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心得体会
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活动,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夯实基层基础的重大部署,是转变干部作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坚持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通过认真学习《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对杨善洲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在今后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党性煅炼,提高党性修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恪守信念、对党忠诚
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和要求。
在杨善洲眼里,权力是人民的,他只是为人民来行使,行使的标准,就看符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
他曾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在他为官期间,始终把“后门”关得紧紧的,从不乱用职权谋私利。
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
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
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
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
退休后,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山区的治理和发展上,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用言行诠释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国家重托、恪尽职守的好党员、好干部。
二、公而忘私、无私奉献
“如果我们总想着家里的事,就当不成共产党员”。
杨善洲在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宁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与群众一道,承担起通往幸福生活路途上最后的艰难,绝不允许自己和家人占公家一丁点便宜,真正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他60岁退休后,又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2年,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毅然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无论为官还是做事,从不以权谋私,不追名逐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杨善洲担任地委干部期间,生活简朴,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
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发了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
在大亮山种树期间,住的是毛毡房,经常提个口袋下山到镇里和县城的大街上去捡果核做树苗;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到垃圾箱里捡纸杯、碗装方便面的外壳,当营养袋,培育“百日苗”。
他说:“捡果核不出成本,省一分是一分。
”如今,杨善洲捡回来的果核,已成为大亮山上郁郁葱葱的果林。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受外界物欲遮眼,始终保持我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牢记宗旨、一心为民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才是真正是主人,他是公仆。
他说“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就是这种不安宁,他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敢于探索,保山地区“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的局面得以扭转,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困难作为工作重心,确确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
五、竭心尽力、鞠躬尽瘁
杨善洲,60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不动摇,60年如一日忠诚于党的事业不懈怠,60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宗旨不褪色,60年如一日坚持艰苦奋斗严格自律不松懈。
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用生命的余热把家乡变成绿水青山。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
”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人民殚精竭虑,忧国忧民,老当益壮的革命精神。
在“三严三实”活动中,要真诚听取群众意见,自觉对照“四面镜子”。
要“严”字当头,“实”字为先,认真学习、真查真改。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突出作风建设,贯彻整风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使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切实解决好群众立场、群众感情问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