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姜玉波创新是一个广泛的范畴。
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大概有五个方面:(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的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变化的接受;(4)创新是指相关使用部门认定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创造物;(5)创新是产生新思想到行动的过程。
创新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怎样进行创新活动。
其中,包括创新本质、创新目标、创新方法、创新评价等。
教育学生如何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就是人们根据“创新”的基本原理,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出许多弊端和局限性,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使教育得以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必须准确的理解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之间关系,推动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
1、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比较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并非“创新”与“教育”两个字眼的前后颠倒,更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概念。
创新教育是针对守成教育、接受教育或传统教育提出的,正像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一样,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层面的教育。
创新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教育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教育改革相近,但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强调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
教育创新主要是指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2、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重守成轻创新,形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难以缓解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创新性培养目标明确地提出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彻底改革。
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这必将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和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
第三包括创造教育在内的创新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相应的创新。
相对于应试教育倾向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创新,而相对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则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教育创新。
如果说第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那么第二次教育创新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并成为真正的“兴国教育”3、教育创新上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通过不断的改革,已取得巨大的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是: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育观念落后,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模式单一,有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导致我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不多,人才培养上的平而不尖状况,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上的发展。
长期以来“创新”未得到应有重视,教育实践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地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构成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
注入式的特点是教师主宰,大量注入,学生被动地接受。
它对“创新”的阻滞作用非常明显:一是长期的被动状态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严重影响创新人格的形成;二是一味地注入,反复强化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却因没有得到开发训练而趋于萎缩。
教条式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强调范式、反对逾越,崇拜条条、反对质疑。
教条式的危害一是束缚思想,束缚手脚,令学生动辄得咎,畏首畏尾。
二是在远离生活实际、略去知识生产过程的情况下,学生们面对的是一堆僵硬的条条,由此无可避免地引发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消解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激情。
单向纵深式集中力量“深挖洞”,求深求难,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
它对创新素质的负面影响,一是使学习背景狭窄化,二是忽视发散性思维训练,因而不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理性泛化式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
理性被片面强调和过分泛化,则可能造成对悟性、直觉和灵感的抑制,对培育创新思维不利。
苛严管束式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
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
处于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
4、教育创新的目标与实施。
(1)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民主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性人才的前提。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果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
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的,也即以“知识为中心”。
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已把教育改革的关注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能力上,因此,我们也必须确定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观。
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的。
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固然有利于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大量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而活动教学体现了这一改革趋势,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因为活动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生命力和丰富个性,有助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建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学校的教材建设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必须拓展课程结构,建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一是教学内容的背景化。
教材要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宽。
二是教学内容的过程化。
要注意在介绍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是教学内容的新颖化。
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四是教学内容的应用化。
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价值。
(3)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等。
2)开放性原则。
创新性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二是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三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四是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结论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
3)过程性原则。
即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生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上来。
4)挑战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要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结论等。
5)差异性原则。
学生具有差异性和个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总体而言,创新教育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只有教育创新才能把创新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落到实处,教育创新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必将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