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缅甸大金塔和蒲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缅甸大金塔和蒲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为什么缅甸大金塔和蒲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大金塔简介仰光大金塔位于缅甸首都仰光市北茵雅湖畔的圣山上,是仰光的最高点。

缅甸人将它称作“瑞大光塔”。

它被誉为举世闻名的建筑物,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寺齐名,是佛教之国缅甸的象征,也是仰光市区的著名旅游景点。

金塔底座周长427米,塔顶有做工精细的金属罩檐,檐上挂有金铃1065个,银铃420个,并镶嵌有7000颗各种罕见的红、蓝宝石钻球,其中有一块重76克拉的著名金钢钻。

塔身经过多次贴金,上面的黄金已有7000公斤重。

大金塔四周有68座小塔,这些小塔用木料或石料建成,有的似钟,有的象船,形态各异,每座小塔的壁龛里都存放着玉石雕刻的佛像。

塔尖悬挂宝铃,风吹铃响,壮观悦耳。

大金塔的宏伟建筑和精湛雕刻,充分显示出缅甸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艺术,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二、蒲甘简介蒲干是缅甸最富盛名的古都之一。

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就定都在蒲干,而且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蒲干都是缅甸的首都。

把蒲甘称作“万塔之城”实在不是夸张。

蒲干以其数量巨大、保存完整的佛塔而闻名于世。

走进蒲干就像走进了塔林,入目的都是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佛塔。

如果你来西安旅游,拍照时可能会被随处可见的现代建筑扫了兴致。

而在蒲你所见到的最高的建筑是佛塔、最宏伟的建筑是佛塔、最普通的建筑是佛塔、最破败的建筑还是佛塔,几乎看不到现代建筑的影子。

所以走在蒲干会让你产生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你不用想象你穿越回了几百年前,因为你根本就是行走在历史里。

为何没有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缅甸的自然文化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缅甸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这样的在东南亚仅次于湄公河的大江大河。

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三峡类似中国的长江三峡。

它的首都仰光,古都曼德勒、蒲甘、勃固、卑谬等,都堪称缅甸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名城。

蒲甘是“万塔之城”,大金塔是“瑞大光塔”,保存着大量缅甸风格的佛塔等古建筑,形成一个文物古迹荟萃的大古都。

在蒲甘、大金塔,常可听到西方游客情不自禁地发出“wonderful!”的赞叹。

这些古迹遗址,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然而,有着如此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缅甸,迄今还没有获得过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或“自然遗产”的称号,这令许多到过缅甸的人颇为不解。

是缅甸有关部门申报不力?是遗产保护理念和实际做法上存在问题?还是其他原因?我未闻其详。

缅甸早在1994年就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据说蒲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没能获得通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一些专家认为蒲甘一些佛塔的修复违背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不必要地增加了当代的内容,破坏了蒲甘作为古都文化遗产的整体形象。

一些西方的古建筑学家对蒲甘古遗址中一些佛塔的重建深感不满,缅甸旅游部门在蒲甘建造的一座16层高的观光塔,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和古文化遗址保护主义者的批评、指责。

但缅甸有关部门认为这座仿古高塔不会破坏蒲甘的整体美,而且还为游客鸟瞰万塔之城提供了便利。

军人掌权已近半个世纪缅甸自1988年9月以来,一直由军人组成的政府执政。

想到军人政府,人们难免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但走在仰光、曼德勒的大街上,其实也一如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城市,很少会碰到军人,也不会有“刀光枪影”下森然可畏的感觉。

仰光著名的“昂山市场”总是熙熙攘攘,华人聚居的“广东大街”等市中心街区也是热闹非凡。

但是,书店里却显得空荡,去的人不多。

除了旅游书籍和一些介绍缅甸历史、文化的著作及教材外,其他的新版英文书刊难得一见。

缅文书籍虽然多一些,但百分之八九十是宗教和文学作品。

除了军政府的官方文件、报刊社论汇编之类,很少有时政类的书刊,一年中出版的此类书籍不到10种。

缅甸人过这样的生活已经多年了,而且习以为常。

但由于对“军政府”的错觉,使缅甸在外人的视线中,渐渐陌生、神秘。

富饶中的贫困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也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缅甸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均可耕地为6亩,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可更新的淡水以年人均计算达22719立方米,较泰国至少高出10倍;水能蕴藏量为1亿千瓦,而泰、老、柬、越四国的水能加起来也只有8500万千瓦。

缅甸矿产资源的丰富在中南半岛也首屈一指,铅、锌、钨、锡、镁、铬、镍、金、银无所不有,而且储量都相当大,玉石、翡翠和宝石更是举世闻名。

缅甸的石油开采,20世纪初在世界上曾名列第13位,近年来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3亿吨,天然气储量不下2万亿立方米。

但是,这样一个富饶的国家,却在1987年被联合国列入“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一直到现在,这个帽子也没有被摘掉。

“富饶中的贫困”在缅甸确实是触目可见。

在仰光、曼德勒,在旅游胜地蒲甘,尽管1988年以后的发展变化不小,尤其是新建的现代化宾馆的豪华设施和服务水平并不亚于新加坡、曼谷,但在首都仰光市内,破旧的街道、简陋的住房、三四十年前的老式公共汽车等随处可见,农村的贫困现象更为严重。

如果驱车深入缅甸,无论是中部从曼德勒到蒲甘,还是南部从仰光到勃固、卑谬,沿途很少有砖瓦新房。

居民所居,绝大多数为简陋的竹篱茅舍。

所见村民,不少面有菜色。

据说缅甸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儿童营养失调。

在这个不规范的经济秩序中,地下经济、灰色经济以及相应的收入也是大量存在的。

所以外来者很难说清楚缅甸人究竟如何过日子。

突如其来的迁都之举2005年底以来,人们对缅甸感到不解的一个最新事件,就是缅甸政府突然宣布的“迁都”。

一个国家首都的迁移,应该说非同小可,这不仅涉及内政外交,而且也牵涉到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在缅甸,迁都之事却“突如其来”。

2005年11月7日,政府已决定将首都迁往距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彬马那。

仰光是一座有着530万人口的缅甸第一大城市,也是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一直是缅甸的首都,而彬马那是一座仅有不到10万人口的缅甸中部小城市。

自蒲甘王朝以来,缅甸历史上的都城几乎都建在伊洛瓦底江畔。

与这一传统不同,彬马那这座小城却坐落在相对偏僻的锡当河上游。

这座城市在缅甸历史上从来没有作为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都是以木材转运中心的“地标”而存在。

近年来,可能正是准备迁都于此,才在离老城十多公里处另建新城,自2002年以来建造了不少供政府部门和军事部门用的新建筑。

一些行政和军事设施及相关的服务设施现在还在建设中。

在缅甸国内,不仅一般民众,就是很多公务员甚至政府高官在迁都令下达前,对这样一件大事也只是风闻而不知实情。

因此,缅甸首都突然要从举世闻名的仰光迁往“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彬马那,对缅甸国内外的许多人来说真成了一个“谜”,于是一时间各种传说、猜测纷起。

众说纷纭的迁都之因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迁都是由于缅甸军政府有鉴于伊拉克遭美国军事进攻的教训;也有说迁都中部有利于加强政府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还有列举缅甸历史上尤其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时期曾多次迁都的例证,认为迁都是一种传统,不足为奇;更有人认为缅甸上层自古以来直到奈温时期都相信占卜,这次迁都是由于缅甸军政府高层领导人听从了占卜者“迁都以避凶趋吉”的建议。

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和战乱的摧残缅甸的诸多令人不解之谜的谜底,其实深藏于缅甸的历史和现实之中。

尽管在殖民统治时期英国人就因缅甸丰富的资源和财富而誉其为“女王王冠上光辉夺目的珍珠”,但殖民地时期缅甸的繁荣毕竟是以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为基础的畸形发展,殖民化的“分而治之”政策又深化了这个多民族国家原来就存在的民族矛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甸所遭受的破坏超过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以致著名的缅甸问题专家、英国学者安德鲁斯在1945年就哀叹:缅甸在商业贸易和交通方面倒退了一个世纪。

这个饱受二战摧残的国家,战后也是多灾多难。

在1948年1月4日独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缅甸几乎没有一年太平过。

宣布独立后不到三个月,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内战。

这场内战时起时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

独立后建立的多党议会民主制和长期执政的吴努政府无力应对复杂的政局,而军队却在内战中不断壮大,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958年10月到1960年初,吴努政府就曾让奈温将军组织“看守政府”。

1962年3月奈温军人集团通过发动政变上台后,以军人为核心建立起“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试图融缅甸民族主义、军人权威、佛教哲学和“社会主义”为一体,走一条“缅甸式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由于执行以军队为核心力量,党、政、军三位一体的高度中央集权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结果把缅甸的经济搞得一塌糊涂,民族矛盾更加激化。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国内竟有数十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在全国差不多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上活动。

这些都使得这颗“明珠”蒙尘,以致晦暗不明了。

缅甸究竟怎样发展,将取决于缅甸人缅甸是个佛塔之国。

在缅甸,所到之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佛塔。

无论是在缅中边境的边远村镇,还是在缅甸最繁华的城市仰光,最壮观、最夺目、最吸引人的建筑总是佛塔。

在那些曾经是缅甸古代国家都城的古城,如卑谬、蒲甘、勃固、曼德勒及其附近,除巍然耸立甚至林立的佛塔外,其他的古建筑几乎都已荡然无存。

现在人们看到的除城墙之外的曼德勒王宫和勃固王宫,都是1988年9月军政府上台后重建的。

而民间的建塔之风,也历经千年而不衰。

有人估计,缅甸大大小小的佛塔总数不下10万座,真是“缅国佛塔不胜数,多少浮屠,椰风蕉雨中”。

缅甸88%的民众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而人数最多的缅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

佛教以宣扬慈悲、忍耐、修身、自我解脱以及积功德报来世为主要内容,这也决定了缅甸对抗军政府的力量及其可利用的精神资源实在有限。

对这个资源丰富、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西方的施压和制裁虽然可以影响它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却威胁不到它的生存,也压不垮军人政府,何况它的对外贸易80%是同周边的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进行的,而且这些国家都同它很友好。

因此,正是缅甸独特而又复杂的国情,使军人成为这块富饶而又贫困的土地上的一支最为强大、最能控制政局的力量,使军人在当代长期执政这一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缅甸现象”,在缅甸得以“见怪不怪”。

看来,不管外人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缅甸还会顺着她的路子走下去。

尽管在所谓“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的影响,但是,根本还在于内因——缅甸究竟怎样发展,最终将取决于缅甸人。

沉思:佛教文明的真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民众的力量不可低估。

缅甸绝大多数民众的信仰,也多少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置身缅甸塔林,与身临神秘的柬埔寨吴哥窟和壮观的印度莫卧儿王朝宫殿建筑时所感到的震撼不同的是,它往往使人联想到缅甸的历史和现实。

多少年来,信佛的缅甸人宁愿自己过着贫穷的生活,也要将省吃俭用留下的钱用在集资维修、兴建佛塔上;如果钱多,就要自己捐资造一座塔。

相关主题