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肺真菌病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指真菌直接侵犯(非寄生、过敏 或毒素中毒)肺或支气管引起的急、慢性组织病理损坏所导致 的疾病。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扩散或累及肺外组织,或发生真菌血症,称 之为播散性肺真菌病;真菌侵入内脏、血液、黏膜或表皮角质 层一下深部皮肤结构引起的感染称为深部真菌感染。
概述
侵袭性肺真菌病(IPFD)分类:
管扩张或肺纤维化表现; 侵袭型:多见于粒缺或其他高危因素患者,可呈急性肺炎症状,
可迅速进展至呼吸衰竭,伴咯血;约30%患者可见肺外器官受 累。
肺曲霉病
影像学表现: 寄生型:空洞中致密团块状影;团块状影可随体位而移动如
“钟摆样”。 过敏型:同一部位反复出现或游走性片状浸润阴影;中央支气
管扩张表现;弥漫性毛玻璃状间质性病变等;慢性期呈纤维化 或伴蜂窝组织形成。 侵袭型:CT检查早期(0-5天)周围出现薄雾状渗出(晕影或 称晕轮征,病灶周围出血所致);(5-10天)出现气腔实变, 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0-20天)出现病灶呈半月形透光区。
原发性IPFD是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 感染;
继发性IPFD是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 菌感染,再临床上比较常见。
病因及流行病学
侵袭性肺真菌病(IPFD)常见致病菌:
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肺孢子菌、接合菌(主要指毛霉) 等
排名前7的肺真菌病依次是:曲霉菌、念珠菌、隐球菌、肺包 子菌、接合菌、肺马内非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病。
肺念珠菌病
治疗: 继发性念珠菌肺炎(包括播散型): 病情稳定者 氟康唑400mg/天;若接受真菌预防治疗,选
择卡泊芬净或米卡芬净静脉用药,50mg(白念)-100mg (非白念)/d ;或两性霉素0.6mg/kg/d,总剂量57mg/kg。病情不稳定者:两性霉素B 0.8-1mg/kg/d, 或联合5-氟胞嘧啶25-37.5mg/kg/d 1次/6h 口服或静脉 给药;在血培养转阴、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中性粒细胞恢 复正常水平改为氟康唑400mg/天,口服14天。伏立康唑 常规剂量。
IPFD的诊断
诊断标准: ①确诊: 至少符合 1 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 1 项主要或 2 项
次要临床特征,血培养或无菌腔液真菌培养阳性,或组织病理 学改变。 ②临床诊断: 至少符合 1 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 1项主要或 2 项次要临床特征,1 项微生物学检查改变。 ③拟诊: 至少符合 1 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 1项主要或 2 项 次要临床特征。
肺念珠菌病
临床症状:咳嗽、咳痰、低热、气促、紫绀、精神萎靡等;
肺部体征:无明显特异性体征,一般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影像学表现:支气管炎型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而模糊,可以伴 淋巴结肿大;肺炎型可见两肺中及下叶斑点状、不规则片状、 融合而广泛的实变影,可以伴肺门淋巴结增大;继发性念珠 菌肺炎X线可阴性。CT检查可以提高敏感性,但同样没有特 异性。
IPFD的病原学检测
直接真菌检测法:确诊IPFD主要依靠肺活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有真菌侵袭和相应炎症反应与肺损害的证据(如HE、PAS、 嗜银染色等),以及正常无菌腔液( 如血液、胸腔积液、肺 穿刺抽吸液等)真菌培养阳性;
间接真菌检测法:主要有真菌抗原检测及DNA检测。真菌抗 原检测包括GM实验、G实验、隐球菌抗原检测。
肺隐球菌病
影像学表现型: 结节状或团块伴光滑的低密度坏死胡空洞,对肺隐球菌病诊断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呈多发性时,多见于免疫机制健全的患者。 肺实质浸润占20-40%,单侧或双侧,难以与其他病原体肺炎
相区别,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弥漫性粟粒样状阴影或间质性病变比较少见,可发生在AIDS
G试验
影响G试验假阳性因素: 标本暴露在含有葡聚糖的材料上,如纱布; 败血症,其中又以链球菌导致的败血症为多见; 使用多糖类抗癌药物; 静脉输注蛋白制品、血液制品等; 使用可能诱发G试验假阳性如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β-
患者。
肺隐球菌病
病原学和组织学检查: 脑脊液涂片; 痰和下呼吸道采样培养阳性率不高,亦少特异性。 抗原检测:多糖抗原检测隐球菌荚膜特异性高,快速灵敏。提
倡脑脊液、BLAF和胸腔积液送检,阳性率均高于血清抗原检 测。 组织学检查:经支气管或经皮肺活检标本送检,在肉芽肿或胶 东样病灶上见到典型的有荚膜、窄颈、芽生但无菌丝的酵母菌。
GM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M)是曲霉属真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多糖成分,是曲 霉菌菌丝最早释放的抗原,一般在感染的早期或发病5-8d后GM 水平即可升高。但是, 血清GM 检测可应用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对广谱真菌感染无诊断价值。
隐球菌抗原检测:多糖抗原检测隐球菌荚膜,乳胶凝集试验敏感且特异性高,有评估 预后及疗效的作用。
IPFD的“整合”治疗
预防和治疗的系统化和有机结合治疗: 一般预防: 包括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措施和化学预防,如移植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靶向预防:在高危患者预防某种特定的真菌感染及其所致病原
菌; 拟诊治疗:即经验性治疗,在高位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征象
提示真菌性肺炎; 临床诊断治疗:即先发治疗,已经具备微生物学阳性证据; 确诊治疗: 即靶向治疗,按不同真菌选择用药。
念珠菌病
肺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较为常见,致病力强;目前白色念珠菌比 例在减少,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增加。 早产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及虚弱患儿;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 影响免疫功能的疾病;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 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 长期广泛应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预防使用者; 院内导管感染;
肺念珠菌病
诊断标准: 具有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符合临床表现; 合格痰或下呼吸道分泌物多次(≥2次)分离到同一种念珠
菌,且镜检同时见到多量假菌丝和孢子; 如果G实验阳性则更加支持诊断。
肺念珠菌病
治疗: 支气管念珠菌病:氟康唑400mg/天,必要时静脉;症状改
善后可改为200mg/天,疗程持续至症状或合格痰标本真菌 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原发性念珠菌肺炎:病情稳定者同支气管念珠菌病;病 情不稳定者:氟康唑400mg/天 静脉滴注,联合5-氟胞嘧啶 100-150mg/kg/d 分3-4次 静脉滴注;或单用伊曲康唑静 脉给药。
肺曲霉病
侵袭性曲霉病(IPA)的危险因素: 高危: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 中危: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COPD、AIDS、
MDS等; 低危: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瘤、肾移植、慢性免疫性疾
病、SLE等。
肺曲霉病
临床类型 寄生型; 过敏型; 侵袭型:侵袭性曲霉病(IPA)
急性IPA,可进一步分为血管侵袭性和起到侵袭性,多见于非粒 缺者;
急性播散性肺曲霉病; 慢性坏死性曲霉病和坏死性曲霉性支气管炎
肺曲霉菌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肺真菌病,IPA是其中最常见类型!!!
肺曲霉病
临床表现与体征: 寄生型:程度不一的咯血、慢性咳嗽等;体征取决于基础疾病
及其空洞大小和部位; 过敏型:顽固性喘息、发热、咳嗽、咳粘痰或带血;体征支气
肺毛霉病
临床较为少见 治疗:
临床确切有疗效的是两性霉素B 0.5-1.mg/kg/d(总量2.53.0g),通常联合5-氟胞嘧啶。
肺孢子菌病
多见于AIDS 治疗:
首选药物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SMZ-TMP) ,其他药物有喷 他脒、克林霉素、伯氨喹和氨苯砜等。
真菌抗原检测
G试验:(1,3)-β-D葡聚糖几乎存在于所有真菌的细胞壁上,是一种真菌特异性物 质,在真菌感染过程中,(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入血液或其他液体中, 因此,检测(1,3)-β-D葡聚糖可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侵袭性肺真菌病(IPFD)
讲述内容
基本概念 病因及流行病学 IPFD的病原检测 IPFD的诊断与“整合”治疗 肺念珠菌病 肺曲霉菌病 肺隐球菌病 肺毛霉病 肺孢子菌病 真菌抗原检测的优势与不足
概念
肺真菌病:由真菌引起的肺部疾病;包括真菌性肺炎、真菌隐 匿性感染
肺曲霉病
治疗: 寄生型:林临床用药效果不显著,推荐肺曲霉
菌球频繁或大量咯血手术切除治疗。 过敏型:首选激素治疗;急性期 泼尼松
0.5mg/kg/d(最高可至40-60mg/d),2周 后改隔日给药,疗程3月(可适当延长)。期 间根据症状、X线、总IgE水平酌定。随访一年。 侵袭型:上述方案有效者均可改为伏立康唑、 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最短疗程6-12周,应根据 治疗反应决定。
肺隐球菌病
治疗: 无症状者:医学观察或口服氟康唑,疗程 3 ~ 6 个月; 轻-中度患者,无论免疫功能状态如何,均推荐口服氟康唑治疗(200-400mg/d);或
伊曲康唑(200-400mg/d),疗程均为 6 ~ 12 个月。不能口服者两性霉素B 0.51mg/kg/d(总量1-2g)。 重症患者:两性霉素B 0.5-0.8mg/kg/d( 或相当剂量脂制剂) 联合5-氟胞嘧啶37.5mg, 1次/6h口服,退热或培养转阴(约6周)后,改为氟康唑200mg/d口服,可持续24月; 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两性霉素B 0.7-1.0mg/kg/d+5-氟胞嘧啶100mg/kg/d连续两 周,然后改氟康唑400mg/d口服,维持治疗至少10周。
肺曲霉病
病原学和组织学检查: 涂片镜检和培养:合格痰涂片、新鲜胸腔积液、BALF等; GM实验:对粒缺宿主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
较高,特别是浓度为1.0-1.5g/L,或随访进行性升高;对非粒 缺者或其他类型曲霉菌感染诊断意义不大。 组织学检查:经支气管或经皮肺活检标本送检,组织学上除见 到炎症、坏死、脓肿、肉芽肿等病理改变外,能见到菌丝,通 常HE染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