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论坛 2006年4月 第4卷第4期(总第38期) Chinese Medicine Forum 门诊处方合理用药分析 黄国平 黄山市人民医院(安徽 屯溪245000)
【摘要】目的了解门诊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抽查处方按处方用药品种、处方金额、 注射剂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逐一审查,并统计分析。结果4个季度共抽查处方3183张,各季度大于或 等于6种处方比例为3.4%--9.6%,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65.2~70.9元,注射剂使用处方比例为31.2%--37.6%(其中静脉注射 占注射给药69.3%--80.9%),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47.0%--56.2%(其中联用处方占抗菌药物比例为l9.7%~22.3%,使用前3 位者为左氧氟沙星、抗克、罗红霉素和头孢克洛),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为4.1%~6.3%。结论我院临床上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但 仍需加以改进,克服其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保证患者合理用药。 【关键词】门诊处方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为促进门诊病人合理用药,对我院门诊处方进行合理用药 调查,现报道如下: l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随机抽查我院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 30日各季度每月1日门诊处方共3188张。 1.2方法:按处方药物使用品种、处方金额、注射剂使用、抗菌 药物使用及不合理用药情况逐一审查,统计分析。 2结果 各季度处方用药种数及比例见表l,处方金额见表2,使用 注射药物处方及比例见表3,各季度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见表4, 不合理用药处方及比例见表5。 3讨论 3.1处方药物种数:处方中药物使用的种数与不良反应有密 切关系。一般来说,药物使用品种数越多,则药物问的相互作 用也越多,不良反应也就越大。据文献报道…,联用药物小于 或等于5种,则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种以上为18.6%。 因此,临床上药物联用不能太多。为此,有关部门也做出了规 定。我国2004的9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规 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而安徽省诚信医院则要求低 于3种。我院临床上大于(等于)6种药物联用4季度为3.4% 9.6%,不到10%;小于(等于)3种药物联用为80.1%~84. 2%占绝大多数;大于10种药物联用仅2004年存在。可见我院 处方药物联用还是基本合理的,临床上诊病时基本能按照疾病 的缓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开具处方。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处方药物联用较多,甚至大于10 种。故临床上应引起注意。 3.2处方金额:由表2,各季度平均每张处方金额65.9元~ 70.9元,低于安徽省诚信医院标准(每张处方低于100元)。可 见,我院处方金额比较正常,临床上用药大多还是为患者的经 济情况考虑的。 34一 [文章编号]l812—786x(2o06)4—0034—03 但是,由表2,金额较大处方(每张大于100元)依然存在, 各季比例为20.0%~22.8%,个别处方达近千元(984元)。主 要原因是开高档药如强力阿莫仙(注射液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 钾)、华克盾(二乙酰乙二胺注射液);疗程较长如丽珠胃三联70 天;药品重复如小牛血蛋白提取物注射液伍用吡拉西坦注射液 等。为了降低医药费用,保证广大患者看得起病,国家采取了 许多办法,如药品招标等。其中,限制大处方就是一项重要措 施。因此,临床上大处方要认真对待。 表1各季度处方用药种数比例(%)
毂处方总数 4 6
季度竺妻 平均大于100元比例(元) 处方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药论坛 2006年4月 第4卷第4期(总第38期)Chinese Medicine Forum 表3各季度注射药物使用及比例 3.3处方注射剂使用:表3显示,各季度使用注射剂的处方占 调查处方的31.2%~37.6%,低于安徽省诚信医院的标准(低 于60%),属于正常。其中,注射剂的给药方式又以静脉给药为 主,占注射给药的69.3~80.9%。说明临床上在选择给药途径 时偏向于静脉给药。认为静脉给药作用强、起效快。但忽视了 静脉给药不良反应较大,如输液反应、静脉炎、输液微粒造成肺 组织肉芽肿等,同时,过度使用注射剂还可增加费用。因此要 限制注射剂的使用【 。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凡是121服能 达到效果的,就不要注射;能够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注射。 应尽量避免因使用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表4各季度抗茵药物使用比例(%)
注:表中左氧为左氧氟沙星,抗克为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克洛为头孢克洛。前3位抗茵药物品种按其处方使用数排序。 表5各季度不合理用药处方及比例
3.4抗菌药物的使用:由表4,各季度抗菌药物处方占处方总 数据的47.0%~56.2%,低于安徽省诚信医院标准(低于 60%),属于正常。抗菌药物单用占抗菌药物的80%左右,占主 导地位,这是合理的。但是,临床上抗菌药物的联用仍然存在, 甚至是4联使用,如l例头孢曲松+头孢氨苄缓释剂+罗红霉
素+美他环素,其中头孢氨苄和头孢曲松为速效杀菌剂,而罗 红霉素为速效抑菌剂,二者为不合理联用。因此,临床上仍应 注意合理用药。 各季度抗茵药药品使用前3位的品种是左氧氟沙星、抗 克、罗红霉素及头孢克洛,各季度前3位抗茵药物占抗茵药物 处方总数的32.9%~52.0%。抗克(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 囊)中头孢羟氨苄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甲氧苄啶为抑菌剂,二者 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加疗效,受到了临床欢迎。罗红霉素因 给药方便,也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头孢克洛与头孢羟氨苄一样 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我院临床使用时间短,疗效较好,且头孢 克洛抗菌谱较其他第一代头孢类较广,故其受到了临床欢迎, 尤其是儿科使用较多。左氧氟沙星因抗菌作用方式特殊,临床 上也一直喜欢使用,但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喹诺酮类,应有限 使用,同时,还要注意勿用于d,JL,因其对d,JL发育有不良作用 3.5处方中不合理用药:表5显示,临床上各季度不合理用药 处方数占处方总数的4.1%~6.3%,不合理用药包括联用不合 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医药论坛 2006年4月 第4卷第4期(总第38期)Chinese Medicine Forum 理,如速效杀菌剂+速效抑菌剂同类药物联用或重复用药;选 药不合理如小于l2岁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对配伍输液的选 择不合理;用法不合理如短效内酰胺类每天“qd”给药等。这一 方面说明临床上用药绝大部分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仍 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尤其是不合理用药有加重趋势。因此, 临床上不可掉以轻心,要始终重视合理用药问题,保障患者用
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陈世铭,主编.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与处理.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6 [2]曾繁典.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与I 床合理用药.医药导报, 2003.22(1):3
腹部纵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365例临床观察 尹艳华 应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北应城432400)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纵切口皮内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5例经腹壁纵切口实施手术患者行皮内缝合,并观察其 愈合过程,与传统丝线缝合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行皮内缝合患者术后伤口愈合佳,感染率低,切口整齐、美观,下床活动早, 切口疼痛轻,同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妇产科术后腹壁纵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效果可靠,缩短住院日数,符合微创、美观、实用特 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部纵切口皮内缝合微创 [中图分类号]I l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8l2—.786x(2006)4—0036—01 l资料与方法 手术后住院日数见表2;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5年住院经开腹手 术治疗患者365例,年龄l8至62岁,体重4l至68公斤,分别 为子宫肌瘤及腺肌病210例,卵巢肿瘤90例,疤痕子宫剖宫产, 异位妊娠及其它165例。手术指征、病人年龄、营养状态均无 差异,均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 染。 1.2手术方法及缝合方法:采用腹壁下段正中纵切口长5~ 14crn常规手术缝合腹膜、腹直肌前鞘及皮下组织后采用南通华 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4/0消毒可吸收性合成缝线,进行真皮 内连续包埋缝合,及在切口顶端两侧用薇乔4/0缝线穿过皮下 组织打结后行真皮内连续缝合,每一针出针点与下一针进针点 结合整齐,使缝线呈平行线,似一切线状,3~4针后拉紧缝线交 助手,至切口另一端时穿出皮肤在皮外打结,5日后剪除皮外线 结。 2结果 2.1切口愈合情况:观察组伤口甲级愈合364例,乙级、丙级 均为0,而对照组甲级愈合348例,脂肪液化7例,丙级愈合0 例(P>0.05)。对照组有4例切口愈合欠佳,拆线后伤口有表 浅裂开,局部有少量渗出,经短期换药后伤口痊愈。 2.2手术时间:见表l。 表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表2两组术后住院日数比较 3讨论 ‘ 薇乔消毒吸收性合成缝线是由40%乙交脂和12%左旋丙 交脂共聚而成,及与等量的硬脂酸钙共聚物混合而成的涂层制 成。为非抗原性和无致热原性。“薇乔”缝线通过水解反应使 共聚物降解成为乙二醇和乳酸在体内吸收和代谢。其抗张强 度大,柔韧性好,操作顺手,能顺利通过组织且损伤小,组织反 应轻。 本文通过两种缝合法对比认为:腹壁纵口皮内缝合具有住 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早,伤口愈合佳,患者术后伤口疼痛轻,感 染率低,切口整齐。符合微创、美观、实用特点,值得进一步推 广运用,深受患者及家属欢迎。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7 [2]邵玉龙,赫惠芬.吸收性合成缝线缝合剖宫产腹部切口171 例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14):218 [3]陈萍.皮内连续缝合法在会阴切开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 科与产科杂志,1999,3(15):1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