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3期 2 O O1年8月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SHA UN/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1 6N0 3
Aug 2 O O 1
商业银行存款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张保中 (长沙电力学院财经系,湖南长沙410077) [摘要]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化严格规范和约束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但存款市场仍有增长潜力.遗就要求商业银行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存款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48 【文赫标识码]A 【文章嫡号]1007—6271(2001)03—0055—03
ResearchmM 删i雌stratc ̄s of 删tMarketforCommerdalBanks zH c BB ( Finance &佩 . 删触 U ̄ers毋 日 Power, 出, 410077.‰) Abstrad: 肌萨8 in national pdlewes,rod邮 c eavironments ah ̄'e stile coftstraJnt and binding for c ̄ial banks to absorb dep I.Ihn the p ̄sent t ̄o',cth pot ̄alnl in p I m asks oa-rtner ̄nl s to adopt compalible marketing gh址e 嘲 Key w0rds:deposit啷Ikd;Tn di ;
存贷款是银行的基本业务,商业银行就是用存款发放贷 款,因此,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经营起着基础性作用。我国 银行金融工具单一,负债品种的选择渠道十分有限,而经济 环境和国家有关政策严格约束和规范着商业银行吸收存款 的行为,与此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金融市场 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资金,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 激烈。本文试图通过银行吸收存款面临的不利因素和存款 市场增长潜力的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存款市场营销策略。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面临的不利因素及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 度,与此相适应,银行实现了快速增长。但随着政策调整和 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吸收存款面临着诸多不利因 素.主要表现在: 1通货紧缩是宏观经济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扩 大内需.抑制通货紧缩.央行曾七次降息,利率已降到了很低 的水平.利率对存款人进行储蓄投资已没有吸引力。为了开 辟税源、体现社会公平.同时也为了抑制通货紧缩,政府于 1999年11月份又开征储蓄利息税,使存款人实得利息收入 进一步降低。一时政策调整效应凸现.各家金融机构的储蓄 存款增势减缓,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年城 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9621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1 6%, 增幅比上年束下降3.8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年6月、1O月和 11月新增储蓄存款出现负值,储蓄存款减少数额分别高达 25亿元、94亿元和84亿元。储蓄增幅下降并在某些月份出 现负增长的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2.投资渠道多元化分流了存款。随着投资渠道多元化 的发展,使居民将更大比例的增量收入、甚至原存于银行的 存量存款收入向其他的投资品种转移,特别是一年多的牛 市,使大量的储蓄资金流向股市。 3.居民的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影响了储蓄率的提高。国 家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居民 消费,刺激了居民的有效需求。个人住房、个人电脑及旅游 消费等已成为城市居民一个又一个的消费热点,影响了储蓄 存款的增加。 4 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加强及存款实名制的实施,使得灰 色资金和违法资金从银行存款中抽走。部分对公存款和以 私人名义在银行开户的单位小金库的一些存款者为避免巨 额资金曝光,将一部分储蓄存款从银行转出,从而挤掉了储 蓄中的 水份”。
收稿日期:2001—02—25 作者简介:张保中(1965一),湖北蕲春人,长沙电力学院财经系昌4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财政金融研究。
55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5.近两年城乡居民收人增长缓慢,是银行存款走低的一 个重要原因。不少企业效益不佳,职工收人下降。农民由于 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和外出打工人员减少,收人增加不多。 6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造工作的基本完成,以及国内不断 有新的商业银行在组建.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 烈,竞争首先在争夺存款资源这一领域展开。而国外的商业 银行正伺机大举进人中国,人民币业务最终也要向它们开 放,预示着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商业银行面临的不利因素大都是长期性的影响,尤其是 投资多元化、居民消费观念变化、业内竞争程度加强等因素 将会永远伴随商业银行的运营过程,对商业银行的运营将产 生新的影响: 首先.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目前国有商业 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经营效益不佳。之所以设有出现重 大的、大面积的支付风险.主要是有高速增长的储蓄存款的 支撑,一旦储蓄存款出现大的下降,势必对商业银行的正常 经营产生较大冲击,对个别银行来说,这种冲击也许是致命 的。这就要求银行要加强并优化资产管理,尽快减少不良贷 款,降低呆滞贷款的比倒。 其次,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成本是影响经济效 益的重要因素,存款规模的大小,对银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 响。存款有规模效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银行吸收的 存款越多,单位存款分摊的成本越低。存款规模的减小,单 位存款的成本上升,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再次,制约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削弱了商业银 行的竞争力。存款是银行的生命线,存款的规模决定着银行 的贷款规模。近年来,随着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 轨步伐不断加快,新建商业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外资银行 的陆续进人,整个商业银行群体在经营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 越来越大,而存款的相对规模(指存款总量占GDP的比例)这 块蛋糕设有相应增大,反而缩小了,对于商业化运营经验不 足、机制不活、不良贷款比倒高的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 升,是个严重的考验。 二、存款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资金分流是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的影响,储蓄存欹几 乎不可能再现2o世纪9o年代中期的辉煌。但是,银行在社 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独特,储蓄本身具有后备性、安全性、灵 活性的特点,使得银行储蓄不可能丧失其持续增长的内在基 础 存款市场的增长潜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储蓄仍是不少居民偏好的一个投资品种。首先,城 市中的中高收人 康型家庭仍会将部分收人存人银行。这 些家庭已基本完成了 家庭基本建设”,从住房到家用电器均 已购置齐全或完成了更新换代,短期内进人了消费“体眠 期”,他们从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不会将资金全部投资于股 市,储蓄仍为投资方向之一;其次,社会中低收人家庭仍会将 存款作为投资的重要选择,甚至是首选。他们承担风险的能 力较弱,一般不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也没有能力进行其他 投资.储蓄的低风险比较对他们的胃口。事实上,我国居民 56 储蓄存款规模虽大,但真正有投资能力的人并不多。只要能 领取固定的利息收人,他们还是愿意把资金的使用权转让出 去。根据20(10年3月作出的城市居民投资意向诃查,有 35%的居民投资意向为证券,32-8%的投资意向为保险,32. 2%的投资意向为储蓄.储蓄仍是居民重要的投资品种 二是储蓄是居民安排未来生活的一种需要。根据中国 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次居民储蓄调查资料显示:60 5%的居 民表示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是储蓄增长的主要原因.37.8%的 居民表示增加储蓄是为住房、教育、婚姻、亲属扶养等需要作 准备。尽管利息收人已经很低.该存的钱居民还会继续存。 此外,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勤俭节约、量人为出的传统,接受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现代消费理念还有一个过程。 三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投资渠道不畅,使得存款成 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一般 居民很难找到理想的投资项目。投资国债受发行期限、渠道 限制;投资股票风险太大;经商、投资实业等又受能力等因素 的限制{其次,政策与法规环境不配套,使具有投资能力的个 人持币观望,不敢贸然“下海”。再次,个别企业经营不规范, 些经商户往往被职能部门吃拿卡要。这些因素在一定程 度上减少了储蓄分流的比例。 四是企事业单位的短期闲置资金仍然选择储蓄。因为 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单位进行短期的证券 投资受到政策的限制,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困难,一般没有 能力从事证券投资。 五是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网络银行的 出现,为存款市场的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银行信用及先进 的服务手段开始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现金流 通逐步被方便、快捷、安全的电子货币所取代,由电子货币吸 纳的资金逐渐成为银行储蓄的主要来源。这些突破传统方 法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动着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 三、存款市场开发的营销策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领域的 竞争十分激烈,但由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采取严格 的审批管理制度,竞争主要不是通过负债产品创新的方式进 行的。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开发存款市场主要有以下一 些营销策略: (一)强化服务,提高服务水平。社会和客户对服务的要 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利率受到央行严格控制、存款收益极 低的情况下,服务是客户储蓄增值的重要方式。商业银行要 确立顾客至尊的理念, 服务吸收存款,服务不能停留在简 单的服务态度的层次上,而是要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 效率、服务态度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首先,信息时 代对金融服务效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商业银行能 够提供“AAA式”[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 w}le )、以任何方式(Any ̄,ay)]服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 各 种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手段, 满足客户方便、快捷、安全的 需要,技术和硬件是服务的载体,加强技术和硬件建设本身 就是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调查了解客户对银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