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细化工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阐述了中国传统精细化工和新领域精细化工的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精细化工;现状;发展;预测 Abstract:Expound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field fine chemical industry as well as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e chemical industry from now on in China. Key words:fine chemical industry;present condintion;development; forecast 一、中国精细化工的定义 中国和日本把产量小、组成明确,可按规格说明书进行小批量生产和小包装销售的化学品,以及产量小,经过加工配制,具有专门功能,既按其规格说明书,又根据其使用效果进行小批量生产和小包装销售的化学品,统称为精细化学品。而欧美一些国家把前者称为精细化学品,把后者称为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起到“工业味精”、“工业催化剂”、和其他特殊功能的作用。 中国把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工业称为精细化学工业,简称精细化工。精细化工生产过程与一般化工(通用化工)生产不同,它是由化学合成(或从天然物质中分离、提取)、精制加工和商品化等三个部分组成,大多以灵活性较大的多功能装置和间歇方式进行小批量生产,化学合成多数采用液相反应、流程长、精制复杂、需要精密的工程技术;从制剂到商品化需要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主要是迎合市场要求而进行复配,外加的复配物愈多,产品的性能也愈复杂。因此,精细化工技术密集程度高、保密性和商品性强、市场竞争激烈。必须要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及时更新产品,做到多品种生产,使产品质量稳定,还要符合各种法规,做好应用和技术服务,才能培育和争取市场、扩大销路,才能体现出投资省、利润率和附加价值率高的特点。 1987年,原化学工业部对中国的精细化品颁布了一个暂行规定,将中国的精细化学品分为农药、染料、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颜料、试剂和高纯物、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和磁性记录材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粘合剂、催化剂和各种助剂、化学药品和日用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等11个大类。其中又将助剂分为印染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水处理化学品、纤维抽丝用油剂、有机抽提剂、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皮革化学品、农药用助剂、油田化学品、混凝土外加剂、机械和治金用助剂、油品添加剂、炭黑、吸附剂、电子用化学品、造纸用化学品及其他助剂等19个门类。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又把那些还未形成产业的精细化工门类称为新领域精细化工。它们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胶粘剂、生物化工、电子化学品、纤维素衍生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及其酯、气雾剂等。并把精细化工行业的产值与化工行业总产值的比率称为精细化工率,以此表征中国精细化工发展的程度。这与世界精细化工率的含义相同。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已达50%以上,日本的精细化工率最高,现已超过60%。 二、 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基本现状 精细化工产品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等各个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传统的 精细化工产品如染料、涂料、化学农药、精细无机化工产品等基础较好,生产规 模也比较大。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 水处理剂、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电子化学品、感光材料、合 成胶粘剂等产品的总规模已达800多力.吨,感光材料已达2500万平方米。新领 域精细化工产值约650亿元,从事生产的企业约4500多家,生产的产品品种数 量约7800个。另外,专门从事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生产的企业也有数千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精细化工行业已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大部分产品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有的还有相当数量的出口。有少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如柠檬酸、山梨酸、糖精、香兰素等。另外,一些以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也处于世界前列,如甜叶菊、茶多酚、木糖醇、天然色素等。 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的精细化工生产,大部分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 上海、天津和广东等沿海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有关部门先后在北京、济 南、无锡、杭州等地分别建立了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化学品、表面活 性剂、水处理化学品、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等多个研发中心,对我国精细化 工行业,特别是新领域精细化工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上世纪90年代 中期,有关部门又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化工基础和特点,在全国建立了南通、苏州、 无锡、中山、抚顺、湘潭、台州、湖州、泸州、德阳、芜湖、滨州、开封、辛集, 沙市等十五个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每个基地分工不同,从事不同领域的化学品 生产,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述基地中有 的发展速度快,有的发展速度较慢。另外,上述地区之外的一些其他地区利用自 己的优势加速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绩,如常州、南京等地。最近几年,又 有一些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工园区开发建设。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 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精细化工行业有了较好的基础和相当的规模,但与国外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差距如下: 1.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原材料消耗以及生产成本均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2.企业规模小。我国有数千家工厂可生产精细化学品,但与国外相比,规模 偏小。如我国饲料磷酸氢钙生产企业,多数为5000~10000吨规模,而国外多 为10万吨级以上,最大的50万吨以上。 3.产品品种少。如饲料添加剂,全世界已使用的有300多种,而我国不足 100种:食品添加剂全世界已有14000多种,而我国仅为国外的1,2。 4.中低档次产品多,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少。例如合成胶粘荆,我国现多为 脲醛胶、聚乙烯醇缩甲醛等。热熔胶产量仅占合成胶粘剂总量的3%。我国胶粘 剂产量占全世界的15%以上.而产值却仅占7.3%。 5.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6.应用研究和售后服务落后。
三、化工园区助推产业发展 精细化工产业门类众多,牵涉面广,受到产业政策影响很大。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建立具有精细化工特色的化工园区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有利于精细化工产业的上下游衔接,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近年来,许多省市都把建设精细化工园区,作为调整地方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新材料产业、推进集聚的重要举措。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化工基础和特点,在全国建立了南通、苏州、无锡、中山、抚顺、湘潭、台州、湖州、泸州、德阳、芜湖、滨州、开封、辛集、沙市等15个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目前,除了这些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外,我国主要化工园区又增加了以上海、南京和大亚湾等地园区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化工园区;以南通、泰兴和常熟等地园区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园区以及以陕西、宁夏等省区园区为代表的新兴化工园区。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精细化工生产大部分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和在建的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约有3000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区有60多家。特别是上海、江苏的长江两岸沿线地区,拥有10多个大型专业化学工业园区,其中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京化学工业区都是国家级化学工业园区;浙江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宁波、上虞等地区也都形成了化工产业的集聚区。这些化工园区绝大多数涉及精细化工产业。
四、发展重心转向技术创新与预测 面对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行业周期性回落等不利因素,加强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精细化工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高性能化、专用化、绿色化产品,已成为当前精细化工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今后我国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今年9月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上,李勇武会长指出,在传统产品出现过剩的同时,我国的高端化工类产品却严重短缺,部分高科技产品还处于空白状态,对进口依赖比较大。 技术创新对精细化学品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精细化工发达的日本为例,过去10年中,日本合成染料和传统精细化学品市场缩减了一半,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开发功能性、绿色化等高端精细化学品,从而大大提升了精细化工的产业能级和经济效益。例如,重点开发用于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等电子领域的功能性精细化学品,使日本在信息记录和显示材料等高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主导地位。在催化剂方面,随着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为适应无硫汽油等环境友好燃料的需要,日本积极开发新型环保型催化剂。目前超深脱硫催化剂等高性能催化剂在日本催化剂工业中已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脱硫能力从低于50μg/g提高至低于10μg/g,由此也促进了催化剂工业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用于石油化学品和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剂销售额也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已占催化剂市场半壁江山。日本催化剂生产和销售去年分别增长了7%和5%,打破了近6年来的纪录。
未来五年,随着国家对精细化工行业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将迎来大发展。值得欣喜的是,《“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指南》提出,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主要任务,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形成一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增长点,把精细和专用化学品率提高到45%以上。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煤化工等均被列为了发展方向。同时,针对传统化工产品利润下滑的问题,《指南》中指出,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列为“十二五”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要求三大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行业要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从“通用型”向“专用型”转移,同时提高甲醇、电石等结构性过剩行业的准入门槛,严控总量,加快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延伸产品价值链。相关专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精细化工产品为之配套,这将对提升化工精细化率产生很大推力,我国精细化工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实力将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