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豆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豆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豆奶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目录豆奶在中国已有较大消费基础,行业机会不在总量提升 (5)什么是我们定义的豆奶? (5)推算中国豆奶市场静态总销量 580 万吨 (5)从人均消费量角度,中国豆奶市场大幅扩容空间有限 (7)从豆奶在植物蛋白饮料中占比角度,无法得出未来占比确定提升的结论 (7)豆奶行业机会在于包装化率提升,即消费场景升级 (11)包装化率提升是多数饮料品类的发展规律 (11)液态包装豆奶品质升级亦将带动均价提升 (18)企业能否共同做大液态包装豆奶市场? (20)中国液态包装豆奶市场集中度尚低 (20)维他奶为何没有全国化? (22)Silk 植朴磨坊在中国为何没能迅速做大? (28)达利豪赌豆奶品类能否成功? (32)伊利将如何进军豆奶市场? (35)海外品牌是否已经进入? (36)总结 (37)他山之石:从美日韩经验看中国液态包装豆奶市场 (37)海外成熟市场植物蛋白饮料产品的创新与升级 (38)海外成熟市场植物蛋白饮料的渠道与消费场景多元化 (40)美国豆奶第一品牌: Silk (41)日本豆奶第一品牌: Kikkoman (43)韩国豆奶第一品牌: Vegemil (46)中国豆奶品类的消费场景拓展具备空间 (47)对于乳制品企业进入豆奶品类的几点思考 (51)品类空间与成长速度探讨 (51)与原有品牌和渠道的协同性探讨 (52)对原有品类的替代性探讨 (53)品类生产的进入壁垒探讨 (56)品类的盈利能力探讨 (57)风险 (59)附录 (60)图表目录图表 1:中国豆奶消费渠道与形式 (6)图表 2:2016我国豆奶总销量测算方法一 (6)图表 3:2016我国豆奶总销量测算方法二 (6)图表 4:2015年各国家/地区豆奶人均消费量 (7)图表 5:2016各国豆奶/其他植物蛋白饮料销量占比 (8)图表 6:中国包装豆奶消费量占比略有提升 (8)图表 7:植物蛋白饮料原料的多元化演变 (9)图表 8:美国豆奶vs其他植物蛋白饮料销量增速 (10)图表 9:日本豆奶销量及增速 (10)图表 10:消费者行为变化对各渠道豆奶消费的利弊 (12)图表 11:中国植物蛋白饮料渗透率变化 (13)图表 12:中国植物蛋白饮料消费年龄群体变化 (13)图表 13:近年来我国家用豆浆机销售量持续下滑 (14)图表 14:维维固态豆奶粉历年销量 (16)图表 15:不同渠道豆奶消费的优劣势对比 (16)图表 16:我国豆奶均价测算 (17)图表 17:2011-2016年中国液态包装豆奶单价变动情况 (18)图表 18:2016年中国、美国、日本豆奶与牛奶产品零售价格对比 (19)图表 19:中国液态包装豆奶市场产品定价一览 (19)图表 20:未来我国液态包装豆奶单价空间测算 (20)图表 21: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豆奶市场CR5 (20)图表 22:2016年中国豆奶市场份额及前五大品牌集中度 (21)图表 23:2016年中国豆奶消费的区域占比 (21)图表 24:2016中国各地包装豆奶与其他植物蛋白饮料比例 (22)图表 25:维他奶豆奶产品终端销售额及增速 (23)图表 26:维他奶在中国液态包装豆奶市场份额变化 (23)图表 27:维他奶产能布局时间表 (24)图表 28:维他奶分地域销售额占比变化 (25)图表 29:维他奶传统广告 (26)图表 30:维他奶新广告《Stand by Me》 (27)图表 31:维他奶分红率变化 (27)图表 32:维他奶销售费用率变化 (28)图表 33:植朴磨坊小松鼠广告 (30)图表 34:植朴磨坊《无负担的植物营养》广告 (30)图表 35:WhiteWave与蒙牛共同推出的豆奶品牌SILK植朴磨坊 (31)图表 36:几款市面主打豆奶产品性价比测评 (31)图表 37:豆本豆产品系列 (32)图表 38:豆本豆新品宣传资料 (33)图表 39:伊利与光明在常温酸奶品类的运作路径总结* (35)图表 40:伊利布局豆奶品类的路径模拟 (36)图表 41:韩豆豆产品及营销资料 (37)图表 42: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植物蛋白饮料市场规模 (37)图表 43:日本豆奶消费量占比中,纯豆奶逐步取代豆奶饮料 (39)图表 44:海外植物蛋白饮料的产品与创新 (39)图表 45:海外植物蛋白饮料的渠道与场景多元化 (40)图表 46:美国、日本、韩国豆奶市场前五大品牌市占率 (41)图表 47:Whitewave旗下品牌列表 (41)图表 48:Whitewave发展大事记 (42)图表 49:Silk产品与销售渠道 (43)图表 50:Kikkoman的豆奶产品线 (43)图表 51:收购豆奶业务后每年均实现正增长 (44)图表 52:豆奶在龟甲万中仍为核心发展业务 (45)图表 53:VEGEMIL产品资料 (46)图表 54:饮料各主要细分品类都诞生过百亿级别的大单品 (47)图表 55:植物蛋白饮料在饮料行业中占比不断提升 (48)图表 56:过去十余年豆奶对牛奶的替代并不显著 (50)图表 57:Silk植朴磨坊新品抹茶绿豆试水餐饮渠道 (50)图表 58:液态包装豆奶对于乳制品企业进入的吸引力评估 (51)图表 59:全国性食品饮料企业终端网点数量比较 (53)图表 60:过去十余年豆奶对牛奶销量的替代并不显著 (54)图表 61:2016年各国液态奶与植物蛋白饮料占比 (54)图表 62:全球牛奶与植物蛋白饮料规模及增速变化 (55)图表 63: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价格走势 (56)图表 64:中国原奶价格走势 (56)图表 65:豆奶与牛奶产品售价及性价比测评 (58)图表 66:豆奶与牛奶大单品的盈利能力对比 (58)图表 67:2016全球包装植物蛋白饮料品类消费量 (60)图表 68:2016全球包装植物蛋白饮料品类人均消费量 (60)图表 69:乳糖不耐受人群的全球分布 (61)图表 70:不同植物蛋白饮料类别的优劣势比较 (61)图表 71:豆奶与豆浆原料、制作、营养等多维度对比 (62)图表 72:豆奶的三种分类 (62)豆奶在中国已有较大消费基础,行业机会不在总量提升什么是我们定义的豆奶?豆奶:植物蛋白饮料的基础品类常见的植物蛋白饮料品类包括大豆饮料、椰汁饮料、核桃饮料、杏仁饮料、花生饮料等。

我们定义的豆奶包含所有液态豆浆/豆奶和固态豆浆粉/豆奶粉,它们均属于大豆饮料,是我国植物蛋白饮料中的基础品类,其主要特点为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植物蛋白饮料种类。

豆奶 VS 豆浆:本质相同,口感有异,豆奶是豆浆的深加工产品►基本原料相同,豆奶工艺更复杂。

豆奶并非豆浆+牛奶,纯豆奶和豆浆的原料相同,均由大豆磨制而成,相比豆浆,豆奶制作的工艺更加复杂,从原料大豆处理开始,包括了预清理、去皮、配料、 UHT 灭菌、胶磨、均质、真空脱腥、高温杀菌等十余个流程,使得提取的植物蛋白及大豆脂肪颗粒更小,从而较豆浆的人体吸收率更高。

►豆浆与豆奶口感有差异。

豆奶和豆浆的浓度和甜度主要由大豆、白糖和水的配比决定,但相同配比的豆奶由于在配料制作流程中还需添加营养强化剂、乳化剂、增稠剂等,口感上会比豆浆更加醇厚,饱腹感也更强。

此外,豆浆冷却后会出现豆腥味,而豆奶从制作工艺上去除了豆腥味,这也是两种产品风味的主要差异点。

豆奶还可与糖类、风味料、果汁等融合制成调制豆奶与豆奶饮料产品,产品差异化空间较豆浆更大。

►豆奶保质期更长,脱离运距限制。

散装现磨豆浆因未经过杀菌,保质期一般只有几个小时,包装豆浆在 0-10 摄氏度下保质 2-4 天,亦较易变质。

而包装豆奶多为利乐装或PET 瓶装,加工时经过了 UHT 灭菌、高温杀菌等制作流程,因此保质期可以延长至6-12 个月,相比包装豆浆脱离了运距和冷链的限制。

推算中国豆奶市场静态总销量 580 万吨我国豆奶主要的消费渠道分为家庭自制、农贸早餐摊点、餐饮和包装零售渠道四类,形态分为固态与液态两种。

除 Euromonitor 统计的 2016 年液态包装豆奶在零售渠道 104 万吨与餐饮渠道 8 万吨的消费量外,其他渠道与形态的豆奶因参与者众多且高度分散,同时并非完全工业化生产,行业内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我们试图用两种方法估算我国豆奶总消费量规模,计算得出目前中国豆奶市场静态销量 567-590 万吨。

图表 1:中国豆奶消费渠道与形式资料来源: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图表 2:2016我国豆奶总销量测算方法一资料来源:见表格,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图表 3:2016我国豆奶总销量测算方法二资料来源:见表格,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从人均消费量角度,中国豆奶市场大幅扩容空间有限按照我们对豆奶总消费量规模两种测算方法的平均数 580 万吨,我国豆奶的人均消费量为4.2 升/年,这一体量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与东西方饮食习惯差异、中国消费者乳糖不耐受体质等相关),与亚洲除中国大陆外其他国家/地区按人口加权平均消费量 4.9 升/年相比(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豆奶人均消费量按照其液态包装化豆奶总消费量计算得出,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固态和散装形式的豆奶较少),仅有 17%的提升空间,可见从人均消费量角度,中国豆奶已有较大基础,未来大幅扩容空间有限。

图表 4:2015年各国家/地区豆奶人均消费量资料来源:日本农林水产省, Euromonitor,万得资讯,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从豆奶在植物蛋白饮料中占比角度,无法得出未来占比确定提升的结论大豆饮料已是植物蛋白饮料中最大品类。

根据伊利《 2016 年度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预案》,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饮料中最大的品类,全球占比为 67%。

从 Euromonitor 统计的各国植物蛋白饮料销量拆分看,大豆饮料仍是多数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地区最主要的植物蛋白饮料品类。

我们无从得知我国豆奶和其他植物蛋白饮料在全渠道的增速,仅从液态包装化豆奶与其他植物蛋白饮料增速看,根据 Euromonitor 统计, 2011-2016 年我国豆奶和其他植物蛋白饮料销量 CAGR 分别为7.4%和 4.7%,液态包装豆奶在植物蛋白饮料中的占比过去五年略有提升。

但我们仍无法就此判断这样的增速差异是由整个豆奶品类占比提升带来还是因液态包装豆奶取代了其他形式的豆奶。

图表 5:2016各国豆奶/其他植物蛋白饮料销量占比资料来源: Euromonitor,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图表 6:中国包装豆奶消费量占比略有提升资料来源: Euromonitor,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如果我们从更长的时间窗口去看待豆奶和其他植物蛋白饮料品类,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 Euromonitor 总结了海外发达国家的植物蛋白饮料的原材料演变历史:豆奶是植物蛋白饮料中最基础的原料,随着人们对其他植物基原料提取与加工技术的提高,以及消费者在补充蛋白质需求之外对其他植物基原料多功能特性的诉求涌现,植物蛋白饮料的原料出现了多元化的升级趋势,逐步衍生出坚果类的杏仁、榛子、腰果、椰子等,谷物类的大米、燕麦等,以及种子类的豌豆、亚麻籽等新植物基原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