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刑诉法视野下询问证人规则之完善

新刑诉法视野下询问证人规则之完善

新刑诉法视野下询问证人规则之完善张 雷1 冉丽明2 冉 杰2 唐薛礼21.酉阳县人民检察院,重庆 酉阳 409800;2.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摘要】新刑诉法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了较大修改,但其中的询问证人规则与英美等国相比,我国新刑诉法中相关的研究较为薄弱,对证据规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更没有配套的证据法。

所以应当对英美等国家主询问和反询问规则的合理因素进行借鉴,建立法律规定明确,操作性强的询问证人规则。

【关键词】询问证人规则;证人证言;新刑诉法 现今,中国并没有制定具体的证据法,新刑诉法的询问证人规则也过于粗糙,缺乏一个明确的询问制度,系统的询问规则。

引进英美法系询问证人制度的合理因素,建立适合我国现状的询问证人规则,有助于审判更公正化,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刑事司法制度。

一、新刑诉法中询问证人规则之立法现状及利弊(一)询问证人细则之规定从当下法院庭审来看,我国实行的询问证人规则乃借鉴了英美等国家的询问制度。

我国的询问规则,在立法上主要体现在新刑诉法第186条、第189条和第190条中。

此外,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从第200条到222条还分别对询问的主体、对象、顺序和规则作了相关的补充规定。

如第212条规定:向证人、鉴定人发问,应当先由提请传唤证人的一方进行;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对方也可以发问。

综上所述,从立法上看,新刑诉法中的询问证人规则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询问被告人和被害人后,首先是控诉方举证,其后是辩方举证。

其二,询问证人和鉴定人,司法人员必须先确认其与案件的关系,并告知其法律责任,并让其保证书上签名。

其后,提请传唤方发问,对方在审判长许可下也可以要求发问。

该案件的法官认为必要时,也可以询问证人。

其三,询问证人应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询问时不得诱导式提问,不可以威胁证人等等。

其四,建立异议制度。

审判长可以随时依其职权要求双方停止询问证人;当控辩双方都认为询问的内容和方式不对时,可以提请审判长制止,审判长有权裁定支持或是驳回。

其五,询问主体是原告,被告,辩护律师,法定代表人等等;被询问主体是被告人,被害人,自诉人,证人等等。

(二)新刑诉法规定下询问证人规则之不足1.对询问顺序规定的不够明确具体新刑诉法规定了先由提请传唤证人方先询问,后由相对方询问的顺序,但对某些特殊情况却没有明确规定,如控辩双方都提请的同一名证人,或者根据法院依其职权传唤证人出庭作证时又当如何,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便容易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

2.对询问的范围未做限制性的规定模糊主询问和反询问之间的顺序,制约了询问证人规则的实践,也制约了其建立公平正义的价值作用的发挥。

询问是一种问答式的庭审流程,其程序是通过对证人反复询问,逐渐发现事实。

该程序的流程是先由主询问方进行询问,然后由对方反询问;之后再由提请证人出庭方针对对方的问题进行再次的主询问;最后,反询问方继续针对主询问方的询问内容进行反询问,往复进行。

新刑诉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反询问必须是受到主询问方询问范围的限制,这样容易使得反询问方可以借此机会,提出不相关的问题,从而扰乱询问秩序,逃避举证责任。

3.缺乏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询问规则新刑诉法对反对复杂式和复合式提问规则,以及不得质疑己方证人规则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像新刑诉法的司法解释中是禁止诱导性提问的,但诱导式发问却是一个极好的测试方式,是测试证人是否被误导,是否说谎的有效途径。

绝对的禁止制约了主询问和反询问之间的质证效果,并因此影响二者之间的功能,导致证言的真实性不能通过询问来识别,这就极易导致询问的无秩序性,进而阻碍审判的有效进行。

二、与英美法系询问证人规则之比较分析(一)我国询问证人规则之分析在此次新刑诉法修改之前,我国的庭审以混合型诉讼模式为主,外在的表现是审判诉讼活动中,加强了控方和辩方的作用,增大了对抗式辩论,相对减弱了审判法官在庭审中的主导作用。

而新刑诉法在吸收了英美法系控辩式对抗庭审模式的前提下,将原来法官作为证人的询问中心模式,改为了控方和辩方主导询问证人的模式,如新刑诉法第193条中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对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审判长在宣布辩论终结后,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

新刑诉法第42条等法条还规定了需要遵循的询问证人的其他条款,如禁止威胁证人,禁止诱导性询问规则等等。

据调查,关于询问在庭审中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之缘由,90%的被调查法官认为最主要之缘由乃是证人出庭作证率过低。

另外,有55%的被调查法官认为,询问证人在庭审中没有得到很好实施的原因,还有“庭前证据展示不充分、询问规则不完善、询问人员素质较低”等等。

因此,要完善我国的询问证人制度。

应充分重视辩护人阅卷制度,对询问进行必要的准备,并提高询问人员的素质,要求他们掌握询问规则的技巧等等。

(二)与英美法系询问证人规则之对比1.证人出庭制度是否完善之对比新刑诉法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但从法律研究角度来看,这一规定是为了对证人施压,从而促使证人出庭作证,反映了对国外法律制度的借鉴。

然而,如台湾和香港地区均是实际确立了“传闻证据排查规则”,而德国是采用”言词辩论主义“审判原则,使得书面证言的效力受到极大限制,这使得证人出庭是极为必要。

司法实践表明,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不在于缺乏系统的规定,而在于制度被反复架空,造成制度屡屡失灵。

刑诉法的修改,立法者增加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但尚未建立与之配套的证据规则,・43・2014・08(上)法制博览LEGALITY VISION热点笔谈书面证言效力的证据仍然大行其道,法官缺乏传唤询问证人的内在动力。

其次,法律对“正当理由”的涵义解释不明,证人不能“拒绝”来作证,但仍然可以选择“不实言论”、“沉默”等消极态度来进行回答,而强制证人出庭后,其证词对刑事审判的现实意义,也许并不能够尽如人意。

2.询问证人心理之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耻诉的思想根深蒂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公众的普遍心理,而这些都制约着证人愿意出庭的积极性。

其次,中国社会讲究人情观,很多人认为,在法庭外提交书面证词是可以接受的,但正面熟人并提供不利的证词却是真的抹不开情面。

尤其是在腐败案件中,大多人是从行贿人转为的“污点证人”,曾经受到过被告人为其谋取的不正当利益,因而担心他在法庭上作证会被他人谴责为“反咬一口”。

这种文化或多或少影响着证人作证的真实性。

3.询问规则立法之对比在英美法系国家,询问制度是与陪审团制度和当事人主义模式相匹配的,询问式的对抗性辩论便是法院庭审的主导,而从中国的刑诉法来看,该制度的设计更接近于德国的“轮流询问”而不是英美的“反复询问”。

在我们的庭审中,除了控辩双方外,法官和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都可以要求询问证人。

因此,是否应该照搬英美法系的询问证人制度,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

三、关于完善我国询问证人规则之建议英美法系询问规则在有益的同时也深藏弊端,譬如,容易造成庭审拖沓冗长,控辩双方恶意询问等等。

询问证人中,理应兼顾公正及效率,鉴于我国刑事庭审中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结合我国当下国情,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当事人为主,法官为辅”的混合型询问制度。

(一)细化询问的顺序对此,笔者认为应细化按照以下规则实行:1.只有一方提请了传唤证人出庭之时应直接适用于最高法司法解释规定,即先由提请传唤证人方进行主询问,然后由相对方进行反询问,之后由另一方主询问,相对方再进行反询问,往复进行。

当法官认为是有必要的时候,则可以在控辩双方结束询问后进行询问。

2.控辩双方同时提请传唤出庭的是同一证人时可以让双方先分别说明,其询问证人想要证明之事实,再根据“对待证实事实应负举证责任的一方进行主询问”的原则确立询问顺序。

所以,在通常情况中,应是由控方进行询问,在发生举证责任转移时,应由辩方主询问。

3.人民法院依其职权而传唤证人出庭接受询问时在大多数英美法系的国家,此种情况规定法院为主询问,控辩双方皆为反询问。

因为法院传唤的证人,有别于控辩双方提请传唤的证人,将之进行主询问的权利交给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因为不能确定其所作之证言,究竟会有利于哪一方,控辩双方也对其没有事先了解,不利于询问的开展,而法官则不然,所以让法官主询问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深度发掘。

(二)规定询问的范围,法官进行适度参与无论是新刑诉法还是以前的法律规定,都没有明确规定询问的范围。

而英美法系都明确了相关的规定,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对主询问范围不作限制性规定,即所有有利于诉讼的事实皆可纳入范围。

至于反询问范围,一般不得超过主询问包含的范围。

作为确定询问证人顺序和范围的重要参与者,法官发挥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官需要适度参与。

控方和辩方要求法官不能随意干扰或阻止证人的询问,前提是除非有真正的、合理的法律依据。

而当反询问方进行诱导性发问时,法官在认为无关紧要的情况下不得阻止。

此外,为了避免漫无目的双方询问,导致在庭审中的拖延,英美法系对询问不当和不恰当的回答具体情况,都有明确的规定,它提供了一个参考,我国可以依其来构造一个询问范围。

英美法系国家以“问题与案件无关”和“质疑不当的方式”为反对询问的两种通用理由,从而丰富询问的范围,并且使其具体和标准化,这些都对我国的的询问规则趋于完善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因此,新刑诉法中第189条中“审判长认为发问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当制止”和新刑诉法司法解释第203条“询问证人应该的遵循一、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的事实相关;二、不得以诱导方式提问等”此类赋予法官制止询问的权力规定应该予以适当修改。

(三)确定相关询问规则,保证证人如实供述1.从绝对禁止诱导性询问到适当允许诱导性询问规则所谓诱导性询问方式,应是指提问方强烈地暗示证人按其所需之答案进行作答的询问方式。

新刑诉法规定,是绝对禁止询问证人时提出诱导性问题的,而英美法系则不然。

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审判中,在正常情况下,主询问禁止诱导性询问,而在反询问中是被允许的。

并在主询问中不是绝对禁止诱导性询问,如证人对案件事实缺乏了解或记忆衰减时,是可以被允许去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唤起其思考事实的能力。

我国刑诉法的发展,允许诱导性询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却迫在眉睫。

2.不得质疑己方证人及其例外情形所谓的不得质疑己方证人规则,是指提请传唤证人方在法庭诉讼中,不应质疑其己方的证人证言,包括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刑事案件审判中,证人出庭前基本都经过其己方的询问,甚至收到过一些关于案件的建议,因而他的证人证言应当在其己方的预期内,存在有一定的期望性和可预测性。

但也有例外,主要是己方证人转为了对方的证人时,出于某种原因倒戈相向而故意提供不利的证词证据。

3.反对混合式提问之规则所谓混合式提问,即询问方在一次提问中,提出了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