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读书笔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书笔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此书成书于1753年,是卢梭阐述政治思想的一部著作。

卢梭认为,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人的困苦和奴役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才出现的。

他认为,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但是人们力求生活的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类为此既是在进步,也是在退步,因为文明的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向前一步。

到了专制暴君的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了极端。

但是这个定点同时就将转化成像新的平等进发的起因和基础。

也就是说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发展轨迹是一个抛物线的发展态势,两端不平等表现的最小,而中间,以专制的出现为标志,就达到了巅峰。

这个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同时在此书中很多的关于原始状态的描述,也和马克思认为的人类发展初期的设想也是不谋而合的,或是卢梭在一定的程度上启迪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史的认识。

卢梭在献词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人民一旦过惯了在首领的统治下的生活,就不可能从这样的一个状态中走出来。

如果他们试图摆脱枷锁,他们将给你国家的远离自由:他们将把与自由背道而驰的恣意行事和胡作非为当成自由:他们的革命最终将使他们落入蛊惑家的手里,使他们身上的枷锁更加的沉重。

的确,纵观整个中国的帝国史(也就是现在的一些史学家一直以为的所谓的封建史),这样的一个论断是再为正确不过了。

在封建社会的草创时期,也就是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是那样的薄弱,秦汉的郡县制相比于唐宋的府道制,再到后来元明清时期的行省制度,无一不是一步步的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这样的一个发展脉络,就是卢梭说的枷锁一步步加重的过程。

从汉唐的盛世,再到帝国的巅峰时代两宋夏金元时期,再到明清的万马齐喑,思想界死气沉沉,文字狱屡见不鲜的现实,也无一的不是在说明这个枷锁在不断的加重。

这两个侧面只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瞥,有太多的史实可以印证这个样的一个论断。

在序言中,他提出了研究不平等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人本身的认识。

必须坚持的一个线索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他这样写到:如果不首先从对人本身有一番认识开始,又怎么能够找到人与人间不平等的起因呢?如果不从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沧桑在人的本质上引起的变化着手研究,又怎么能够了解大自然创造的人是什么样子?他很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影响,他说:“在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之下,由于种种不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由于在获得了许多的知识的同时也接触了许多了谬论,由于身体的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可以说,人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他还对自然法的定义的基础是基于人的理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自然法的出现是基于“两个先于理性的原动力,其中的一个就是极力的推动我们关心我们的幸福和保存我们自身,另一个将使我们看见有知觉的生物尤其是我们的同类死亡或是遭受痛苦的时候产生一种天然的厌恶之心”。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卢梭认为,自然法的出现是基于人们的自保之心和怜悯之心的,也可以看出卢梭和众多的自然法学家,尤其是美国的联邦党人有极大的区别,他是坚持人性本善的。

这是众多的自然法学家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这也是卢梭思想的独到之处。

他在批评自然法基础是理性这样的一个观点时还这样的说:“我们就用不着先把人造就成哲学家,然后才把他们培养成人,他们也不必非要等到理智姗姗来迟的教导启发他们,他们才知道对人应尽的义务。

”人的理性是不断的发展的,但是与此同时,人的天性却因为人的理性的发展而一步步的窒息。

于是制定法就出现了,因此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卢梭认为制定法的出现是因人的理性的发展,但是自然法的出现却是基于人的天性。

在书的小引中,有这样的一段很有意思的话,说:在事物的进步过程中,什么时候权利接替了暴力,天性开始服从于法律;其次,还要阐明是由于什么样的一连串的奇迹,才使得强者决心为弱者服务,才使得人民决定牺牲自己真正的幸福去换取臆想的安宁。

读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我们到底是被法律解放了还是被法律束缚了。

书是分为两个部分的,第一个部分主要的讲卢梭设想的一个原始状态,其中贯穿始终的都有一个观念,那就是人的自保之心和怜悯之心。

同时还有一个观念就是人不会有如自然法学家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因为那是要基于一定的抽象的。

在卢梭的论述中有很多的对现实的不满,在他的这本论著中也不乏对现实的抱怨,在第一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让我不敢小视一个人的写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思想的影响。

“我们大多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保持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的,有规律的和孤单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痛苦几乎可以避免。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书的译者告诉我们的卢梭写这本书的环境是独自一人在山林里苦思冥想写出来,因为在孤独的状态给了卢梭很多的思想的空间,所以卢梭对作为一个思想家,对安宁的生活是很喜欢的。

于是就会反映在他的书里,但是我要说的是,人的生活焉能只是归于卢梭所说的平淡?同时他还设想了人类智力的发展过程,从而从根源是说明了人类的不平等的起源。

例如他说:“正是由于他认识到了他有这样的自由,所以才显示出他心灵的灵性。

”可见对自由的认知是人类心灵发展的重要一步。

同时他还说明他对语言的发展的认识。

是由概念性词汇,逐步的想抽象性词汇发展。

在他的著述里,还提出了让伦理学家很难接受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人智力的发展是由欲望推动的。

他说:“不管伦理学家怎么说,人的智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欲望来推动,但是大家也一致公认,人的欲望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智力来得到满足。

”可见,欲望和智力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还有,他还说出了什么样的一个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的社会。

他这样的写道: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一位的人的指挥更幸福。

这就话,换言之就是:自由高于一切。

同时他还说出了法律和欲望的关系,他说:“人的欲望越是强烈就越蓄养用法律来约束,但是,从我们的当中每天由此中欲望造成的混乱和罪行就可以看出,法律在这个方面的力量是那么的薄弱。

此外,我们还需要研究这种混乱的状态是不是由法律本身引起的,因为,虽然说法律能制止这样的混乱的产生,但是毫无必要用法律开制止没有法律反倒不会产生的坏事。

”这样的一个矛盾是怎样得到的,我想还是因为卢梭设想的原始状态太过理想了。

书的第二部分,是书中的精华所在,也是论述最精彩的地方。

第二部分一开始就给我们揭示了私有观念的产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这样论述的: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要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且找到一些头脑很简单的人相信他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真正的缔造者。

但是,如果有人拔掉他插的界桩或是填平他挖的界沟,并且大声的告诉大家:“不要相信那个骗子的话;如果你忘记了地上出产的是大家的,土地不属于任何人,你们就完了。

”——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他将使人类少多少罪恶的事情,少发生多少战争和杀戮人的行为,少收多少苦难和恐怖之事的折磨。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总共有六部分,包括献辞。

序、本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作者附注。

该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

1、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要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必须从认识人类本身开始。

而认识人类本身又必须从人类的原始状态即从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开始考察。

在卢梭看来,自然人就是原始人或野蛮人。

他们漂泊于森林中,既没有农业、工业,也没有语言、没有住所。

没有战争。

自然人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他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伤害意图,甚至他也许从来不能辨认他同类中的任何人。

这样的野蛮人没有多少情欲,过着孤独生活,所以他只有适合于这种状态的感情和知识。

他所感到的只限于自己的真正需要,所注意的只限于他认为迫切需要注意的东西。

而且,他的智慧并不比他的幻想有更多的发展。

即使他偶尔有所发明,也不能把这种发明传授给别人和后代,因为他连自己的子女都不认识。

偶尔的技术发明随着发明者的死亡而消灭。

在这种状态中,既无所谓教育,也无所谓进步,一代一代毫无发展地繁衍下去。

每一代都从同样的起点开始。

“许多世纪都在原始时代的极其粗野的状态中度了过去。

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

”(第107不难看出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具有先验的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道德基础。

卢梭一生始终具有浓厚的宗教道德救赎情怀。

这是他自己认为他和其他启蒙思想家最后分道扬镳的根源。

虽然卢梭一再说明自然人和儿童一样,是非道德的,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既不会去侵害别人,也不会对别人加以报复,只知道自我保存,一有危险迅速逃离,但是卢梭认为自然人具有天然的怜悯心,不忍看到其他有感觉的生物、特别是自己的同类遭受痛苦或灭亡的打击。

这种怜悯心其实就是道德当中的善的表现。

而且自然人的孤独也隐含着这样的含义:自然人不会去于涉、侵害其他人的自由,完全服从自己的自然的善良的本性。

因此卢梭的自然人是一种道德理想下的个人的抽象。

卢梭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地保护自然人,其实就是要保存他的道德理想。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也就是人类的“原始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原子的个体,彼此之间毫无联系。

因此在自然状态,没有奴役也没有屈服,“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

卢梭在此书中多处用抒情的笔凋,赞扬了自然人和自然状态,以致伏尔泰看了卢梭的书后给卢梭写道,看了你的书后真想四肢伏地而行。

显然,自然人和自然状态是卢梭的一种抽象。

因为卢梭认为要认识社会必须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而要从人类现有性质中辨别出哪些是原始的、自然的,哪些是人为的、发生了异化的,并非易事。

卢梭在近代科学影响下想到了实验法。

然而,要达到认识自然人的目的,必须做什么样的实验呢?在社会中,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做这些实验呢?卢梭认为即使是大哲学家也无法进行或指导这种实验,最有力的执政者也不能进行这种实验。

但是卢梭认为,这种方法是解决我们对于人类社会真正基础的认识上无数困难的惟一方法、因此,他采取了“理想实验”方法,用想像的方法,剥去了社会加于人身上的一切(正如伽利略在头脑中用想像排除物体运动所受到的阻力一样),设想出了人的自然状态和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人。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一切事实撇开,因为这些事实是与我所研究的问题毫不相于的。

不应当把我们在这个主题上所能着手进行的一些研究认为是历史真相,而只应认为是一些假定和有条件的推理。

这些推理与其说是适于说明事物的真实来源,不如说是适于阐明事物的性质,正好像我们的物理学家,每天对宇宙形成所作的那些推理一样。

”(第71页)因此卢梭完全是从思维出发,从想像出发,空想出现在并不存在、过去也许从来没有存在过、将来也永远不会存在的自然状态和自然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