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及其特点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指导
下,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
掌握的过程。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在新的技术和资源环境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原理、方法、结
构、过程等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同时,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
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
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
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
式来建构知识。在网络中,学生间的多方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信息技术环境的建立是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
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甚至有人称之为“e教学”、“数字教学”。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的合作学习只是这种环境下学习的一种方式,应用这种新型的学习形
式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更方便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也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特点
1.突破了交流的时空限制。网络通讯工具丰富,消除了语言交流的时空障碍,拓展了学习主
体的共时性参与。传统的共时性参与是指所有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以自己的能动性同时参与
到学习的活动当中。共时性参与可以凸显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地位,使组内人人都有在别人面
前展示自己的机会,是体现合作学习优势的内在机制之一。
网络拓展了传统的共时性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消除了语言学习者的时空障碍。只要是志趣相
投,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即使不在同地,也可以组织成共同的小组学习。
2.建构主义理论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策略的坚实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
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协
作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
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如何创
建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通过“会话”的手段,在“协作”中完成学习目标、形成知识的“意
义建构”,是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方向。
3.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合作学习时,学习者们不必面对面,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之间也许并不太熟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习者们获得了安全感,从
而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最终获得自信。
4.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
地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将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不
同层次的问题或CAI 教学软件放到网上,让他们共同研讨(包括课堂上或课堂外),网络为
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现代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信息搜集与共享、组织活动、成果
展示和评价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根据合作学习的预定目标,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尽量做到小组成员在兴
趣、能力和成绩方面各有所长,即“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以保证各小组成员相互受益。特
别注意的是在各个小组中要分配一个电脑技术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以带动其他成员学会使
用网络工具,以便网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提前两周布置小组的学习任务,要求各
小组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教师既可以直接给各小组提供相关的网址,也可以指导学生学
会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在将任务分派给各个小组后,由小组负责人决定每个成员的职责,
自行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源。
2.小组成员各自收集信息,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小组负责人依据职责明确的原则,通
过网络通讯工具为每个成员分配有关的学习任务。各个小组成员据此收集信息,然后通过在
线交流,对所有资料加以整理、分析、修改、归纳,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实现资料共享。
3.组织活动。小组利用共享资源,根据任务开展活动。例如制作Abraham Lincon的专题网页,
在制作之前,学生们自主在网上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阅读大量的文章,做好制作网页的准
备工作。接下来的几天,组长分配适合个成员的具体任务,如擅长写作的写关于林肯总统的
故事评论或影评,打字速度快的负责输入和编辑文字材料,喜欢画画的设计个性化的网页版
面。制作的最后阶段则由组长负责审稿、校对、修改网页直至满意为止。
4.成果展示阶段。在学期结束时,由各小组选出能够代表他们学业成就、体现他们在合作学
习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成果,如网页、专题论文、演示文稿等展示给其他小组的成员,并听
取他们的反馈和建议,然后各个小组针对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小组成果。
5.评价阶段。在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合作小组在完成活动或任务时的
失控。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引入完善的评价机制,选择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激励和监督
各小组及成员的学习;作为评价他们的依据。例如,运用档案法为每个学习小组建立档案,
通过追踪和记录学习过程的信息和资料,如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邮件、论坛记录及所创
建的网页等,来完成基于过程和结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