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试题特点明确命题方向——2019年课标区高考语文试题特点之分析以及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之预测感谢各位大师捧场,本人不胜感激,也只能将我的一孔之见与大家交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今天将两个方面:先说一下课标区2019年试题的特点,让大家特别是还没有进入课标区的老师对课标区试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重点说一下自己对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趋向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2019年高考已经结束,纵观课标区2019年的高考试题,我们还是会想起“稳定”这个每年大家都说的词汇。
不过,仔细分析2019年的试题,我们也会看出其“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地方。
本文试从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入手,依据考试说明和新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自己多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经验,对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实行一点预测,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学习。
一、2019年课标区高考语文试题特点之分析2019年课标区高考语文试题与往年试题一样,同样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特点。
这也是近年来各省市语文试题的共同特点。
稳定性表现其一就是试题结构形式稳定。
课标区语文试题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延续“两卷”“六部分”“18小题”的基本模式特点。
“两卷”即就是整个试题由阅读题和表达题两绝大部分组成,而阅读又分为甲乙两类,甲为必考题,乙为选考题。
“六部分”即就是整套试题由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阅读、实用类阅读、语言文字使用和写作等六绝大部分组成。
“18小题”就是整个试题由18个小题组成,其中1—3题为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三道客观性题目,赋分9分;4—7题为文言文(史传文)阅读,为3道选择题加上一道主观性题目(翻译)的“3+1”的命题模式,赋分19分;8—9题为古代诗歌鉴赏,是主观性题目,赋分11分;10小题是名句填空,有6个空,赋分6分;11、12题分别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各设置四道题,其中第一道是多项选择题,选说法准确的两项,赋分5分,其余三道小题分别是问答形式的主观性题目,赋分依次是6分、6分、8分,整个大题总计赋分25分。
13—17为语言文字使用题,其中13—15分别为成语、病句和衔接的考查,是三道选择题,赋分共9分;16—17题为语言使用的两道主观性题目,分值一般分别是5分和6分,合计11分。
18题为作文,赋分60分。
稳定性表现其二就是2019年试题与2019年试题比较,稳定性也是很突出的。
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能够说是近几年来语文试题变化最大的一年。
比如:论述类有一道题设问方式有新变化、文言文增加断句、名句考查以理解形式命题、成语考查近义成语辨析、语言使用强化衔接知识点的考查、图表进入语言使用题等等,可谓变化多多。
而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相比较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就相当稳定:一是继续实行断句的考查;二是成语继续以近义成语辨析形式考查;三是名句仍然以理解性的形式来考查;四是图表题仍然出现在语言表达的题目中;五是继续考查强化填空式的衔接。
以上种种都是对2019年课标区试题的延续。
但我们看到,在新的考试方案公布后,2019年试题能够说在很多方面还有“出新”的地方。
主要有:一是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去掉单纯实词的考查;二是作文材料都是现实类材料,而卷一对作文的文体做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写书信;三是鉴赏古诗题与课本紧密结合,命题思路由技巧到感情,技巧暗示得更加明晰,题目难度适宜;四是选考内容有意从艺术手法角度设置了一道题,避免了过去这类题目实用类文本单纯重点考查筛选整合以及文学类文本仅仅以人物和情节命题的弊端;五是衔接一改过去的形式,以一个短语嵌入的方式来考查,很有新意。
从2019年试题的改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更强化了语文的现实性、人文性和文学性,在有意倡导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为了提升自身修养和文学素质去学习语文。
这足以看出命题者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的诸多良苦用心。
二、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之预测2019年课标区高考题命题的特点应该还是这八个字:突出稳定,彰显创新。
从2019年试题分析我们能够看出,高考试题就是这样在稳中出新的。
那么,2019年试题将会有什么特点和变化呢?作者认为,简单地说就是,2019年课标区语文试题仍然是稳中有变,稳中出新。
那试题中“稳定的”有哪些?“出新的”又将有哪些呢?根据高考这几年试题的走向和近年来高考复课的经验,我认为除了2019年较2019年稳定的方面之外,2019试题突出稳定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稳定。
继续会以现实类材料为主,旨在引导学生亲近现实,反映现实,至于文体,课标一和课标二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一种会继续限定文体,至于会不会继续让学生写书信,我想已经不很可能,书信之外的其他实用类文体出现的几率也不很大,如出现,最大可能是读后感或演讲稿等。
因为过去高考还出现过读后感这种文体,而且读后感这种文体也是很常用的,很实用,利于命题,也能够防止抄袭、套作。
一种仍然会给定材料,材料是现实类材料,让考生写成多种文体,这体现出课标区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特点。
二是衔接、文化常识等考查方式稳定。
我认为衔接这种考查最少可持续两三年的时间。
衔接从几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句子是2019高考试题的特点,这种形式会继续考查,这样的题目看似简单,实则也很有难度。
至于文化常识,从2019题目看,它已经与过去的实词的考查融合了,所以文化常识既是考查文化常识,也在考实词。
这种形式彰显时代特色,也会继续保留下来。
三是继续在选考文本中注重写作艺术方法的考查。
课标区考试说明中对“艺术手法”是有所体现的,而近几年试题对此体现不足,2019年试题分别有所体现。
如考纲有:(文学类)“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实用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等注重的是艺术手法的考查。
课标一:“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与“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这两道题与过去题目是不一样的。
看来在课标一新颖感是很明显的。
四是成语、名句考查稳定。
继续考考查同义成语辨析,继续以理解形式考查,并且高中四句,初中两句。
(卷一)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实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卷二)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优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持续进取,如果,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煥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C. 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卷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2)王维《使至塞上》中“,”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卷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 ,______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政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五是诗歌鉴赏采用回归课本,以对比的形式来考查,或者以暗合课本上的古代诗歌的方式实行考查。
比如课标一鉴赏题第一小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有意引导师生要培养真正的迁移水平。
当然,我没发现课标卷二在文学类阅读考查中也有这样的倾向。
比如最后一道探究题:“老汪这个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这也在引导同学培养迁移水平。
我在2009年写过文章说,过去大纲卷在亲近课本,课标卷也在亲近课本。
迁移水平的考查也让我们想起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课本就是例子”。
我们要牢记这句话啊。
至于课标卷二的鉴赏好像又回到高考最初考查诗歌鉴赏的形式上去了。
给出观点(古人评价),要求同学分析。
这点我忽然觉得,应该说所有题目都可能有意无意地靠近课本。
所以,注意挖潜课本是非常重要的。
从2019年试题分析来看,我认为,2019年试题还应该有一些变化,特别应该彰显创新。
主要应该有:一是语言使用中的主观性题目会创新。
2019年可能强化16—17小题高考试题的创新力度,发挥其“高考试验田”的基本作用,16小题去掉或改变这种与15小题有点重复的试题形式,将其与仿句等结合起来,而16小题则可能将图表与微评等结合起来,使命题更有新意。
二是作文仍然会出新。
我觉得很大水准上是课标二的那种形式,如是课标一的形式,绝对不会再是书信了,当然读后感、演讲稿、评论等可能进入高考作文试题。
三是实用类阅读可能有大变样。
新闻材料可能会正式进入高考试题,这也是2019考试说明的一个新的变化,在2019年应该得到验证。
这里,重点说一下新闻类材料。
考纲给的新闻类材料很有特点,四则各有特点,四个题目也各有侧重,各有特点。
材料内容多,信息量大,前两则侧重客观报道,后两则属于评述。
四个题目都是主观性题目,一改过去“3+1”的形式,三道主观题加上一道多项选择题。
前两道都是比较概括,第三道属于纯粹概括说明,即与文本作者对话。
最后一道先比较,再谈看法,属于探究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材料一:【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21日在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