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变化分析江苏省统计局2009-02-27 10:37:02人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主体,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承担者和一切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家庭则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改革开放30年来,南京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人口家庭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发展状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把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1980年,南京市明确规定生育政策为:晚、少、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79年至1981年,在全市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配备计划生育专职或兼职干部,同时将计划生育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1982年国家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写入了《宪法》,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
同年,南京市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198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南京市计划生育试行细则》,对严格控制生育第二胎、杜绝多胎作具体规定,人口出生率在前期一路回落,从1980年的13.91‰降至1985年的10.16‰。
但由于受60年代自然灾害后期至70年代前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期从1949年底到1958年末,这期间全市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11.93万人)出生人口已进入婚育期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市区外来人口流入量增加,计划外生育现象较多。
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有所抬头,致使计划生育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
从1986年开始,低生育水平出现较大反弹,1986年、1987年、1988年出生率分别为12.6‰、14.7‰、14.94‰,1989年甚至达到16.54‰,出现了南京市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全市坚持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使人口出生率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
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现行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同年,南京市在农村开展“抓后进、促转化”工作,确定47个乡镇为计划生育重点管理乡镇,实施目标管理。
1990至1999年,全市平均人口出生率为9.51‰,死亡率5.86‰,自然增长率3.65‰,第一次实现人口平均出生率低于10‰。
特别是1998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降为7.12‰,自然增长率为1‰,为20世纪有记录以来全市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长的最低水平。
199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7.44万人,比1990年增加35.62万人,年均增加3.96万人。
21世纪以来,南京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在人口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实施一系列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经过户籍改革取消了农业、非农业人口的划分,降低了户籍准入的门槛,加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的速度,同时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政策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基础上,按照国家计生委等三部门《关于加快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新的管理模式,稳定了南京市的低生育水平,保证了人口的适度增长。
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达617.17万人,人口出生率8.4‰,死亡率5.56‰,人口自然增长率2.84‰,计划生育率达到99.63%。
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人口的结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南京市人口结构的诸多方面发生显著变化。
并呈现以下特点:1、少年儿童比重逐步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全市妇女初婚生育年龄提高、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数减少,总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规模扩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南京市当年689.8万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数为81.44万人,15-59岁人口数达到518.10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90.26万人。
历年的人口调查年龄构成数据也显示:全市0至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25.8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分别降至20.77%和15.43%,至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1.81%,23年下降了14.02个百分点。
而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的66.06%、上升到1990年的69.19%,继而达到2000年的72.38%和2005年的75.11%。
在全市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死亡率不断降低。
全市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
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南京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04%和6.3%;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又上升到12.19%与8.49%(按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已步入老年社会);2005年,全市60岁及以上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到13.08%与10.19%,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
伴随着这种变化,老年人口内部高龄人群也不断加大。
1964年,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仅为0.34万人,1982年上升到1.16万人,比1964年仅增加0.82万人,1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7.1%;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时,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增加到2.70万人,比1982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6.7%,年均增速超过同期老年人口增幅4.6个百分点。
到2005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达到10.9万,10年增加了3倍多,年均增长14.98%。
目前,这种多年形成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将会给南京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个劳动力供给比较丰富的“人口红利”时期,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增长方式、消费需求结构以及对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影响和挑战。
因此,从全市实际出发,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老年社会服务事业,全面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六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仅为3.3%,1990年提高到6.55%,2000年上升为12.93%,至2005年已经达到18.9%,比82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也由1982年的13.83%增加到2005年的22.93%,上升9.1个百分点。
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则由1982年的30.81%降低到2005年的3.97%。
在文盲率降低的同时,性别差距也在缩小,由1982年男女之间相差25.5个百分点降至2005年仅相差4.91个百分点。
多年来南京市在提高妇女识字率方面卓有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女性在受教育机会上相对于男性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人口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加快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的城镇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74%,至1960年上升到49.45%,1961年~1962年自然灾害时期压缩城市人口,尤其是1968~1970年,大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职工下放等原因,至使非农人口比重下降到36.7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恢复大专院校招生、落实知青、职工回城政策,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同时,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
1982年全市非农人口比重回升到42.97%,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1996年非农业户籍人口比重首次突破50%。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为充分发挥城乡规模经济整体效应,全市行政区划进行适时的合并、调整,于2000年完成撤乡并镇工作。
随着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为准确地反映现阶段城乡人口的规模和变动情况,科学地评价城镇化水平,200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城乡划分标准。
从2006年起,按照国家新标准进行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测算,当年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76.4%。
200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又上升0.42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家庭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已成为南京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与此同时,这种变化还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
1、家庭规模不断缩小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城市中涌现出一大批父母与孩子组成的两代人家庭,并且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每户的平均规模明显缩小。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人口449.11万人,总户数114.82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数为3.74人。
1990年,全市平均每户家庭人口为3.44人,比82年减少0.3人。
2000年-2005年间,家庭户数的增长速度超过同期家庭人口数的增长速度,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
家庭户户均人数由2000年的2.92人下降到2005年的2.74人,平均每户减少0.18人。
由于城市妇女生育率明显低于乡村妇女生育率,因此,家庭规模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005年市、镇、乡村家庭户均规模分别为2.68人、2.86人和2.92人,镇与乡村家庭户均规模分别比城市家庭户均规模大6.72%和8.96%。
从家庭人口数的变化和分布看:1982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前三位的依次为5人及5人以上户、4人户、3人户。
从1990年开始,3人户的家庭数量一直位居家庭户的第一位。
至2005年,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居前三位的已演变成3人户、2人户和1人户。
与此同时,4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其中尤以5人及以上户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已由1982年家庭规模构成中第一位降为第五位。
1人户、2人户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南京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又为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
1979年至2007年,全市户籍人口年平均递增1.40%,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12.2%,两者比率为1:8.7,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不断得到了优化。
伴随着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头不断加快。
1953年至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6.5%,1979年至20世纪末,年递增率达到9.9%,上升3.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