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中国化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 求不得、五蕴炽盛。 五蕴(五阴):色、受、想、行、识
14
②集谛---集,招聚之义。指造成世间人生 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造成人生痛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烦恼‛, 而烦恼是由‚三毒‛ [贪、瞋、痴]引起。 在大足六道轮回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猪、 蛇、鸽子。猪表‚贪‛,蛇表‚瞋‛,鸽 子表‚痴‛,这三毒蒙蔽了我们的真性。
10
大足六道轮回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 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业 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 为转移 从里至外分四圈: 中心圈: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 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二圈: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 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 道”、“饿鬼道”、“地狱道” 、“畜 生道” 。
21
教派:
大乘(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 小乘(Hinayana,音读‚希那衍那‛)。 区别: 小乘追求个人自我解脱, 大乘则追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认为任何人均可通过六波罗蜜来 求得解脱。
22
2、佛教的东传: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B.C2)有“博士弟子景 卢 受 大 月 支 王 使 伊 存 口 授 《 浮 屠 经 》” ――《三国志· 魏志· 东夷传》 汉明帝异母弟楚王刘英“更喜黄老学,为 浮屠斋戒祭祀”
32
(七)华严宗
因《华严经》得名。其创始人是终南山僧 人杜顺,正式创立‚华严宗‛的是法藏 。 ‚真心‛为世界本原‚尘相虚无,从心所 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 金狮子‚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 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 方生‛
33
四法界
18
④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正道”是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途径: 1、正见。正确的见解,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2、正思维。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凡一 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话 )、恶口、两舌等违背佛 陀教导的话; 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 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6、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 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 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7
十二因缘
8
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 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 中心是世界是苦的,主张前世因果,概括 为因、果。 ‚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 今世造因,来世受果。
9
六道轮回
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一切众生永远升沉 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 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 轮回。
17
③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 根源,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 只有消除欲望,入涅槃界,才能消灭苦因, 得到解脱。 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 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 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 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事法界:纷然杂陈的现象世界,心的具体 体现 理法界:清明纯净的本体世界 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指各个具体事物 。世间万事万物虽各具差别,都是同一理 体的随缘显现,故在本体上相同。世间出 世间的一切诸法都圆融无碍。
34
(八)禅宗
在唐代以及后世在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 大的佛教宗派,是禅宗。在印度,没有禅 宗,只有禅法。 禅法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小乘 和大乘之间是有区别的。禅宗所宗的是大 乘禅法,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 形成了一个独立佛教宗派。
3
诸法无我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 说明四相皆空,无我可得。众生因有妄想执著 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 ,妄执有我,因此就产生了我见、我痴、我 慢、我爱、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 受报,依因感果,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 之中。 涅槃意译为圆寂,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 思,涅槃即是佛教修行的人所证到的道果。
31
一念三千
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 天台大师谓:吾人一念贪欲心起即落在地狱法界 ;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饿鬼法界;一念愚痴心 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 修罗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 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厌离心起,即落 在声闻法界;一念因缘心起,即落在缘觉法界; 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萨法界;一念平等 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圆 融相摄,成百法界。
16
世俗世界的一切万法,都是依于善恶二业而显现出来 的,依业而生,依业流转,众生行善则得善报,行 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 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 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 、阿修罗道、畜生、恶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 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佛教中要人“修行”,脱 离六道轮回,从而离苦得乐。
15
人生之所以苦,源于内心深处的渴爱,这是造 就一切欲望的根本,是形成无法满足的欲望、 人类不满的来源。 因为就像极渴的人求水时的那种切望,所以叫 做渴爱。 渴爱是欲望根源的不满足性,这是陷人类于不 幸中的原因。渴爱也叫做无明。以此渴爱、无 明为基础,从中生起种种烦恼,污染心地,从 而陷入六道轮回之苦。
26
南北朝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佛性
3、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慧远以‚法性‛谈佛性; 梁武帝以‚真神‛谈佛性;竺道生以‚理‛ 说佛性。 竺道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顿悟成 佛‛
27
隋唐二代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 国佛教的成熟期 隋唐的佛教学说逐渐渗透了儒家的学说,把 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了。
29
(五)、法相宗(唯识宗)
创始人是玄奘和他的大弟子窥基。 教义是‚心外无法(物)‛‚万法唯识‛ 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 由‚识‛变现出来的。在心识之外,世界 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30
(六)天台宗:
创始人是智顗。以天台山为中心,以调和 各派为宗旨。 其教义是‚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空、假、中;《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 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提倡所谓‚止观法‛‚止观‛并重,‚定 慧‛双修。
11
大足六道轮回
第三圈: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 生、老、病、死诸般痛苦
第四圈: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 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 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宣扬人 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在轮盘上的六道佛光中,坐着许多佛和菩萨 像,意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
4
缘起说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 说‛ 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 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 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才得以成佛。 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5
缘起
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的意译。‚缘起‛就是‚ 依缘(一定的条件)而起(发生)‛。意思是一切 事物、现象乃至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因缘和合体, 都处于相续不断的因缘关系中,依一定条件而有生 灭变化。‚缘起‛是佛教思想的起点,也是佛教各 宗派所共有的理论基础。佛教以此解释宇宙万物、 社会乃至各种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生灭变化的内在 法则。 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僧肇《肇论》引 《中论》)(万物依因缘的聚合而成,故不能说‚ 有‛;又依一定的缘而有生灭变化,故不能说‚无 6 ‛。)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 与中国化佛教
1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产生: 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悉达多· 乔 达摩(约B.C565-485)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 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 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 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12
大足六道轮回
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 偈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 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 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 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13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八道‛和‚觉行圆满‛。谛:意谓 真理或实在 ①苦谛---是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 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的一切本质都是苦。 有四苦、八苦之说。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 ①无明 [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 ②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 ③识 [入胎、在胎、出胎后的识别] ④名色[识之所缘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⑤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⑥触[反应] ⑦受[苦乐等感受] ⑧爱 [贪爱、欲望] ⑨取 [对爱念生舍取之实际行动,如杀生、偷盗、邪淫,或妄语、 恶口]⑩有[善恶业的存在] ⑾生 ⑿老死 无明为缘引起行;行为缘引起识
19
六波罗蜜
佛陀叫弟子以六波罗蜜(六度)为行动准 则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萨行。六波罗蜜就 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 若 。 布施包括财施、无畏施、法施; 持戒分为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精进就是勤劳不懒惰,佛法中的精进是努 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