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文学回答的问题

东方文学回答的问题

王向远《中国的东方文学理应成为强势学科》近百年来,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文学优越论在我国根深蒂固。

在学术研究中表现为以“中国”代“东方”、以“西方”代“世界”的“中西中心主义”;在大学课程教育中表现为许多大学不讲东方文学,使“外国文学史”变成“西方文学史”。

这些都对我国的学术文化生态的平衡、对年轻一代完整健全的知识结构的养成造成了不利影响。

我国学者的东方文学研究资源丰富,研究水平很高,但只有为数寥寥的精英学者,还不能使一个学科成为具有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的强势学科。

现在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培养、如何扩大东方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材和队伍,如何通过学术研究与教学教育的手段,使东方文学进一步真正落实到我国的文学教育体制中,使东方文学研究的成果为更多的人所学习、所理解、所关注,从而使我国的东方文学成为强势学科,这必将有助于营造真正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第一:从文学翻译上看,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开始于清末时期,从一开始,就已经显示了东西方文学译介的不平衡。

1920年代前期,印度的近代文学才首次进入中国文坛的视野。

东方文学在中国的弱势,到了1940年代已经发展得极为明显。

到了1940年代末期,西方19世纪上半期之前的西方文学古典作品,相当一部分都有了中文译本,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美国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已经得到了较多的翻译,并有了不少评论与研究文章,乃至研究专著。

而东方文学翻译,相比之下仍然萧条。

其中在此前译介最多的日本文学,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未能持续,其他东方国家的文学译介,仍处于零星状态。

与西方文学相比,落差没有缩小,在有些方面反而进一步加大了。

这主要表现在,在西方文学方面,在主要语种英、法、德、俄的文学译介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古典作品大量复译、译本多样化、对当下文坛及作家作品同步跟进、及时反应和及时译介的阶段;而在东方文学方面,除了日本文学外,古典作品的翻译尚且不齐,当代文学的译介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状态,我国读者和东方国家的文坛,基本处在雾里看花、模糊不清、支离破碎的隔膜状态,缺乏对当下东方各国文坛即时反应的能力。

第二:东西方文学在中国的这种不同待遇与境遇,也表现在中国大学的文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20世纪初,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型大学的文科,便开始将外国文学课程化,但除了梁启超、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所开始的以佛教为主题的佛经文学课外,进入大学课堂的外国文学只是西方文学。

但是尽管如此,在今天的中国,东方文化、东方文学,还没有全面地进入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

直接原因是主讲东方文学的专职教师长期缺位。

而有关大学及有关院系的决策者,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由于学术视野的狭隘,或者由于学科上的习惯与偏见等等原因,对东方文学缺乏应有的重视,不愿引进和补充东方文学方面的师资。

东方文学的弱势在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材的培养中也同样存在。

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等大学均开设了东方语言西方学专业,但教师缺乏,专业规模偏小,招生人数很少,所培养的人材首先是为了满足政治、外交、商务等使用领域的急需,愿意从事、并能够从事东方语言文学研究的人如凤毛麟角。

“中心论”的影响这种情况是由历史、政治、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最直接的,是由我国文学界、学术界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的观念所造成的。

无论是用西方文学的价值尺度衡量东方文学,还是用东方文学的价值尺度衡量西方文学,都是不公正的。

以西方文学的价值标准衡量东方文学,得出西方中心、东方边缘、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结论,凡具备东方文学、世界文学常识的人也无法接受。

由于西方中心论、西方文学中心论,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而只是一种文化成见或文化偏见。

我国的东方文学成为文学研究中的强势学科,虽有种种消极不利因素,但也具有不少独特的优越条件。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东方文学学术资源的丰富,一个是已有研究的水平与起点很高。

要使东方文学成为强势学科,不仅要有政府的支持推动,还需要全国同行们的共同努力。

杨建东方文学学科的东方学渊源初探欧洲东方学:欧洲的东方学历史悠久,伊朗学者认为它始于中世纪基督徒与穆斯林之间发生的十字军战争时期,并把欧洲的东方学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中世纪是第一阶段:对东方学的研究并没有步入正轨,而且研究受到了基督教会的诸多影响。

与此同时,在中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基督教徒的信仰和诽谤伊斯兰。

东方学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在这一时期,东方学带有早期欧洲殖民主义强权专横的政治色彩。

换句话说,随着欧洲权力范围的扩大和对东方国家的殖民,东方学成了欧洲殖民主义利用的工具。

④基督教西方,东方学的正式出现被认为是从1312年维也纳基督教公会ChrehCoeilofViee)决定`在巴黎、牛津、波洛尼亚、阿维农和萨拉曼卡’⑦等大学设立`阿拉伯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和叙利亚语’系列教席开始的”。

⑧国内学者根据其成熟的形态有建立于81世纪⑨和91世纪。

两种说法。

以上划分,主要依据一是殖民征服的起始时间,二是东方学成熟的标志。

如果从文化比照与借鉴的角度加以考察,这个时间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阶段。

早在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一公元前6世纪),希腊就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殖民运动”。

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看来,巴比伦人的日唇、埃及的太阳历、胖尼基的字母等,不仅优于而且是直接影响了希腊,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和艺术的发源地。

正因为早在古希腊罗马阶段西方人就有了东方这个参照系,所以中世纪欧洲文化精神的重建即得力于两希文化的融合,西方人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在为自己设置的对立面—文化他者身上认识了自己,并在同对立面—异质文化的斗争与转化中求取新质,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

希腊美女跟着希伯来苦行僧走了,神取代人、“灵”取代“肉”的历史开始了。

这是人性的压抑,也是人性的升华;是人性的失落,也是人性的寻觅。

西方人不满足于物欲和情欲,希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在殖民扩张过程中,一批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活动和对古代东方铭文的解读过程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他物质的文化和非物质的文化进行研究。

直到20世纪初俄国东方学学者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论文集》等研究论著的问世,才标志着东方文学作为国际上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开始发展起来。

图拉耶夫的东方文学研究有着俄罗斯深厚的东方学底子和文化背景,但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也带有“东方主义”色彩?中国东方文学界为什么要以他的著作而不是别人的著作问世作为国际上东方文学学科产生的标志?东方学实际上是一个学科群体。

从学科领域看,有东方历史、东方语言、东方文学、东方艺术、东方宗教、东方哲学、东方经济、东方社会等分支学科。

从研究区域看,有中国学(汉学)、西夏学、敦煌学、藏学、埃及学、赫梯学、亚述学、伊朗学、阿拉伯学、中东学、日本学、印度学、朝鲜学等分支学科。

从研究角度看,有西方的东方学,也有东方的东方学。

但以往的国际学术界不大重视现代东方文学学科的另一个源头—东方的东方学。

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从“欧洲中心论”到“西方中心论,因循着同样的种族优越感和殖民征服逻辑,东方学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学者手里。

随着后殖民主义批评兴起,虽然以萨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批评家已经开始反思西方人建构起来的东方学学科并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政治文化批判,但关注的焦点仍然是西方的东方学,特别是中东学,较多的投人使该学科历史和学科体系更加明朗,影响也更为显赫。

不过,在萨义德那里,“`东方’视角只是一个出于解构目的而临时使用的策略’,“赛义德们的目标则是从`他者’(东方)的视角来批判陈腐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从边缘向中心运动,最后旨在消除所谓`中心’的意识”。

东方学的本质被限定在西方人“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东方的一种方式’,气东方人在这门“关于自己”的学科领域仍然是一个沉默的“他者”。

而把东方和西方完全对立(或对抗)起来,也遮蔽了东西方之间多年友好往来和彼此借鉴的事实。

本文认为,对西方的东方学研究应该突破萨义德的文化对抗和政治批判框架,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互补和借鉴角度再开辟出一条新路来,相关资料的挖掘对真正的学术研究会更为有利。

东方东方学:东方人是长于自省的民族,东方国家也有着漫长的文化交流史,所以,东方的东方学很发达,伊朗、中国、日本、韩国等都建立了自己的东方学学科,也有着相应的文化机构和研究刊物。

只是缺乏系统引进和彼此交流。

相比而言,中国对东方的研究最早,也最丰富,中国的东方文学学科与东方的东方学,特别是中国的东方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东方学的研究内容由过去的语言、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发展到当代亚非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全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东方文学的各种学会也纷纷成立,如全国高等院校东方文学研究会、印度文学研究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日本文学研究会等。

主要期刊有《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亚·北非》、《日本研究》、《东方文化》、《东方研究》、《东方丛刊》、《东方文学研究通讯》等。

近一二十年来东方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正是中国传统的东方学学科。

再兴的标志,也显示了“东方文艺复兴”。

的实绩。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东方的东方学既古老,也年轻,“还处在一个开拓和普及的阶段”。

,从学科名称到学科历史,从学科资源到学科体系,还缺乏定义、梳理、发掘与整合。

何谓“东方学”(orientahsm?)西方的学者作出了回答,其中以萨义德的观点。

最具权威性,也最有影响力。

西方的东方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体系性,但东方的东方学不仅没有自己的明确定义,甚至还没有认识到东方这门学科的存在。

在20世纪90年代沙特阿拉伯王国出版的《全球大百科全书》中,对东方学的诊释是:“外国学者特别是作家从事的关于东方文明尤其是伊斯兰和穆斯林的历史、信仰、教律、文化和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学术研究。

”而据长期从事东方学研究的朱威烈先生。

考察,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大美百科全书等大型辞书均未专门列此条目,只有《辞海》中有关于“东方学”的释义:“研究东方(亚洲、东北非洲)各国语言文字、社会历史、艺术、宗教以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诸学科的的总称。

产生于16一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时期。

18、19世纪以来随着古文字译解的成功,该学科有新的发展并出现了埃及学、亚述学等专门学科。

而中国的东方文学学科在建立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自主性和政治性,始终能够自觉地肃清“欧洲中心论”的影响。

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东方国家,我们应当更了解东方文学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