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不久,第一阵鹤群映入眼帘,南侧蜿蜒群山的苍穹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辩。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王军填写从小学开始酷爱写诗,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200多首诗歌,同学亲切地称赞他为“小诗人”,用这个雅号叫他真是恰如其份了。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五四青年节前夕,身残志坚的蒋萌,被共青团中央授予 2019 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B.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D.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对这道数学题的解法,我还是执迷不悟,请给我解释一下。
B.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宇宙观光旅行,乍一听似乎是异想天开,但在21世纪将成为现实。
4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卑劣(liè)驰骋(chěng)沼泽(zhǎo)强词夺理(qiáng)B.瞭望(liào)迂回(yú)龟裂(jūn)目眩神迷(xuàn)C.蛮横(hèng)虔诚(qián)晦暗(huì)不修边幅(fú)D.堕落(zhuì)妩媚(wú)抉择(jué)瞬息万变(shùn)二、现代文阅读阅读《贵人在东北》,回答下列小题。
贵人在东北①曾经,我觉得那个像黄昏一样的冬日上午,是我人生记忆中最酷寒的一个上午。
当然,现在我得换一种说法,那个上午,其实是我生命里何其温暖的一个上午。
②我的狼狈,应该缘于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孩子爱臭美的心——那样的大风严寒天,我竟然穿了一件薄薄的格子呢大衣,脚上穿的是一双细高跟儿的单皮鞋。
在公共汽车上颠簸了三个小时后,双脚着地时,一阵钻心的疼几乎让我站立不住。
③那个冬日上午,空气中浮动着的沙尘颗粒生生把早上九十点钟的太阳襄得像一枚被剥光壳儿的蛋——它悬浮在半空,浑身都泛着冷冷的白。
从西北方向的山口呼呼刮过来的风,根本不让人开口。
一开口,就给你填上满嘴的沙粒。
④“妈,你知道那个表哥家在哪儿吗?”我大声问母亲,那样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我对母亲的不满。
⑤“不知道不会问啊,鼻子下头长着嘴。
”母亲那天的打扮相当土气。
出门前她把她给我做的笨棉衣都找出来了:天冷多穿点儿。
可我没听。
我怎么能容忍穿上那样蠢的衣裳去见一位重要的亲戚呢。
⑥那年,我二十二岁,还在北京某高校里读书。
离我毕业还有半年之际,我被母亲强行“押”着去那位表哥家里,为的是给我找工作。
那个表哥,跟我们家八杆子打不着,可母亲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他是什么局的大干部,脑子一热,就大包小提地“押”着我和那两只老母鸡翻山越岭地来了。
⑦那两只鸡,在我们拐上县城最繁华的那条街时,竟然挣破了那只囚禁它们的尼龙袋子“咯咯”叫着飞跑了。
黑母鸡往东跑,芦花鸡往西跑。
人来车往的大马路上,我和母亲要躲开身边一辆辆急驰而过的车子,又要惦记着那两只鸡。
而我脚上的高跟儿鞋又是那么不给力,我像踩着高跷在耍杂技,左一歪,右一扭,就差没把鞋跟儿扭掉。
⑧这样的狼狈和尴尬让我终于彻底崩溃。
站在马路中央“哗哗”淌眼泪。
母亲根本不听我的,她还在继续蹒跚着往前跑。
当她总算把那两只鸡都给抓回来时,人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可她脸上还是挂着那种妤脾气的笑。
⑨母亲是个急性子,那天支撑着她走来的,是当时让我觉得极丢脸的。
一个算命的跟她说,你家闺女的贵人在东北。
那以后,她想了妤久,总算把我家东北县城方向的远房表哥给想起来了。
⑩那天,我和母亲打听了半个县城总算在那个县城的一角找到我的那位“贵人”表哥。
他竟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了,估计早退休多少年了。
⑪当年算命先生那些“贵人在东北”的预言是否真有其事,还是他信口开河,我无从得知。
那一趟与母亲共同寻找“贵人”的旅程却让我终生难忘。
母亲不识字,可她有自己最简单朴素的生活之道:“世上的路有千条万条,你不迈步去走走怎么知道哪一条适合你?世上的门有千万扇,你不去推开怎么知道哪一扇门后头藏着宝?算命先生也就是找好听的说罢了,妤路还得自己寻。
⑫母亲,她原并不迷信算命先生的话,但她迷信自己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期许。
5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 . 联系全文看,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酷寒”和“温暖”的含义各是什么?7 . 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章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而我脚上的高跟儿鞋又是那么不给力,我像踩着高跷在耍杂技,左一歪,右一扭,就差没把鞋跟儿扭掉。
8 .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把你的读后感“秀”出来。
阅读《年夜春歌》,完成下面小题。
年夜春歌——居京琐记从维熙我真不知道它有多么充沛的精力,在午夜三更时刻,冬天的蝈蝈在我的书房里,一口气吟唱了几百声。
那是春节午夜守岁时发生的事情:当北京的大钟报告狗年来临、鞭炮响成一片的时候,书斋里传出它吟唱新春昂扬而欢快的春歌。
说来像是一个童话:初夏时我曾养过两只蝈蝈,到了冬至后的11月中旬,两只蝈蝈像是有“虽非同时生,但愿同时死”的情约那般,一块静卧于蝈蝈笼子中,结束了它们的歌唱生涯。
死前它们还有一个相同的生命特征,像人走进天国之前身体都要衰老一样,先是哑然失声,后又掉了双腿,最后才蜷曲着身子在蝈蝈笼子中安息了。
不知为了什么,在那几天我曾有失去两个小小稚友的感觉。
之所以如此,我觉得这两个来自乡野的小小歌手,不仅激发我返老还童股的乡恋之思,还给了我写作的灵感。
俄罗斯文体学家巴乌斯托夫基斯曾说,童年是作家的精神摇篮,它将像影子一样追随作家的一生。
因而我写作时,心里常有回到故乡田园之感。
特别有意思的是,两只蝈蝈鸣秋之时,正逢我的孩子一家从美国回来探亲,这两只小小歌手,给孩子们带来过无限的新奇和惊喜。
我的两个孙儿围着蝈蝈笼子观望了很久,然后好奇地询问:“爷爷,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会叫得这么清脆?”我反问他俩:“难道美国没有这种虫儿?它叫蝈蝈。
”他俩回答不知道,他俩在美国十多年了,没有在田野里看见过这种会唱歌的蝈蝈。
我看他俩爱不释手,便把两个蝈蝈笼子,搬到了他俩睡觉的房间,在一片秋歌声中,我对两个孙儿讲述我经历过的童年:无边无际的青纱帐,醉红了脸的高粱,杂草丛生的绿河滩……两个孙儿还是娃儿时便跟随父母去了美国的,他们对中国的黑土地知之甚少,因而那两只蝈蝈的歌声,不仅是我们老少两代人的享受,还成了我们祖孙之间沟通文人历史的媒介。
那段时间,两个娃儿成了蝈蝈的饲养员,把胡萝卜、南瓜、黄瓜、菜心……塞进蝈蝈笼子。
记得在临别北京之前,还特意向两只蝈蝈告别,说要不是美国海关不让昆虫入境,一定把它们带到美利坚。
两只蝈蝈对我们家庭影响如此之大,以至在它们死后,为安葬它们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将它们用花纸包好,埋在了书斋的橡皮树下,算是对两个乡野歌手的厚葬吧!第二个童话,是由第一个童话引发出来的。
我们居民楼上有一个喜欢饲养花鸟鱼虫的老者,他说他曾听到过我家里传出蝈蝈呜叫之声,在寒冬降临之际,给我送来两只穿越冬季的名贵蝈蝈。
与夏秋蝈蝈相比,它们的体态虽然娇小些,但呜叫之声却不比夏秋的蝈蝈逊色。
特别让我感到惊喜的,它们都有躲避严寒的温暖之巢——那是用葫芦精制而成的,让我十分感动的是,老者不仅送来冬日的蝈蝈,连同两个蝈蝈葫芦,也要一同送给我。
我还拿出几十元钱,塞给这位芳邻。
哪知他反而对我瞪起了眼睛:“你认为这点钱就够了?你有空到潘家园虫鸟市场去看看……”我知道冬天的虫鸟,价格十分昂贵,便又掏出一张五十元现钞,强塞进他的手里说:“真是谢谢您老了,有空我一定去那里转转。
”他有点急了,把钱拍回到我的手心说:“你太小瞧你的邻里了,我只是想增加一点你的书斋雅趣,好能多给我们写出点讲真话的文章来!”我还想说什么,老者扭过身去,走进了电梯间。
这一刻,我才明白了芳邻送我冬天蝈蝈的用意。
今年的北国冬季,大风吼叫,寒气逼人,让我最为惬意的时刻,是在窗外飘雪的日子,当天地与楼宇一片银白时,那蝈蝈的歌声,仿佛在演绎着一个雪国的梦境:窗外白羽翩翩,书斋里它歌声绵长,让人感到活在一个纯白无瑕的天地之中,实在是另一种精神享受。
其中,让我最为动情的,是节日期间孩子们从大洋彼岸打来拜年电话的时候,蝈蝈鸣春之声穿插于鞭炮的轰鸣之间。
我告诉孙儿:“今年北京允许放鞭炮了,你听见了吗?”他说:“我听见了,还有一种声音是什么?”我说:“你猜猜?”“爷爷,我听出来了。
”孙儿说,“好像是……是……蝈蝈在叫。
”我说:“今天你听到的,不是你们夏天在北京时听到的蝈蝈的歌声了。
那是冬天的蝈蝈在唱歌!”“中国冬天还有蝈蝈?”“有。
”“爷爷,让我好好听上几声。
”我把电话听筒,移到蝈蝈穴居的葫芦旁边,让孙儿尽情倾听来自北京的鸣春之声,孙子高声笑了起来:“真好听,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我告诉他这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新春童话。
它孕生于中国的民俗文化,它的母体虽然在乡野,但经过老北京人精心培养,让它们在冬季存活,并让它们在冬季放开歌喉。
它不仅带给爷爷快乐,还为爷爷写作助兴加油,成为爷爷书斋中的一道风景……(选自《从维熙散文精选集》)9 . 文章讲述了“我”与蝈蝈之间的两个童话,每个童话又分别展现了两个场景。
阅读文章,按时间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个童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蝈蝈在入冬时死去,我厚葬了它们。
第二个童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 文章从年夜里蝈蝈的吟唱写起,有何好处?请加以分析。
11 . 第二段中作者称蝈蝈为“小稚友”“来自乡野的小小歌手”,你从这些称呼中读出了什么?12 .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结尾处作者为什么把蝈蝈称作“书斋中的一道风景”。
三、句子默写13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海棠不惜胭脂色,_________。
(《春寒》)(2)_________,菊残犹有傲霜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