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中医经典必读《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袪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四物当归地芍芎。

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气血双疗功独崇。

十全大补加耆桂。

益气养营力更雄。

人参养荣即十全。

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

气血两虚用补便。

养心汤用草耆参。

二茯当归柏子寻。

夏麴远芎兼桂味。

再加酸枣总宁心。

补中益气术耆陈。

参草升柴归用身。

劳倦内伤功独擅。

阳虚外感亦堪珍。

大补阴丸知柏龟。

地黄脊髓共相随。

若加肉桂为滋肾。

龟地全除用柏知。

六味地黄益肾肝。

山茱丹泽药苓丸。

八仙长寿增冬味。

治损功同九转丹。

阴虚火旺宜知柏。

目病滋阴杞菊堪。

七味力专分附桂。

耳聋磁石一两参。

济生肾气六味需。

车牛桂附四般俱。

若除牛膝车前子。

八味名传治症殊。

天王遗下补心丹。

为悯山僧讲课难。

归地二冬酸柏远。

三参苓桔味为丸。

归脾汤用术参耆。

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

肠风崩漏总能医。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枣枚和。

更用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泠服之瘥。

增入黄耆名亦尔。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阴斑劳损起沈奇。

十全大补还加附。

麦夏苁蓉仔细哦。

独参汤以人参名。

专任方知气力宏。

同是扶阳救阴法。

脉微血脱可回生。

当归补血亦奇方。

热发都缘血不昌。

五倍黄耆归一分。

真阴濡布主之阳。

补肺阿胶马兜铃。

鼠粘糯草杏仁并。

肺虚火盛人当服。

顺气生津嗽哽宁。

百合固金二地黄。

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红肺气伤。

紫菀汤中知贝母。

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杏甘桔治肺伤。

咳血吐痰劳热久。

秦艽扶羸鳖甲柴。

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

肺劳蒸嗽服之谐。

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更有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黄耆鳖甲半柴知。

艽菀参苓地骨皮。

地黄芍药天冬桂。

甘桔桑皮劳热宜。

益气聪明汤蔓荆。

参耆黄柏葛升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目障耳聋服自清。

升阳益胃术参耆。

陈半黄连炙草宜。

苓泻防风羌独活。

迤胡白芍枣姜随。

杏苏散内夏陈前。

甘桔枳苓姜枣全。

别有夏陈苓杏芥。

加甘乃号六安煎。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宜。

乾葛木香甘桔茯。

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

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

感伤内外亦堪施。

华盖麻黄杏橘红。

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祇用麻甘杏。

表散风寒力最雄。

神白散中白芷甘。

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

用代麻黄功不惭。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耆甘草汗兼补。

虚人外感服之康。

节菴再造用参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耆与细辛姜大枣。

阳虚无汗法当谙。

人参败毒草苓芎。

枳桔柴前羌独同。

少许薄荷姜两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冲和汤内用防风。

羌芷苍辛草与芎。

生地黄芩堪酌用。

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

加减临时在变通。

升麻葛根汤钱氏。

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

无汗恶寒均堪倚。

亦治时疫与阳斑。

疹痘已出慎勿使。

藿香正气腹皮苏。

甘桔茯苓术朴俱。

夏麴芷陈姜与枣。

感伤岚瘴并能驱。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姜红枣同。

各半汤为麻桂合。

太阳如疟此为功。

麻黄汤内四般施。

甘草杏仁及桂枝。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葛根汤内桂枝汤。

更有麻黄一味襄。

轻能去实因无汗。

有汗除麻加葛尝。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表里若非兼顾治。

少阴反热曷能康。

小青龙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利秘。

姜桂麻黄芍药甘。

细辛半夏兼五味。

大青龙内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烦躁无汗太阳症。

风寒两解此为良。

玉屏风散主诸风。

止汗先求42□通。

发在耆防收在术。

热除湿去主中宫。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姜与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大柴胡里大黄襄。

枳夏芍芩姜枣将。

表症未除里又急。

内攻外解是良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芩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

调经八味丹栀著。

黄芩汤用甘芍枣。

二阳合利斯为宝。

再加姜夏呕能平。

单用芍甘和营好。

黄连汤内用乾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平调寒热此佳方。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加甘枳实须。

此是阳邪成厥逆。

敛阴泄热用平扶。

葛根黄芩黄连汤。

甘草同行治二阳。

既能解表兼清里。

喘汗平安自利康。

五积散将五积攻。

麻黄苍芷芍归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

陈皮半夏益姜葱。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土泻木理肝脾。

若作食伤医便错。

六和藿朴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并。

白术参甘同扁豆。

枣姜加入用须明。

清脾饮用朴青柴。

芩夏甘苓白术偕。

草果加姜煎热服。

热多阳疟此方佳。

达原厚朴与常山。

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

菖蒲青草不容删。

四兽饮中用六君。

乌梅酸敛合姜辛。

再加草果兼红枣。

久疟阳虚效若神。

大羌活汤即九味。

已独知连白术暨。

散热培阴表里和。

伤寒两感差堪慰。

鸡鸣散是绝奇方。

苏叶吴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

肿浮脚气效彰彰。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

三黄石膏芩柏连。

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

三焦表里热交宣。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小承气汤黄朴枳。

谵狂痞硬攻燥屎。

益羌活名三化汤。

中风体实方堪使。

大承气里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木香槟榔丸剂宜。

柏连棱述枳陈皮。

萸黄黑丑青香附。

硝水为丸量服之。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麴术泽苓勷。

最宜蒸饼糊丸服。

湿热能除积滞攘。

温脾参附与乾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方最巧。

补通并用妙非常。

大陷胸汤硝遂黄。

丸加葶历杏仁良。

伤寒下早胸成结。

状似柔痉厉剂尝。

蜜煎导法灌肛中。

胆汁还将酸醋融。

不欲苦寒伤胃府。

阳明无热用之通。

更衣利便治津乾。

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

大黄枳朴蜜和团。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麴均堪著。

若合小柴名柴平。

并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保和神麴与山查。

苓夏陈翘菔子加。

本是麦芽汤送下。

方中用麦亦无差。

大安丸内还加术。

消中兼补效堪夸。

参苓白术薏砂仁。

山药甘连扁豆陈。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健脾参术与陈皮。

枳实山楂麦芽随。

神麴糊丸米饮下。

消中有补最相宜。

枳术丸中荷叶饭。

藉荷引气上升奇。

枳实消痞四君全。

麦芽夏麴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

补虚破结病斯痊。

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麴乾姜兼泽泻。

温中利湿酒伤珍。

小温中内有针砂。

香附黄连麴术加。

苓草夏陈苦参子。

太阴气胀效甚夸。

资生丸内四君全。

查麴麦芽薏芡莲。

扁豆橘红山药桔。

蔻仁藿梗泻川连。

鳖甲饮子治疟母。

甘陈耆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

乌梅姜枣同煎取。

斗门原有秘传方。

黑豆乾姜芍药良。

甘草地榆罂粟壳。

痢门逆症此堪尝。

香连治痢习为常。

初起宜通勿遽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

秦皮连柏苦寒方。

桃花汤用赤石脂。

粳米乾姜共用之。

下痢腹痛便脓血。

下焦虚脱此方宜。

芍药芩连与锦纹。

桂甘槟木及归身。

导气须除甘草桂。

更加枳壳利如神。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够。

若吐虚烦栀子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稀涎皂角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朴。

当先服此令开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金沸草散前胡辛。

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

肺感风寒头目颦。

局方不用细辛茯。

加入麻黄赤芍均。

二陈汤用夏和陈。

益以茯苓甘草臣。

利气调中兼去湿。

消除痰饮此为珍。

导痰汤内加星枳。

胶固顽痰力克驯。

若合竹茹兼枳实。

汤名温胆可宁神。

二贤散仅陈皮草。

利气袪痰妙绝伦。

三子养亲痰喘方。

芥苏莱菔共煎汤。

外台别有茯苓饮。

参术陈姜枳实尝。

指迷最切茯苓丸。

风化芒硝分外看。

枳半合成四味药。

停痰伏饮胜灵丹。

金田六君用二陈。

再加熟地与归身。

别有许传神术散。

芝麻苍术枣丸新。

半夏天麻白术汤。

参耆橘柏及乾姜。

麦芽苓泻苍加麴。

痰厥头疼此剂良。

滚痰丸是隐君方。

礞石黄芩沉大黄。

百病多因痰作祟。

顽痰怪症力能匡。

顺气消食化痰丸。

青陈星夏菔苏攒。

麴麦沉查葛杏附。

蒸饼为糊姜汁抟。

清气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实括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

气顺火消痰自失。

青州白丸星夏并。

白附川乌俱用生。

晒露糊丸姜薄引。

风痰瘫痪小儿惊。

涤痰汤用竹茹星。

半夏人参橘茯苓。

甘草菖蒲兼枳实。

痰迷舌强服之醒。

常山饮中知贝取。

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露之。

劫痰截疟功堪诩。

截疟七宝常山果。

槟榔朴草青陈夥。

水酒合煎露一宵。

阳经实疟服之妥。

银翘散理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滑石芦根甘草桔。

轻宣温热煮毋过。

桂苓甘露饮名垂。

三石五苓甘草施。

清热湿中湿透外。

此方著效理堪思。

清骨散中药味多。

银柴鳖甲炙甘和。

艽蒿地骨胡连母。

劳热骨蒸病可瘥。

竹叶石膏汤用参。

麦冬半夏与同林。

生姜甘草及粳米。

热渴兼虚脉里寻。

白虎汤用石膏煨。

知母加甘粳米陪。

亦有加参名小异。

燥热烦渴舌生胎。

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

中焦燥实服之消。

清心莲子石莲参。

地骨柴芩赤茯苓。

耆草麦冬车前子。

躁烦消渴及崩淋。

甘露饮中二地伦。

芩枇枳斛与茵陈。

甘草二冬平胃热。

桂苓犀角可加均。

清胃散中升与连。

当归牛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及牙宣。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生甘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炎喘嗽此方施。

钱乙泻黄升防芷。

芩夏石斛同甘枳。

胃热头痛及口疮。

火郁发之斯为美。

泻黄甘草与防风。

栀子石膏藿并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胃热口疮并见功。

泻青丸用龙胆栀。

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

火郁肝经用此宜。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栀子柴。

车前芩泻木通偕。

甘草当归生地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普济消毒芩连鼠。

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

大头天行力能御。

左金茱连六一丸。

肝经火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巳。

热邪泻痢服之安。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柏黄芩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使。

栀子金花加大黄。

润汤泻热真堪倚。

清咽太平甘桔芎。

柿霜犀薄及防风。

鍊蜜为丸治膈热。

早间咯血颊常红。

桔梗汤中用防己。

桑皮贝母括蒌子。

甘枳当归薏杏仁。

黄耆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乾。

便秘大黄可加使。

消斑青黛节菴方。

犀地膏连栀子匡。

知柴玄草人参酌。

便实除参用大黄。

姜枣同煎加醋敛。

阳邪里实此方臧当归龙荟四黄襄。

龙荟还加木麝香。

青黛黑栀姜饮下。

肝经诸火尽能攘。

玉女煎中地膝先。

石膏知母麦冬全。

牙疼失血称良药。

清火滋阴二益兼。

清震汤治雷头风。

升麻苍术两般充。

荷叶一枚升胃气。

邪从上散不传中。

附子泻心温济凉。

三黄并用要维阳。

痞乃热邪寒药治。

恶寒加附始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

温药下之妙异常。

半夏泻心甘草参。

乾姜大枣与连芩。

此方最善治虚痞。

法在和勿损阴。

升阳散火葛升柴。

羌独防风参芍侪。

生炙二甘姜与枣。

阳经火郁发之佳。

小陷胸汤连夏蒌。

宽胸开结涤痰周。

别有一方苓夏草。

丸名消暑及时投。

至宝朱砂麝息香。

雄黄犀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

琥珀还加玳瑁良。

紫雪犀羚砂朴硝。

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沈木麝升麻草。

更用赤金法亦超。

万氏牛黄丸最精。

芩连栀子郁砂并。

温邪陷入心胞络。

神识昏迷服此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