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

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

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环境伦理观——生态规划的哲学思考前言: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

我们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处于经济决定论时代,一俊遮百丑,对GDP,GNP 疯狂的追求;发展机遇的压力,来自世界列强的压力,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处于高科技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压力;我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面搞现代化,模仿学习,抄袭拷贝,多使用淘汰技术与落后产业与工业方式;全国奔小康、大康以及豪康的压力;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产,特别是污染工业与传统工业,高能耗,高物耗,高强度开发建设使得环保历史欠账太多;高消费促进生产的压力,我们处于高消费,高浪费的时代,消费刺激生产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制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灾害较多……。

人类最终的出路——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类发展速度与生命的价值问题。

而不是创造一堆无限正确的名词与中看不中用的所谓理论。

1、生态学的重要性与颠覆性:1)生态学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持;2)生态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3)生态学已经成为本世纪影响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决策的重要理论;4)生态哲学已经成为我们适应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世界重要的新价值观与世界观;5)没有生态学理论支撑的理论与方法将成为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6)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土地关系等等,将是我们永恒的研究内容;7)东方文化将是我们研究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2.1生态学与生态问题的特征:1)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的系统性和区域性认识生物——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生态学—了解生态学的建设性2)认识生态问题的特点累计效应;显著的放大效应;很强的滞后效应;空间转移效应;3)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协调。

2.2 生态学的局限性与有限性生态学已经被广泛社会化,流行化,泛滥化,更被误解化,甚至妖魔化——甚至成为新形势下的棍棒,被不懂生态的人用来维护生态反对建设的依据,生态学已经走到了让生态学家无奈的时代。

大家都觉得明白事情,好像生态学家似乎还不懂。

比如已经被用到中国宪法的名词―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就没有被生态学家认可,没有写进生态学名词术语词典。

人类遇到的问题不都是生态问题。

生态学不能解决人类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现在很多人认为生态学的发展会使人类健康发展,会使天蓝水绿,会使自然界鸟语花香,落英缤纷。

人类大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与价值观指导下,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

利益驱动是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永恒动力,虽然我们正在提倡自然的权利与环境伦理。

要我们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生物,但是还没有成为决策者的自觉行动。

有了生态学,并没有使我们的环境变好,相反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环境与区域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糟。

生态学越热门,环境问题越大,相反相成。

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不能直接来解决生态问题,而是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重要方法。

虽然使得我们解决生态问题有了某种可能。

生态学逐渐成为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但是人类的利益驱动,还没有使得生态学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驱动力,大多数属于名词炒作与概念创新。

这并是不是生态学的错误,而是人类今天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力度、发展强度以及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深层次的重新审视人类存在的价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人类生存的价值观,需要更新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区域概念,不是局部问题;生态问题涉及人类需要改变目前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学科的问题。

2.3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成了―生物定时炸弹‖,人类逐步走向自我毁灭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密不可分。

现代科技的基本发展方向是无限追求控制力和征服力,力图达到对自然环境的随心所欲的控制.即现代科技是征服性、扩张性的科技。

例如,20世纪的杀虫剂、现代医疗技术,更不用提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性。

征服性、扩张性技术的特征是大规模和高效率,中国建三峡大坝的技术是大规模技术的典型。

现代技术还表现出高消耗、高排放和重污染。

21世纪的科技必须实现一次生态学转向。

科学应由说明性、预测性的科学转向理解性的科学,由只重分析不重综合的科学转向分析与综合并重的科学,由还原论的科学转向说明和理解整体的科学。

技术必须由征服性、扩张性的技术转向调适性的技术。

2.4 展望未来——经不起试验,唯有好自为之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生态补偿的理论和不同开发领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的价值计量与评估3、环境伦理核心内容与研究进展―环境伦理‖就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给予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定义与解释。

它包含了―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生命中心伦理‖(biocentric ethics)和―生态中心伦理‖(ecocentric ethics)。

3.1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普罗达哥拉斯(Protagoras)(约485B.C.–420B.C.)提出的―人是尺度‖的理论,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1)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

(2)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是工具性价值。

(3)人类具有优越特性,故超越自然万物。

(4)人类与其它生物无伦理关系。

人类中心主义的教义是将人与自然分离,认为人之外的生物,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大自然对人类只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价值(White,1967)。

所以,人类超越自然并任意利用自然的信念是造成当今环境污染与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3.2 生命中心伦理:1)Benthem 的―动物会感到痛苦‖边沁(Benthem)认为只要有感受苦和乐的能力,就应该纳入道德的考量范围之内。

他认为问题并不是在于它们会不会推理或谈论?而是牠们会不会受苦?只要是引起最大痛苦的行为就是最不合伦理的行为。

2)Peter Singer 的―动物解放‖辛格(Singer)于1978 年发表的―动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文,认为动物能感受痛苦和愉快,所以人类应该给予它们道德的考量以及给予牠们生存的权利。

并利用―感知‖(sentience)一词来表示受苦和享乐的能力(Singer,1976,1979)。

3)Tom Regan的―动物权‖黎根(Regan)的―动物权‖(animal rights)是基于―天赋价值‖(inherent value)所提出的,他认为个体本身就有价值,而且独立于其它个体对他的需求和使用。

表示所有具有天赋价值的个体,都值得相同的尊敬(Regan,1980,1983)。

4)Albert Schweitzer 的―尊重生命‖史怀哲(Schweitzer)的尊重生命伦理中倡导: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

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昆虫和植物都应该备受人类的敬畏和尊重,这就是尊重生命的原理(Schweitzer,1923)。

5)Paul Taylor 的―尊敬自然‖泰勒(Taylor)的学说认为,所有生物都具有自身的善和天赋价值(inherent worth),值得具有道德能力的道德者尊重。

而生命中心的自然观就是人类与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社区的成员,是人类与其它生物构成互相依赖的系统,人类并不优于其它所有的生物(Taylor,1981,1986)。

3.3 生态中心伦:理基于自然世界具有内在价值的哲学为前提,主要的主张是整体主义的伦理,也就是对整体生态系给予伦理的考虑,包括生物、非生物、生态系和生态系过程。

主要特性包括:(1)重视生态系整体价值。

(2)只有在生态系整体中,才能决定个体的角色和地位。

(3)整体生态系的平衡和稳定比个体的生命生存还重要。

生态中心伦理包含了―大地伦理‖(The Land Ethic)和―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

1)Leopold 的―大地伦理‖李奥波(Leopold)所发表的大地伦理,认为生命社区的范围应该扩大,涵盖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整个来说就是大地。

大地伦理主张一个真实的环境伦理,也就是自然世界本身就有内在的价值,而人类对自然世界有伦理道德的责任。

―凡是保存生命社区的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都是对的,否则都是错的。

‖(Leopold,1949)。

综合上述,大地伦理的信念主要是要传达人类只是生命社区的普通成员,应该改变人类是优越物种的想法,如此才能给予整个生态系尊重。

大地伦理学又称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绿色哲学、自然哲学、生态哲学,是一门从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来研究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探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学科。

大地伦理是指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新伦理观,其基本要点是,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它和其它物种其它生命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之间应该平等相处。

由此出发,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对其它物种的摧残使用,就没有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或者竟可以说是不道德的。

所以,如果人类还想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学会和其它生命和平的平等的相处,学会尊重其它形式的生命。

2)Naess 的―深层生态学‖核心内容:―深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由挪威著名哲学家奈斯(Naess)创立的现代环境伦理学新理论,它是当代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生态哲学。

深生态学是要突破浅生态学(Shallow Ecology)的认识局限,对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事务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答案。

以人类为中心是浅层生态学,以生态为中心才是深层生态学。

(1)―以互相关联的全方位思想,反对人在环境中的随意想象‖。

任何有机体都是生物圈网络中的一个点,没有万物之间的联系,有机体不能生存。

(2)―生物圈平等原则‖。

任何生命形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

(3)―多样性和共生原则‖。

鼓励生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

―生活并让他人生活‖(Live and let live)是比―要么你活,要么我活‖(Either you or me)更重要的强有力的生态学原则。

(4)―反对等级的态度‖。

以上三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物种、群落和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民族。

(5)―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

在这方面生态学家已找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浅生态运动没有考虑采取措施的社会意义,而深生态运动要担负起伦理责任。

(6)―复杂而不混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