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旅游景区调研报告一、调研景点别墅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一)庐山别墅群形成的原因分析1、历史政治原因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积弱腐败和西方的殖民政策构筑了西方文化殖民的大背景。
1858年,满清政府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南京、镇江、汉口、九江等地为通商口岸。
九江成为通商口岸之后,大量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也随之侵入内地。
但由于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夏日炎热,为了躲避酷暑,这些洋人纷纷离开城市到山区寻地建屋避暑,紧靠九江的庐山便成为他们的理想之地。
至此,庐山大规模的修建别墅的历史拉开了序幕传统建筑文化陷入低潮自晋朝以来,庐山儒释道文化就名传天下,宝塔林立,鼎盛时期寺庙多达701余处,庵堂20多处,全山上下共有宗庙建筑300多处。
然而一向文明天下的庐山寺庙和书院文化,延续至清末时,大都开始没落和衰败。
由于时局不稳,这些建筑在战争和炮火的洗礼下已是满目疮痍,尤其是牯岭仅剩几间破庙和炭烧山民的茅屋。
传统建筑文化发展布满危机,急需寻求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新式文化注入生机,此时西方建筑文化的植入已是大势所趋。
2、自然环境原因庐山别墅群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但这些建筑之所以建在庐山而不是其他地区,还因为庐山具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
首先是地质基础。
庐山地区地处我国华南断块区,其新构造运动的幅度较小,以局部的相对地块的升降为主。
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
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牯岭东、西两谷十分平坦,面积较大,还有许多小型盆地,为建筑群的兴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此外,牯岭的岩石质坚纹美,地质基础坚硬,为别墅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和坚实的地基承载力。
其次是区位优势。
庐山地处长江南岸,鄱阳湖西部,南接星子县,北临九江市。
现有南北两条公路与山下想连,并依托九江,可通过水路、公路、航空与全国连同。
但是在19世纪末到上世纪早期,即别墅群形成初期,在没有公路、铁路的情况下,轮船就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庐山襟江带湖,依靠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和鄱阳湖广阔水面,形成了便利的水上交通,它使建筑群的形成成为可能。
(二)庐山别墅群建筑特征1、整体规划特点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首次在庐山358平方公里的风景保护区范围内划定了157平方作为核心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将禁止各种破坏性的工程建设,并适当控制旅游活动。
首次划定的核心保护区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并制定了核心保护区保护规划,划出了核心保护区图与分级保护区图。
在核心景区内将严格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旅游活动也要受到适当的控制。
文物古迹较为集中的东谷地区将实行整体保护,目前,在东谷的18个国家的近600栋别墅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在近代建筑集中的牯岭地区,按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
为确保保护工作到位,庐山管理局建立了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中心,配置了现代化信息设备和监管信息厅,对全山实行信息监控。
安装了卫星规划监控系统,利用建设部提供的卫星监测图纸和电子信息,对整个风景区的建设进行监控,制止了多起违章建设和开山采石活动。
2、房屋建筑特点庐山别墅的建筑起源于1895年,随后许多外国人和中国的高官巨富在西谷、橄榄山、女儿城、太乙村等建成了别墅群,共有600余幢,其中外国人占有的别墅达350余幢。
每一座别墅,都是单体建筑,建筑的格局、式样、风格,注入了原别墅主人所在国籍的本土文化的影子,别墅主人审美趣味和爱好的影子。
别墅单体追求阴凉地势,使得别墅处于自然的随意状态,但正是这种随意状态,却造成了一种有机的自然生长的群体环境关系,产生了浑然一体而又生气勃勃的景致。
庐山近代别墅群,虽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较低,体态轻盈,层面不高,多为一至二层。
别墅建造时尽量保护原有高大乔木,别墅建成后又在周围广植乡土观赏树木,别墅从而掩隐在绿阴从中,使人赏心悦目。
庐山别墅大都属于欧洲山地别墅的建筑风格,但风格各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的房屋建筑艺术和流派。
既有巴西里加建筑的模拟品,又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名师代表伯鲁涅列斯基的建筑传统,还吸收了英国近代的园林思想,并运用了十九世纪美国杰出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的乡村生活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浪漫主义风格。
在长冲河西边设计、营造了带状式公司“林德赛公园”,使欧洲山地别墅在庭院建筑上向公园式建筑发展,大大提高了山地别墅的档次和审美价值。
这些别墅既有双石堡、双尖楼,又有弧度很大的穹窿形房顶。
既有北欧式的陡坡度屋顶,又有南欧式的缓坡屋顶。
英、美、德、法等国别墅较为富丽豪华,高大精深;北欧4国别墅简易朴素,辟有栅栏和拱券式外走廊;日本别墅注重木结构,小巧玲珑;意大利别墅注重雕塑艺术。
这些仙宅灵居般的别墅熔西欧建筑艺术、文化和庐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于一炉,具有文化和自然完美结合的双重宝贵价值。
(三)庐山别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1、部分名人别墅已被开发江西省庐山名人别墅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庐山别墅的建筑起源于1895年,最早的建于1896年。
庐山现存别墅总数为636幢,16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约174653平方米。
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庐山会议”旧址及别墅群(美庐别墅即180号别墅、124号别墅、176号别墅、359号别墅、442号别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式对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的评定,为庐山名人别墅戴上了桂冠。
庐山名人别墅除了少数幢作为文物保护,大多数别墅都对外开放。
每当夏天避暑高峰期,庐山的别墅宾馆大都爆满,名人别墅尤受青睐,一天三五千元一幢的一包就是一周半月,不提请预定很难住进。
河东路180号“美庐”是名人别墅中的大热门,6间客房远不能班组避暑游客的需求。
美庐是幢英式券廊式别墅,背靠大月山,面对中日溪水淙淙的长冲河,沿路低矮的石砌围墙圈出一片优美的园林式宅第。
整修后的美庐向人们展示了它当年见证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在此叱咤风云的一段历史,楼下复原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居室的原貌,楼上复原了毛增东的卧室布局,附房的一部分陈列着毛泽东有过的茶杯、唱片、录音带,蒋介石夫妇留存的银质茶具、没有驱动的冰箱、透雕象牙、藤椅、德国钢琴和宋美龄的手绘山水画等。
客房虽然辟在附房的一侧,房内的布置已无当年陈迹可循,但仍处在这个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氛围中。
傍晚和清晨,没有了熙熙攘攘参观的游客,美庐恢复了清幽,这时是细细观摩这幢建筑的特色,静静接近历史人物留痕的最好时机。
与美庐相邻的是别墅村宾馆和美邻山庄。
据介绍,别墅村宾馆的十余幢房子曾接待过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彭德怀、林伯渠等等和国家领导人。
除了一幢是新建的,其余保留着拱券、木质外廊,在大片草坪、花卉、树木衬托下,灰黄色石墙、波纹红瓦醒目漂亮。
美邻山庄的6幢别墅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庐山名人别墅大拍卖”的一部分。
其中的190号别墅从美庐能清楚看到,外观还是基本是原貌,但入内一看,底层进门出处设了个总服务台,里面全部重新分割成一间间客房,这里曾经先后住过戴笠、张学良、贺龙,但难以找到他们以前起居的客厅、卧室。
庐山已开放接待旅客住宿的名人别墅,内部不少也是这样的格局。
没有了名人起居的生活环境,没有了发生名人逸事的历史场景,整幢屋子虽然还挂着“名人别墅”的名,但住在里面总会觉得缺少了灵感。
目前,庐山上完好地保存了600余栋近现代名人别墅,收藏了数千件珍贵的馆藏文物。
多年来,由于产权不明、管理体制分散,庐山别墅一度损毁严重。
从2007年开始,庐山管理局投资1000多万元对“别墅村”进行了全面改造,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名人别墅修葺一新,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与此同时,接管了产权明晰的230栋别墅。
庐山对名人别墅升级改造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对文物保护理念的创新。
庐山不是简单的将这份珍贵文化遗迹“锁在深山”,而是跳出静态供人欣赏、展览的传统模式,以符合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全新现代理念把中西文化和现代文明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生机活力,使它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创造更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上发挥应有作用。
2、部分别墅用作疗养院和民居庐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具山地气候特色,又因地势较高和良好的森林覆盖率(92%以上)而形成独具特色气候条件。
以牯岭(1145m)为参照,庐山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
尤其是在夏季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只有23℃,比山下九江市约低7℃~10℃,与同纬度平原、盆地相比,庐山恰似一片热浪中的“凉岛”,已成为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庐山的春、秋季平均气温在8。
2~17。
6℃之间,气温适中,适宜旅游和疗养。
而别墅建筑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供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避暑之用。
正是由于庐山山上特殊的气候,每年来庐山疗养的人络绎不绝,有一部分别墅被各个单位占用做疗养院,如庐山疗养院、五一疗养院、空军疗养院等等。
此外,庐山的山民也居住这其中一部分别墅。
庐山疗养院位于我国著名的避暑、疗养胜地庐山,坐落于庐山牯岭镇东西两谷之间,海拔1100余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始建于1953年,下设四个疗区,现隶属江西省卫生厅。
庐山疗养院是一所集医疗、休养、康复及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疗养院。
拥有二十世纪初建造的英、法、美、德、俄、日本、瑞典、芬兰等各式名人别墅130余栋,造型美观别致,风格各异。
现有编制床位500张,其中高档床位300张,普通床位200张,室内装璜豪华。
配套设施齐全、舒适、整洁、卫生,并备有多功能健身、康复器械。
(四)庐山别墅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1、建造别墅公园历史上传说庐山是“神仙之庐”,早在周初便有人寻道求仙,深山建庐。
公元340年,书法家王羲之在庐山南麓玉帘泉附近营建别墅,后来将别墅舍为归宗寺。
诗人陶渊明( 公元365-427 年) 描写他在庐山脚下的农舍、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乡间别墅的写照。
伟大诗人李白曾在庐山隐居写下“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篇,在五老峰下建“太白草堂”。
明清两代仍有不少学者来庐山筑室隐居、著书讲学,庐山是中国别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别墅文化在中国近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到达新的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 世纪30年代,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庐山逐渐发展为“东方夏都”,苍滴浮翠的森林之中点缀着三三两两的红色屋顶,飞雾流云之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别墅,溪水低唱,小路弯弯,花木森森,构成一幅人与自然极为和谐的美丽图景和优雅宜人的园林环境。
目前,对别墅建筑的利用方式较为简单,因而经济效益低,保护投入小,有必要改变利用方式,另辟蹊径进行开发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