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前言部分我国自1989年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以来,风险投资活动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国内风险投资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主力是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在项目选择评估中比较侧重于项目的技术先进性,而忽视了其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性;缺乏“通才”式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等。

大多数投资公司基本上是站在促进科学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评估项目,进行项目的投资,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与国外风险评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传统的以财务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己经不能适应评价工作的发展,一些学者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多目标决策的方法。

国内有一些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决策评价方法也做了很好的尝试。

现有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层次分析法;一类是模糊多层次评判。

二、主体部分(一)国外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研究在进行风险投资前预测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风险预测取决于有效的风险投资评价决策过程.国外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风险投资家和金融界专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风险投资家用何种标准来评估一项投资项目的投资潜力?风险投资家利用何种模型来对投资方案进行决策选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Tyebjee和Bruno(1984)在定性阐述风险投资的评估准则的基础上,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模型,并且明确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五大类基本指标:市场吸引力、产品的独特性、管理能力、环境抵抗能力以及兑现能力。

该模型表明对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管理能力和环境抵抗力对预期风险产生影响。

Siegel、MacMillan和Subba Narasimha(1985)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研究中首次体现了对企业家素质和经验的关注。

他们利用信函方式,通过格式问卷,调查风险投资家评估潜力投资时所采用的评估标准,并对各指标的重要性打分,确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分为六个大类27项,包括企业家个人素质、企业家经验、产品的特色、市场特征、财政补偿状况、投资人员构成等。

Richard和Howard(1989)随机抽取了275家美国风险投资机构,对他们做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得出了由21条评价准则组成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排序。

得出的结果表明企业家素质和经验是风险投资家最为关注的。

Fried和Hisrich(1994)通过对美国硅谷、波士顿和西北地区的各6名著名的风险投资家进行的调研,分析提出了开展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三方面共15项基本评估标准,即:战略思想(包括成长潜力,经营思想,竞争力,资本需求的合理性等);管理能力(包括个人的正直,经历,控制风险能力,勤奋,灵活性,经济观念,管理水平,团队结构等);投资收益(包括投资回收期,收益率,绝对收益等)。

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决策程序模型,描述了从寻找项目到选择出正确方案的六步流程,同时总结出风险投资家在评估过程中采取的多种评估手段。

Graham Boocock和Margaret Woods(1997)对英国的风险投资基金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从投资经理们的对项目接受还是拒绝两方面的论证,得出了英国的风险投资评价选择的准则,主要包括风险投资公司的要求、项目特性、管理者/团队特征、行业战略等5大类10大项指标。

芝加哥大学的Steven N.Kaplan和Per Strsmberg(2000)第一次从项目评审和投资合同设计之问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他们直接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分析报告及备忘录入手进行研究,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他们对10家风险投资机构在42家风险企业中进行投资的58份投资分析报告和备忘录,进行了分析,他们全面关注了项目的筛选与评审过程,分析了风险投资家在投资前的活动中如何解决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该研究证实了风险投资家们普遍考虑的投资准则包括:投资机会的吸引力、管理团队、投资条款、投融资环境等。

同欧美国家相比,亚洲风险投资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的一些研究成果都比较局限在较小的样本。

例如Rah(1994)对韩国50个进行初创企业投资的总体中调查了20个样本。

Ray和TurPin(1993)对日本风险资本公司的投资评价准则进行分析也只取了15个样本,研究得出,在日本创业家的人格及经验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而财务因素则是风险投资中相对不重要的方面。

Ravinder K.Zustshi和Wee Liang Tan(1999)对新加坡58个风险总体中的31个样本进行了调查,得出了新加坡的风险投资家认为比较重要的指标,他们还分析了样本中较成功和不太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所采用的评估标准。

运用F检验表明,大多数指标的区别是不显著的,说明风险投资是个多阶段过程,对项目的评估只是第一步,投资与否还得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二)我国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我国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80年代—9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的研究,研究范围非常狭窄,风险投资没有真正作为金融来研究。

第二个时期(90年代后期开始)风险投资成为我国政协1998年的第一号提案后,国内的研究纷纷涌现,对风险投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还开展了有关课题的研究;许多专家就如何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如风险投资的宏观机制,包括动力机制、约束机制、环境机制等,还有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对策等。

作为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项目评估的工作在国内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重视。

由于国内接触风险投资比较晚,所以风险投资的评估工作起步也比较晚,但这也给国内的评估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国外研究少走许多弯路。

在这方面近年来国内专家也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提出了一些评估的模型和评估方法,对风险投资评估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理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刘常勇(1996)等对台湾地区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台湾地区创业投资事业的特点、经营形态和投资策略;同时总结出创业投资决策程序和评估准则。

决策程序包括如下阶段:投资方案取得阶段、投资方案筛选阶段、投资方案评估阶段和投资方案协议阶段;各阶段评估重点不同.评估准则主要归纳为经营计划书:经营机构;市场营销;产品与技术;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等五个方面的22个重要准则,他们认为台湾风险投资家最关注财务和商业因素、具体评价等。

东南大学的尹淑娅(1999)结合中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对Tybjee和Bruno(1984)的模型进行了修改,并运用权重和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的评估标准做出了量化,对我国风险投资评估的量化作了积极的探索。

但是修改的数学模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决定预期收益的预期风险的权重系数是如何确定的,以及当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数值计算出来后,应该如何确定一定的数值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投资决策的结果是否投资该风险项目等,这些都影响着模型的实用性和使用范围。

吉林工业大学的周乃敏(1999)对风险投资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天津理工学院的李建设(2001)介绍T Kaplan和Nordon(1996)的高技术企业战略评价指标体系。

同济大学的陈德棉、邹辉文等(2001)还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方法和评估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任天元在《风险投资运作与评估》的第五章对风险投资的评估中利用系统的方法将影响风险投资的因素分为:战略、人事与组织制度、企业文化和风险企业家素质、外部关系、经营规模,经济性等几类,从多方面对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进行研究。

唐翰柚从一般理论出发,系统的、定量的构建了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进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的综合决策体系,其中包括28个一般意义上的评估指标,6个一般意义上的决策阶段,并利用数学物理原理构造出一般意义上的评估函数,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武汉大学徐绪松和熊保平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构建了一个比较有实际意义且较全面的一个模型。

该模型考虑了信息不对称对风险投资家在项目评估中造成的影响,采用指标因素法构建了一个包括企业家特性子系统、项目特性子系统、企业能力子系统在内的三个子系统,共46个指标的评估模型。

2、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方法的运用专门对风险投资公司(家)投资决策评估方法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较少。

国外相关文献对风险投资项且决策的评价方法基本上是打分、排序(如前文介绍的美国几位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的研究)。

随着风险投资的发展,传统的以财务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己经不能适应评价工作的发展,一些学者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多目标决策的方法。

国内有一些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决策评价方法也做了很好的尝试。

现有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层次分析法;一类是模糊多层次评判。

减振春(1999)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风险项目的各种风险因素的指标权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了项目系统出现风险的概率。

张春英、姜丹(2001)分别采用层次模型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的集值统计原理来进行风险项目的评价,邓富民、刘柱胜(2002)等也采用层次模型分析法。

樊相如,沈良峰(2004)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集值统计原理和层次分析发的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价决策模糊层次择优模型,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考虑。

中南大学的扶缚龙、黄健柏(2002)在对现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行评估方法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各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性;二是没能给出综合权衡效益和风险的确定性评估结果。

针对以上两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基于KENDALL—W检验和多属性效用函数理论的风险投资项目综合评估方法。

赵秀云等(2000),张子刚等(2002)等分别讨论了实物期权理论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

陈华友、费群燕(2002)采用统计学中的平均差系数作为规模不同的风险投资项目方案的风险度量指标,并给出了其在净现值法中确定风险补偿率的应用。

另外,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中还涌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诸如:数据包络法(DEA法)、SMART法、人工神经元网络评价法等。

三、总结部分综上所述,从众多学者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指标的研究及观点来看,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