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小城镇规划重点

最新小城镇规划重点

小城镇规划重点小城镇规划一、名词解释(15分5题)1.小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职能而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小城镇组成的有机系统。

2.劳动构成:也称小城镇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小城镇总人口中的比例。

3.基本人口:指在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不属于小城镇的行政、财经、文教等单位中工作的人员。

4.服务人口:指在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化、商业服务机构中工作的人员。

5.被抚养人口:指小城镇中未成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员。

6.小城镇用地:小城镇用地是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7.居民点(聚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聚居地点,是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是由居住、工作、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园林等多种设施系统及其空间环境构成的综合体。

8.镇域村镇体系:是指在镇域范围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

9.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通常以一年内城镇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11.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镇机械增长的人口数与年初城镇人口数(或年平均人数)之比的千分率。

12.建筑密度:地块内建筑的基底占地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之比。

13.敞地率:地块内集中铺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

14.容积率: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

15.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为下限控制指标。

16.建筑高度:按照综合开发和空间环境的要求,规定的地块上建筑的最高高度。

17.小城镇用地构成:是指小城镇总用地面积中不同性质用地所占的比重。

二、简答题(15分3题)(一)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1.人口规模和密度不同2.职业和生产方式不同3.设施水平不同4.环境质量优劣各异5.社会人际关系不同6.从质上讲,城市聚落的功能特征是以非农业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生活方式比农村节奏快、内容丰富,城市聚落关注的是商品的流通与交换而不仅是加工。

7.从量上讲,城市聚落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比农村高。

(二)小城镇性质与小城镇职能的区别与联系1.小城镇性质:是指小城镇在地区(甚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2.小城镇职能:是指小城镇在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3.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反映城镇为外部服务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工,确定城镇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镇职能分析。

4.区别:(1)小城镇职能可能是多变的,而小城镇性质则相对稳定;(2)小城镇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其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小城镇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功能;(3)小城镇职能分析一般是利用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而小城镇性质则表示规划期内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4)小城镇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小城镇性质则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三)小城镇公共中心的布置方式1.沿街布置:城镇中心建筑沿镇区主干道布置,方便及居民出行2.自由布置:根据小城镇自然条件,结合地形状况,将建筑、道路广场、绿化及各种设施巧妙的布置在中心地段内,公共建筑分散在小城镇的广场、路口、小区等位置,形式灵活,便于创造优美的城镇环境,但中心感不强。

3.集中式布置:小城镇的中心建筑集中布置在城镇中心地段或某个区段内,或结合城镇中心广场围合布置,区域感强,综合利用率高。

但容易受小城镇的地形和交通限制。

(四)小城镇对外交通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1.类型有:铁路、公路、水运2.各自特点:(1)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

(2)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

(3)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五)简述区域整体论的基本内容1.区域是一个整体,城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主张城镇与乡村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2.城镇规划须从更宽阔的区域角度出发,在整个区域统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统一规划,在区域范围内合理确定小城镇的职能分工。

(六)简述小城镇客运站布置的要点1.要最大限度的方便游客,要解决好与城镇干道和对外交通的衔接,规模较大城镇的客运站多设在城镇中心区外围,并与其他形式的对外交通有便捷联系。

2.车站前设有广场,便于游客的疏散和车辆调度。

3.站场设计同广场周围的建筑同时考虑,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空间。

4.客货合一的中间站、客运站应靠城镇边缘,位于居住建筑用地一侧,站场距城镇中心2~3km以内比较适宜三、论述题(20分2题)(一)论述小城镇布局的原则1.旧城改造原则:利用现状、依托旧城、合理调整、逐步改进、配套完善。

2.优化环境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条件,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各项用地,保护生态优化环境。

3.用地经济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建设相对集中,布局力求紧凑完整、节省工程管线及基础设施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居民住宅、乡镇工业及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突出小城镇个性及特色。

5.弹性原则:合理组织功能分区、统筹部署各项建设,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关系留有弹性和发展余地。

6.实事求是原则:合理确定改造与新建的关系,结合现状及发展实际,确定建设规模建设速度和建设标准。

(二)小城镇布局的空间形态模式及各自的特点1.集中布局(1)块状式由镇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而形成,是小城镇布局常见的形态模式。

(2)带状式这种布局一般纵向较长,横向较窄,以主要道路为轴组织生活与生产,具有自然的亲和性,生态环境较好。

但镇内交通组织与用地功能组织的矛盾相对较复杂。

(3)集中组团式城镇按地形或交通干道划分若干组团,每组团生产、生活基本配套并相对独立。

组团之间空间距离不大,可谓相对集中组团方式。

(4)双城式是一种由2个独立组团整合组建为整体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规划布局应该力求两个组团合理分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避免各自为政盲目扩大规模。

2.分散布局:(1)分散组团式城镇由分散的若干组团形成,各组团间保留一定的空间距离,环境质量较好。

(2)多点分散式因受地形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以采掘加工为主的工矿镇分散建设,生产、生活就地简单配套所形成的布局空间形态。

其过于分散对生产、生活和城镇建设发展不利。

(三)小城镇基本特点1.“城之尾,乡之首”,是城乡结合的社会综合体,是镇域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2.数量大,分布广3.区域性差异明显4.人口结构复杂5.基础设施不足、建筑质量较差6.依耐性较强(四)小城镇道路系统的形式及特点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其特点是道路以直线型为主,呈方格网状,适用于平原地区。

优点是街坊排列整齐,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方向识别,车流分布均匀。

不会造成小城镇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其缺点是交通分散,不能明显的划分主干道,限制了主次干路的明确分工,对角方向的交通联系不够方便,布局较呆板。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由放射干道和环形干道组合形成,各自担负对外交通和各区间的交通联系,平原地区适用。

一般由小城镇的公共中心或车站、码头作为放射道路的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性道路。

优点是,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线性易于结合自然地形和现状。

有利形成强烈的小城镇景观。

缺点是在中心地区易引起交通堵塞,交通的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好。

在小城镇中心区易造成不规则的校区和街坊。

3.自由式道路系统。

一般依地形而布置,路线弯曲自然,多用于山区。

优点是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布置小城镇干道,节省建设投资,街道景观丰富多变。

缺点是道路弯曲不易识别方向,不规则形状的地块较多,影响工程管线的布置。

4.混合式道路系统。

由前几种形式组合而成,适用于各类地形。

优点是可以有效的考虑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可以集中其优点,避其缺点,并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条件进行合理规划。

(五)小城镇绿地布局的形式及特点1.块状绿地布局。

指大小不等、封闭而常常独立存在的绿地。

可以灵活安排,均匀分布,方便居民使用,对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有一定作用,但对构成城镇整体艺术面貌意义不大。

2.带状绿地布局。

指呈直线或曲线且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常用于城镇的道路沿线、湖河水系沿岸或旧城墙沿边的绿化,结合各自防护林带交织构成绿色网络,一般以乔木为主,配以灌木,有条件时布置一定的游憩设施和小品,形成花园式林荫道或江河湖海滨的带状公园绿地等。

能体现城镇的艺术外貌,且与居民接触面广,对小城镇绿化美化有显著作用。

3.楔形绿地布局。

利用穿过城镇的河流、山林、干道等,从城郊由宽而狭,形成绿色廊道,使郊外大面积的林地与镇区内各类绿地相互联系。

具有能够较好地改善城镇小气候、体现城镇艺术面貌等优点。

4.环状绿地布局。

城镇环形道路系统、旧城墙、护城河等通常呈环形,对其沿线因地制宜加以绿化,并使之与城镇各类块状绿地相串联,即可自然形成环状绿地。

其布局有利于城镇旅游路线的组织和安排,常见于江南水乡一些古镇。

5.混合绿地布局。

是指由块状、带状、环状、楔形绿地相结合而构成的绿色网络,容易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这种绿地布局有利于城镇生态环境和环境卫生的改善,也有利于丰富小城镇的景观。

(六)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1.小城镇规划建设必须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应当力求使小城镇成为当地的交通枢纽,并与其他公共设施结合,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

3.努力探索小城镇规划新思路、新方法,采取更加灵活的市镇结构,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变化。

4.规划方案应强调战略性,对未来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应允许地方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5.小城镇应具有多种功能,这是增强小城镇吸引力的决定因素,也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选择填空(选择20分10题、填空10分10题)1.小城镇发展的历程(1)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产生了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

(2)第二次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2.小城镇规划相关理论:区域整合思想、中心地理论、城乡融合论、可持续发展论【11】3.小城镇的性质: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小城镇在地区(甚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小城镇的职能:是指小城镇在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