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凌取智,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院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梁雪松,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凌取智梁雪松(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展开了探讨: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关于诚信内涵和现代价值的探讨,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对策研究及研究的新视角和新途径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教育,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D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1)04-038-05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事关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伟业,大学生诚信与否及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是否快速振兴和繁荣。

因此关于大学生诚信及其教育的研究已然成了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及其分析大学生诚信现状及诚信教育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是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研究的起点。

近年,一些课题和论文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规模不等、地区广泛、覆盖大学生各个层次、年级的调查和分析研究。

如黄蓉生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06JZD0036)下的论文《大学生学习诚信的现状调查与深度分析》,在对全国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64所不同类型高校2万多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基础上,分别从总体情况和学校类别、学生类别、年级类别等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平时学习活动和考试中的诚信行为表现、诚信态度、失信动机以及失信原因。

另外,陈平主持的2006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CDY006)项目下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程度及成因》,常永军教授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ZZ0024)下的论文《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都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进行了较大规模和深入的调查及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客观存在的,但大学生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大学生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可以教育,诚信心理可以培植,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可以养成,这是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和分析后的共识,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起点。

二、关于诚信内涵及其现代价值的探讨诚信文化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于诚信文化的概念、范围和特征,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陈平认为诚信在古代的内涵为:(1)诚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2)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3)诚信是治理国家的政治道德准则。

而大学生诚信的现代价值归纳有四:第一,诚信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第二,诚信是大学生人际交流的基石;第三,诚信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第四,诚信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有学者认为,高校诚信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文明礼貌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乐于助人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诚信立人教育等。

就实际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而言,廓清诚信的内83涵和外延是有效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大学生中形形色色不诚信行为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诚信的内涵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诚信的外延界定上存在模糊认识。

如调查显示,作弊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认同感,并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弊持宽容态度,认为判断作弊这种行为是否道德,要与考试科目、考试规模、考试性质结合起来考虑。

有学生表示公共课可以作弊,专业课不可以作弊;小型考试如校内期末考试可以作弊,大型考试如高考、英语四六级考试不可以作弊;反对不复习完全依赖作弊的人,赞同复习了但没把握的同学作弊;并且还认为考试作弊是否涉及诚信,要看考试的目的,如果考试是为了检验能力,这样的作弊是可耻的。

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虽然没有单独的论文和专著的研究,但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散见于任何一篇关于大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的论文、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和专著,因为它是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应有之义。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先进青年的代表,也承载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期望和责任。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有关统计显示,在现任的国家各行各业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中,绝大部分是经过大学教育的。

因此,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意义重大。

同时,大学生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再加上其年龄较轻、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特点,其诚信品质是可以挖掘和培植的。

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现状的不足增强了大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诚信缺失几乎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最严重的道德问题————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拖欠贷款,寝室内盗,简历“注水”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大学校园正在遭遇一场诚信文明危机。

而在不尽令人满意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面前,大学生诚信教育者虽然从诚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现实情况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由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管理,不仅关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高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原因分析见于众多学者的研究。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刘唐宇等认为:诚信缺失现象是高校学生道德心理幼稚的反映。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20岁左右的年龄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正所谓:“性,犹湍水也,决诸西方则西流,决诸东方则东流。

”由于市场经济利益杠杆的作用和教育失误等众所周知的原因,社会上和大学生身边普遍存在着许多不遵守诚信道德原则的现象,特别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揭露出来或未被揭露出来的一些学术上的不良现象,而这些行为往往又因制度的缺陷使不守诚信者受益,从而给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以误导。

张文武认为:知行脱节、诚信意识淡薄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诚信认识不够的具体体现,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主观原因。

李文山认为: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受其自身年龄、经历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思想行为不稳定,意志不坚强。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各种热点问题的变化而变化,容易受到不良文化、西方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崇尚西方文化,背弃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2.家庭教育的影响93袁霞、刘美玉等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当着孩子的面谈论和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

如职称考试请人代考,作弊,行贿受贿,不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等,这些看起来是一些小事,许多家长也不以为然,但是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养成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在其心目中可能就会种下不诚信者获利的种子。

3.学校教育的不足江卫平等认为: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诚信教育重视不够、内容模糊、方法单一、路径狭窄、队伍乏力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

赖肖曼认为: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产生较大影响。

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道德教化氛围弱化,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

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在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性教育。

大学生存在着由于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和作为“社会良知”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

其次,部分高校诚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理论轻实践,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道德实践贫乏。

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

而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起不到真正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的作用,这就造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诚信问题搞“双重标准”,造成学生知与行分离,课上课下两个样、课内课外“两层皮”的后果。

另外,高校教师自身有关诚信错位的言传与身教也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而长远的负面影响。

刘唐宇等认为:大学生诚信缺失,受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与其发展的速度不协调影响;张文武、杨兴英等认为:社会和高校诚信制度建设滞后,缺少相应的评价惩罚机制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因素。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赖肖曼认为: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的青年大学生诚信意识。

4.大学生在网络中沟通、交流的“虚拟”特性的影响李文山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通过虚拟的姓名、地址和身份进行着思想的交流。

正是由于虚拟,人们不必在其中遵循诚信的道德规范。

少数人所做的那些违法乱纪的事,使人们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个世界。

网络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社交领域,不加限制和约束的网络沟通,会导致大学生诚信意识的下降。

5.受西方思潮的冲击刘唐宇等认为:中国越来越与世界接轨,并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不断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样,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

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模式潜移默化,根植于大学生们的心中,一些人为了自我的目的就放弃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

五、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研究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途径大体可以分为:加强外部制度建设和诚信评价机制以从外界进行约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内在诚信品质。

加强诚信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应该相互为用,彼此补充。

正如有学者指出:“如果说道德建设在于为人类之善铺设一条金光大道并在这条大道的前方悬挂一幅绚烂的图画以作吸引的话,那么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类之恶圈围起一道牢固的栅栏并在栅栏四周派驻重兵把守以作警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