法定规划的编制调整应提供修改内容对照表,由规划部门审核修改内容,并按程序审批。

第二十条厦门市城市非法定规划由市规划部门或会同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是对法定规划的补充和支撑。

非法定规划由市规划部门审批,可通过一定程序转化为法定规划的一部分内容。

第二十一条城市非法定规划主要针对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深化,具有实务规划或项目实施策划的特点。

厦门市城市非法定规划编制分为发展战略规划、概念咨询规划、项目行动规划三个层次。

发展战略规划是宏观层面上的非法定规划,对全市或分区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宏观、全局性的发展政策和设想,一般不设定具体的规划期限。

概念咨询规划是中观层面上的非法定规划,对城市片区或基于某种目标进行整合的地区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开发建设设想和规划设计导则。

项目行动规划是微观层面上的非法定规划,对近期需要建设、改造或予以保护的具体地块开发提出规划指导,或对某一种类型的项目提出专项规划标准和策划方案。

规划部门应根据项目的性质特点确定项目行动规划的对象、内容和形式。

第二十二条规划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项目地块的建筑日照分析、交通影响分析、市政容量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分析、建筑面积复核等。

第二十三条“招、拍、挂”项目规划咨询所确定的地块技术经济指标及其相关规定经相关程序审查并经市土地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视同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调整,作为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十四条厦门市规划编制成果实施实行责任规划师制度,责任规划师应承担以下职责:每半年更新一次本责任区的规划总图,经规划部门审核后提供电子文件和图纸;参与规划部门关于责任区内建设项目的会审,提供技术意见;为规划部门提供相关地块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要求等规划服务。

第三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及适建范围第二十五条城市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其中大类10类,中类48类,小类74类。

第二十六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厦门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表一第二十七条本用地分类表适用于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其他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参照本表,对于城市专项规划,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在规划编制中可采用专门标准,不受此类标准限制。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执行。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法定图则的,按本规定表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的规定执行。

凡表二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二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经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八条凡用地单位征用未开拓的或未拓宽的规划道路旁土地,需同时代征规划道路宽度一半范围或未拓宽部分的土地,作为开拓道路及敷设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道路另一侧是广场、河道、绿化带或规划已建成地块,用地单位应将道路全部代为征用并负责拆迁,不得它用。

其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按实际建设用地面积计算。

第11页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表二第13页注:●为允许建设;○为规划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允许建设;×为不允许建设。

第14页第二节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二十九条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

在法定图则覆盖的地区,其建筑容量指标应按法定图则确定。

第三十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50000平方米,且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图则尚未覆盖的一般建设区的建设项目,其控制指标应按表三、表四的规定执行。

表三中建筑密度、容积率为上限,是强制性指标;绿地率为下限,是建议性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