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说课稿
、专题分析
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助字辨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也是考查重点。其用法主要 是连
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之、其、以、何、乎、乃、且、若、
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抱怨难学——文言文是古代语文的一部分,它老早就脱离口语交际领域,成为
一门 只有认真学才能会的学问了,而对文言虚词而言,更是略显枯燥了。
老师感觉难教——要让学生先“识字”,后才能理解内容,这一道“文字”关,就已经 让老师
们头疼了,实词尚且好教,虚词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规律。
我这两个班的学生文言级别不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层次也不高,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似 乎有点
难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激发兴趣对这节课是至关 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和技能: 积累掌握“而、之、其、以”四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认知
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小组合作、激趣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提高语文修养,于 家国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放弃这些“咬文嚼字”的“国粹”,无异于是对祖
先、对民族的 “背叛”。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于、与、之”三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知识迁移,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法学法
(一)自主合作,初通句意。 古今语言差别很大,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是文言虚词教
学的瓶颈。改变传统课堂 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
学生求取知识、训 练技能的天地。教学角色转换,就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互相挑战,明确巩固。 在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的基础上,可采用挑战的形式,促使
学生对文言虚词及例句做 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读读背背,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
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我们只要这样实践 过,
就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理性。
2. 文以气为主。现在能够留下来的许多句子,是经过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 来的
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这种气韵,我们只 有通过反复
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六、过程设计
导入--- 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 合作探究 ---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课堂检测
1. 导入
说文解字激发兴趣引出:于,与,之
2.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 小组合作
发学案提出本节目标,让学生自主疏通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例句句意, 改 变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 生求取知识、训 练技能
的天地。(在疏通文字,了解文意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合 作中,质疑解
难,初步理解字句内容。教学角色转换,就 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 教师点拨
(1)准备阶段:小组里,大家列好自认为重要的字句,准备向别组挑战;为防备被人考 倒,
小组里的每个人必须过关。
(2)生生挑战:挑战者指定被挑战者,要求被挑战者离开书本资料,对字词做出解释, 根据
结果确定给哪个小组加分。
(3)师生挑战:先是学生向老师挑战,挑战成功加倍加分。然后是老师采用多媒体向所 有学
生展示挑战的内容,老师就可以乘机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句落实到位。
(4)读读背背: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以气为主。
因为挑战带有比赛性质,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之心,他们很感兴趣。让学生堂堂课有所 得,这样,
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1 .于,y u介词
(1) 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
雀东南飞》——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 会了。
(2)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法从哪里想出
来。
(3)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学业精深是
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4) 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
业。《赤壁之战》——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 成传世的大业。
(5)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去向孙权将军求救。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从
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孔子说,残酷的政治压迫比老虎还要凶猛。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所
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 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 吴之民方痛心
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
于 .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②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 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
此”“从此”等
A.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为 赵王敲了
一下瓦盆。
B.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肴之战》 ——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晋国从此才开
始穿黑色的丧服。
2.与,y 口
(1) 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
耕。《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一起受雇佣耕田。
(2) 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赤壁之战》——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
(3)通“欤”,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此时读 yd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
臾》——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 4 )动词
① 给与
我持 ,,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鸿门宴》——我拿了 ,, 一双玉杯,想要送给亚父。
② 结交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失去所结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 赞同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屈原不与.。《屈原列传》 ——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动 (其中的内
容) , 屈原不同意。
④ 参加,参与,此时读 yu 蹇叔之子与.师。《肴之战》——蹇叔的儿子也参加在这支队伍中。
3 .之,zh i
(1)代词
①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
A.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B.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母亲听到焦仲卿的话之后,就很生气地拍打着
胡床。
C. 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一一用刀砍狼的头,几刀就砍死了它。
②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
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
③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我诗歌)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2)助词
① 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
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断。
②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③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懂得
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④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
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⑤ 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从师的风尚不能流传已
经很久了。
⑥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毛先生
凭着能言善辩的口才,比百万军队都强。
⑦ 动词,往,到,,去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