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论文摘要 改革开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并从多个角度阐明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进一步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 收入差距 现状、原因与对策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目 录 引言 ……………………………………………………………………………………1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
(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2 (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2 (二)城乡经济因素 ……………………………………………………………2 (三)城乡教育因素 ……………………………………………………………2 (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3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3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 (二)改善农村经济发展 ………………………………………………………4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 四、结论 ………………………………………………………………………………6 五、参考文献 …………………………………………………………………………6 1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也快速扩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产生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最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用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19322.0亿元,增长了约14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3.84 万元,增长了约100倍。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12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约72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7.1%;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12年的7917元,增长了约59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0.8%。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也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在传统体制初步建立的1957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为农村居民收入的3.48倍。到文革前的1964年,前者是后者的2.38倍左右。这一差距一直持续到1979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2。
1 参见“数据统计年鉴”,2013年。
2 参见中国广播网,“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 城乡收入差距大成难点”,2009年12月22日。 2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4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917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1∶13。 这个比值不能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实际的城乡收入比应为5倍左右。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我国的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的水平。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一个久远的历史现象,在建国后强调工业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的制度束缚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形成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社会单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到现在2013年,我国还一直以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城乡经济因素 我国城乡固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通流,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剪刀差”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加发达地区本已经相当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城市偏倚型的资源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城乡之间的固有财产一直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前,城乡之间尽管有2.57倍的平均收入差距,但是当时的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并不比这个数字高。当时城镇居民基本不拥有住房,都是租公房住。据数据显示,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但是截至城镇房地产价格大涨之前的2008年,仅城镇居民人均拥有的房产价值已经是农村人均拥有房产价值的10倍以上。和城市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困难。农村居民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支持,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农业生产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含量低,很难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建的城镇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2011年04
月28日。 3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三)城乡教育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4。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 (四)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受社
4 参见中国青年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2004年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