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韵之河南豫剧总论(引言)豫剧资料介绍第一章:豫剧解析(一)豫剧艺术解析(二)豫剧流派第二章:豫剧名家(一)豫剧名旦六大家第三章:豫剧剧目及发展问题(一)豫剧剧目(二)发展历程(三)发展问题第四章:豫剧与黄梅戏(一)仝亚南豫剧展示(二)梨园春豫剧(三)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第五章:结束语总论———豫剧资料介绍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调”,又称“现代戏流派”。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章——豫剧解析(一)豫剧艺术解析豫剧以唱见长,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
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
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吐字清晰,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
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二)豫剧流派豫剧流派可分为因流传地域、语音不同形成的区域性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表演、唱腔风格、弟子传承不同形成的风格流派。
音乐和地域流派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
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
其中"祥符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1.祥符调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
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张岫云、宋桂玲、王秀兰。
2.豫西调(西府调)。
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
慷慨、激昂。
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
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李斯忠、刘忠河。
4.沙河调。
活泼婉转,激昂嘹亮。
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
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
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
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
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
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第二章:豫剧名家(一)豫剧名旦六大家陈素真(1918.4.30 -1994.3.29),17岁就被誉为“河南梅兰芳”、18岁又被誉为“豫剧皇后”、23岁在西安又荣获“豫剧大王”的美誉。
豫剧自陈素真起,格局一新。
开创了豫剧雅致化一个新时代。
唱念做打影响其后旦角行当。
代表剧目《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春秋配》、《拾玉镯》、《凌云志》、《涤耻血》、《霄壤恨》、《三拂袖》、《义烈风》、《女贞花》、《柳绿云》、《克敌荣归》、《伉俪箭》、《巾帼侠》。
先后有邹少和、程砚秋、田汉、曹禺等因敬服陈素真而题词。
常香玉(1922.09.15 -2004.06.01),“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开创了豫剧旦角真假声结合唱法的先河。
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培养的弟子有韩玉生,高玉秋,孙玉菊,小香玉,王惠,李金枝,汪荃真,朱巧云、范军等一大批优秀演员,成为当代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崔兰田(1926 -2003),崔兰用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在“豫剧十八兰”当中,其成就和影响为最大。
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
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
崔派唱腔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对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回,生动鲜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
马金凤,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
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
她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
阎立品(1920 -1996),她的表演体现七分神韵,三分造型,重神传神,运神展姿,造姿展美的艺术风格。
在行腔上追求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常常为扩展音域,求一新声,苦咏千百遍。
代表名剧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坠》、《碧玉簪》、《盘夫索夫》、《西厢记》等等。
桑振君(1929-2004),自幼学习河南坠子,后改学豫剧。
桑振君不仅继承了豫剧不同地域派别的演唱传统,而且擅长从各种表演流派以及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精华,发展变化,而后融会贯通,最后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
第三章:豫剧剧目及发展(一)豫剧剧目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
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
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配》、《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风雪配》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进入21世纪,豫剧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如《铡刀下的红梅》、《常香玉》、《新白蛇传》、《村官李天成》、《程缨救孤》、《清风厅上》、《香魂女》等。
(二)发展历程1924年,河南王义成的《豫剧通论》,发表于《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当时他写的文章,不是专指河南梆子,而是指河南的所有剧种。
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豫剧之名的正式由来,还得从建国以后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梆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在省内,而且在沿边省份传播。
1950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为发展戏剧事业,曾派人到郑州招收一批河南梆子演员到武汉,组成了以王若瑜(即陈素真)、王魁元、黄忠祥为首的“群众河南梆子剧团”。
1951年,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在武汉举行春节联欢会,群众河南梆子剧团的演员李景萼等演出了《拷红》。
演出结束后,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李景萼等演员。
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河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
”同年8月间,该剧团到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前,将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群众河南梆子剧团”改名为“武汉市群众豫剧团”,河南梆子公开打出了豫剧的旗号。
1952年l2月,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在北京举行。
香玉剧社的河南梆子剧参加了会演,在这一次会演中,官方改河南梆子称呼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
此后,我国各地纷纷成立豫剧职业团体,迎来了豫剧的大繁荣时代。
(三)豫剧发展问题豫剧经过自身不断地成长壮大深深的根植于中原沃土,并广泛传播于各地,尤其是近年来豫剧的发展速度较快,除了国内一线上海、广东等城市外,也广泛传播于海外并走向世界。
但是随之而来也伴随着发展的问题:1.豫剧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化的规范。
2.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豫剧本应该被很好的传承,但是随着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豫剧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挑战。
3.豫剧近年发展仅仅局限于形式的创新,并没有实质的创新。
形式有所创新《梨园春》等节目的发展使豫剧再次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豫剧的发展实质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变。
4.豫剧的发展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
作为一种本土文化,豫剧在现代社会的成长并不尽人意,伴随着大量的原因使之发展一再受挫,同时也抑制了豫剧文化产业的发展。
5.豫剧的发展虽然在近年来有所进步也走进了世界,但是在国外的发展并不是很好。
很多时候只是被外国人当成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并没有理解这一文化背后的内涵,反而会使豫剧在国外的发展定位失败。
豫剧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但是好在豫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正在得到宣传、进一步的认可。
尤其是针对豫剧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措施促使豫剧的发展更为进步。
1.国家高度重视豫剧的发展状况并针对其问题采取了具体的措施使之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2.作为一种文化,豫剧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对象,针对豫剧的特点,相关文化产业企业对豫剧进行了宣传与保护,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